流浪在破碎的世界中
永远不能完全再生产原词的意义。” 这里面的含义,我认为可以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信”的传达要求的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传达。但当人类的语言堕落为词语之后,词语的工具性无论如何是传达不了纯粹语言的。这便暗示了人类语言试图翻译上帝语言的失败。其二是“信”要求忠实传达作品的意义与语言。但作品的意义与语言本身就是处于变动中的;译者自身运用的语言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那种追求译文的绝对忠实可信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本雅明在追求一种纯粹翻译,这种翻译因此具有一种超验性。但是,人类与上帝间的那个不可挽回的裂痕的存在使得这种超验性被悬搁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追求更具有冥思的色彩和审美的色彩,那种借助翻译向纯语言的回归当然也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但这一切面对堕落的词语时却只能自我封闭起来。
从本雅明对语言与翻译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寓言的影子:救赎的圣音在天空中飘荡着,而渴望救赎的世界却只能在与上帝隔绝的关系中拥有破碎的梦幻。这正是寓言式的。
四、 寓言形成的宗教思想基础
诺曼·所罗门在《犹太教》一书中写道:“犹太人被迫迁入隔都(ghetto),被迫穿上同非犹太人相区别的衣服,并被排除在各种行会、职业和土地的所有权之外;犹太人还被指责为杀害基督的凶手,
从宗教起源的角度看,犹太教与基督教实际都源自于古代犹太教,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但二者自诞生之日起就格格不入,并且世代为仇。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犹太教宿命的教义中宣称,犹太人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他所承受的苦难是上帝之爱惩罚他们对上帝不敬的结果;但上帝终将拯救犹太人于水火之中,并将实施千年审判,惩罚恶人。而犹太人的这种选民意识是基督教所根本排斥的。基督教认为凡信仰上帝者,均可成为上帝的选民,在世界末日之来临时,均可被上帝拯救。其二是对基督耶稣的态度。基督教认为,耶稣即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是救世主。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但那是上帝用自己儿子的血赎回了人类的罪恶,是上帝之爱的昭显。耶稣一定会复活,并将再次降临。而犹太教坚决不承认耶稣即救世主。犹太教认为,上帝会派他的使者来拯救犹太人的,但他不是救世,而是复国救主,即犹太人国家的复兴。这一美好景象,犹太人称之为“千禧年”。而这位使者就是“弥赛亚”。
应当说,基督教在初创之时曾受到了犹太教的排挤、迫害;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当基督教与世俗政权合二为一之时,犹太教便成了被迫害者、被排挤者、被抵毁者,并最终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部世界对犹太教的拒绝导致了犹太人坚定的自我认同意识,甚至是隔都(ghetto)的设立都从客观上促进了这种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反犹也导致了部分犹太人对自己犹太身份的厌恶,甚至导致其自我贬低。他们会试图消除自己的犹太身份,从而与外部世界相融合。当条件不成熟时,这种意识无疑是一厢情愿的。
自十八世纪起,随着启蒙思想的发展,犹太教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隔都(ghetto)渐渐被推倒了,基督教文明渐渐接受了犹太教文明。同时,世俗世界也开始接纳犹太人。法国、普鲁士等国政府相继宣布,犹太人可以加入本国国籍,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首先放弃自己的犹太身份。另一方面,犹太教内部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质疑犹太教的教义,特别是当他们逐渐接受了民权思想之后。这对犹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为这暗示了作为个体的存在,并不首先从属于上帝,而是从属于自己的。从此,犹太人开始面对强大的文化同化与社会同化的冲击。
对本雅明而言,最初,犹太教的身份认同并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本雅明的家族中,很早就有人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步入欧洲现代社会文明中。因此,本雅明虽身为犹太人,但他并没有感受到犹太教对他的压力,而且他的家庭也没有那么浓烈的宗教氛围。宗教在本雅明的家庭中更近于一种仪式,一个装点。
本雅明真正面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是在青年时期结识朔勒姆之后,后者是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并成为了本雅明的密友。应当说,本雅明在认识到自己“犹太身份”的客观存在后一直面临着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也可以说这一心态促成了其晚年的自杀。对一个已经跨入欧洲文明社会的犹太人而言,接受犹太教就预示了他必须接受犹太教严格的教义,必须遵循其严格的训导,必须以上帝为终极信仰。只有如此他才能重新回到较为纯粹的犹太环境中,成为一忠诚的份子,并为犹太人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接受犹太教还意味着本雅明必须从现代社会中退出来,放弃他所拥有的自由权力,放弃个体的独立价值,甚至是放弃科学与理性所赋予的独立思考的权力。但成为一名犹太人,虽然意味着你保持了自己的身份,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质,却不得不面对永远为现代文明所排斥、所隔离的痛苦境地。
可以说,在朔勒姆的帮助下,本雅明开始转向了犹太教,背弃基督教,他承认自己在不断地思考犹太教的问题。但本雅明身上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特别是饱受现代欧洲科学思想、理性思想的教育经历使他不可能完全回归犹太教。对马丁·布伯等人所强调的犹太民族的特质,本雅明甚至持一种嘲讽的态度,“你体验到你的犹太特点了吗?” 也可以说,本雅明在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去解决自己的犹太身份问题。朔勒姆即指出,本雅明承认宗教启示的至尚性,但是并不愿接受其中的任何束缚。本雅明甚至声称,他不愿对任何人、对社会承担任何责任,他只对自己承担责任。
但是,弥赛亚终将降临人世的犹太思想还是给予本雅明以深刻的启迪,并成为其对世界救赎完成的重要方式。“只有弥赛亚(救世主)才能完成(总结)全部历史,也就是说,只有他才能修复、完成和创造历史同弥赛亚因素的关系。” 但是,弥赛亚的这一努力并不是为历史设定目标,而是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与世界末日的到来。因为在本雅明看来,历史是一个永远沉沦的过程,它与弥赛亚的方向——即向上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个弥赛亚与其说是宗教意义上的,不如说是他的寓言意义上的——对现实世界中的“现时”的救赎。但这个救赎由于弥赛亚的降临被无限期地推迟,而失去了意义,从而染上了虚无的色彩。可以说,本雅明最终未能找到一条出路去解决自己的宗教困境。他的思想始终构筑在一个绝望的根基之上,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寓言思想染上了浓重的悲观色彩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 寓言与文学艺术
一、 寓言的生成及其内涵
本雅明对寓言的阐释是从与象征的对比开始的。
在本雅明看来,象征在艺术哲学中一直占据着一个不适当的统治地位,是一位实施暴虐统治的“篡权者”。 正是象征的存在,压制了寓言,使得寓言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而这种认识,在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已经不合时宜了。本雅明认为,象征是一个古典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存在:“美是作为一种象征构 《流浪在破碎的世界中(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478.html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本雅明在追求一种纯粹翻译,这种翻译因此具有一种超验性。但是,人类与上帝间的那个不可挽回的裂痕的存在使得这种超验性被悬搁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追求更具有冥思的色彩和审美的色彩,那种借助翻译向纯语言的回归当然也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但这一切面对堕落的词语时却只能自我封闭起来。
从本雅明对语言与翻译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寓言的影子:救赎的圣音在天空中飘荡着,而渴望救赎的世界却只能在与上帝隔绝的关系中拥有破碎的梦幻。这正是寓言式的。
四、 寓言形成的宗教思想基础
诺曼·所罗门在《犹太教》一书中写道:“犹太人被迫迁入隔都(ghetto),被迫穿上同非犹太人相区别的衣服,并被排除在各种行会、职业和土地的所有权之外;犹太人还被指责为杀害基督的凶手,
并被指责在水井中投毒(在黑死病期间);……几乎所有的诽谤都加在了这个流浪的群体上。” 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犹太人,你时时刻刻都要清楚,你与别人不同;你是下等的,卑贱的;你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作为一个异类,一个敌视整个社会并为全社会敌视的人。犹太人,在整个西方基督文明中所处的位置,就犹如他们的居住区——隔都(ghetto) ——处在社会发展的底层。
从宗教起源的角度看,犹太教与基督教实际都源自于古代犹太教,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但二者自诞生之日起就格格不入,并且世代为仇。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犹太教宿命的教义中宣称,犹太人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他所承受的苦难是上帝之爱惩罚他们对上帝不敬的结果;但上帝终将拯救犹太人于水火之中,并将实施千年审判,惩罚恶人。而犹太人的这种选民意识是基督教所根本排斥的。基督教认为凡信仰上帝者,均可成为上帝的选民,在世界末日之来临时,均可被上帝拯救。其二是对基督耶稣的态度。基督教认为,耶稣即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是救世主。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但那是上帝用自己儿子的血赎回了人类的罪恶,是上帝之爱的昭显。耶稣一定会复活,并将再次降临。而犹太教坚决不承认耶稣即救世主。犹太教认为,上帝会派他的使者来拯救犹太人的,但他不是救世,而是复国救主,即犹太人国家的复兴。这一美好景象,犹太人称之为“千禧年”。而这位使者就是“弥赛亚”。
应当说,基督教在初创之时曾受到了犹太教的排挤、迫害;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当基督教与世俗政权合二为一之时,犹太教便成了被迫害者、被排挤者、被抵毁者,并最终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部世界对犹太教的拒绝导致了犹太人坚定的自我认同意识,甚至是隔都(ghetto)的设立都从客观上促进了这种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反犹也导致了部分犹太人对自己犹太身份的厌恶,甚至导致其自我贬低。他们会试图消除自己的犹太身份,从而与外部世界相融合。当条件不成熟时,这种意识无疑是一厢情愿的。
自十八世纪起,随着启蒙思想的发展,犹太教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隔都(ghetto)渐渐被推倒了,基督教文明渐渐接受了犹太教文明。同时,世俗世界也开始接纳犹太人。法国、普鲁士等国政府相继宣布,犹太人可以加入本国国籍,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首先放弃自己的犹太身份。另一方面,犹太教内部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质疑犹太教的教义,特别是当他们逐渐接受了民权思想之后。这对犹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为这暗示了作为个体的存在,并不首先从属于上帝,而是从属于自己的。从此,犹太人开始面对强大的文化同化与社会同化的冲击。
对本雅明而言,最初,犹太教的身份认同并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本雅明的家族中,很早就有人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步入欧洲现代社会文明中。因此,本雅明虽身为犹太人,但他并没有感受到犹太教对他的压力,而且他的家庭也没有那么浓烈的宗教氛围。宗教在本雅明的家庭中更近于一种仪式,一个装点。
本雅明真正面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是在青年时期结识朔勒姆之后,后者是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并成为了本雅明的密友。应当说,本雅明在认识到自己“犹太身份”的客观存在后一直面临着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也可以说这一心态促成了其晚年的自杀。对一个已经跨入欧洲文明社会的犹太人而言,接受犹太教就预示了他必须接受犹太教严格的教义,必须遵循其严格的训导,必须以上帝为终极信仰。只有如此他才能重新回到较为纯粹的犹太环境中,成为一忠诚的份子,并为犹太人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接受犹太教还意味着本雅明必须从现代社会中退出来,放弃他所拥有的自由权力,放弃个体的独立价值,甚至是放弃科学与理性所赋予的独立思考的权力。但成为一名犹太人,虽然意味着你保持了自己的身份,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质,却不得不面对永远为现代文明所排斥、所隔离的痛苦境地。
可以说,在朔勒姆的帮助下,本雅明开始转向了犹太教,背弃基督教,他承认自己在不断地思考犹太教的问题。但本雅明身上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特别是饱受现代欧洲科学思想、理性思想的教育经历使他不可能完全回归犹太教。对马丁·布伯等人所强调的犹太民族的特质,本雅明甚至持一种嘲讽的态度,“你体验到你的犹太特点了吗?” 也可以说,本雅明在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去解决自己的犹太身份问题。朔勒姆即指出,本雅明承认宗教启示的至尚性,但是并不愿接受其中的任何束缚。本雅明甚至声称,他不愿对任何人、对社会承担任何责任,他只对自己承担责任。
但是,弥赛亚终将降临人世的犹太思想还是给予本雅明以深刻的启迪,并成为其对世界救赎完成的重要方式。“只有弥赛亚(救世主)才能完成(总结)全部历史,也就是说,只有他才能修复、完成和创造历史同弥赛亚因素的关系。” 但是,弥赛亚的这一努力并不是为历史设定目标,而是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与世界末日的到来。因为在本雅明看来,历史是一个永远沉沦的过程,它与弥赛亚的方向——即向上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个弥赛亚与其说是宗教意义上的,不如说是他的寓言意义上的——对现实世界中的“现时”的救赎。但这个救赎由于弥赛亚的降临被无限期地推迟,而失去了意义,从而染上了虚无的色彩。可以说,本雅明最终未能找到一条出路去解决自己的宗教困境。他的思想始终构筑在一个绝望的根基之上,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寓言思想染上了浓重的悲观色彩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 寓言与文学艺术
一、 寓言的生成及其内涵
本雅明对寓言的阐释是从与象征的对比开始的。
在本雅明看来,象征在艺术哲学中一直占据着一个不适当的统治地位,是一位实施暴虐统治的“篡权者”。 正是象征的存在,压制了寓言,使得寓言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而这种认识,在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已经不合时宜了。本雅明认为,象征是一个古典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存在:“美是作为一种象征构 《流浪在破碎的世界中(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