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破碎的世界中
第一部分 走近本雅明
一、 为什么阅读本雅明
本雅明(1892——1940),德国犹太人,全名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nfles Benjamin)。他于1892年7月出生于柏林一个被同化的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在德国,本雅明是犹太人的专有姓氏。本雅明曾先后就读于弗莱堡、柏林、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大学。1924年本雅明在意大利度假期间,结识了苏联女导演阿丝娅·拉西斯(Asja Lacis,1891——1979)。正是在这位苏联女共产党员的影响下,本雅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本雅明出访苏联,可这次出访并未给他留下太好的印象,他对苏联糟糕的经济状况、紧张的政治空气提出了批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本雅明继续研读左翼思想的书籍,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使这一思想成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利器。1928年,本雅明撰写了集中体现其早期美学思想的作品《德国悲剧的起源》。此后,本雅明加入了法兰克福大学的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组织的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5年,本雅明完成了集中体现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力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随着德国纳粹势力的不断扩张,本雅明被迫逃离德国,流亡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沦陷。1940年9月26 日,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迫害,本雅明在遭到西班牙政府拒绝入境后被迫自杀,年仅48岁。
那么在今天,我们为什么阅读本雅明?正如安德鲁·本雅明与彼得·奥斯伯恩所指出的,每一个阅读本雅明的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本雅明的作品,去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本雅明。 这似乎意味着,本雅明是难以穷尽的。也因此,本雅明的意义与价值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或许,正是在无数人对本雅明的理解与评判中,折射出一个真实的本雅明。
然而,无论是汉娜·阿伦特,还是苏珊·桑塔格,都在默许这样一种评判:“本雅明是……,但又不是……。”说本雅明“是”什么,是在试图将本雅明归为某一类中;而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一个“不是”又将全部努力解构掉了。于是,本雅明又从那一类中滑了出去。汉娜·阿伦特最后认为,本雅明是无法归类的。这倒并不是因为他太特殊,而是因为既有的社会分类无法适应本雅明所扮演的角色。 甚至包括安德鲁·本雅明,他曾明确地将本雅明归为哲学家。但他又说,本雅明的哲学是在传统哲学的空白处生长的。它的存在不是使哲学继续生存下去,而是试图使哲学在延续的过程中,同时解构自己。 于是本雅明作为一个哲学家,又在宣判自己的死刑。我们因此可以看到,本雅明总是生存在既有规范的空隙中的,他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一个试图从边缘向中心发起挑战的人。无论是他的理论,还是他的思维,包括他的作品的存在形态,他自身的生存方式,都是边缘性的。边缘——或曰,在规范的空隙中的存在——或许是对本雅明最好的评判。
而这种边缘性,使得本雅明注定要一生漂泊。他在德国、在奥地利、最后在巴黎,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甚至是远在中东的巴勒斯坦也曾经成为他追踪的目标。一生的漂泊,暗示的却是灵魂的流浪。流浪,成为对本雅明边缘化生存的又一个理解。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中,本雅明追踪着流浪汉的足迹。他们无法离开城市,城市的一切不仅刺激着他们,让他们感受着现代文明的丰裕与自由;同时,城市又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生存于大众中,又清晰地从大众中分离出来。他们与大众不是同路人,只能徘徊在偏僻的小径,龟缩在城市的角落里,成为城市冷漠的观察者。而本雅明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中迷失了的流浪汉。一个清晰的注脚是,本雅明拒绝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而只承认自己是文人。因为前者总是要隶属于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而后者似乎有一种超脱性、独立性在里面。这使得本雅明永远是一个异类,永远为社会所不容。这正是追求精神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本雅明的思想极为复杂,尼采、洪堡、马克思、传统犹太教的救世观念以及二十世纪初叶社会思想的纷繁凌乱、光怪陆离都在他的思想上打上了烙印。而“寓言”则是本雅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即以本雅明的这一范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寓言范畴,自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文提出后,即成为他思想中的一根主线——文艺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贯穿于本雅明思想的始终。因此,理清此范畴,对理解本雅明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历史的、文本的以及社会文化的考察,理清本雅明寓言范畴的基础、内涵、层次及其与本雅明其他重要的思想观念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美学、文艺学及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丰富我国美学和文艺思想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的。
二、本雅明寓言思想研究近况
目前,国内关于本雅明的评述还不是很多。笔者检索了从一九九五年至今的美学、文艺学论文,直接以本雅明寓言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尚未找到。就笔者已见到的评述本雅明的篇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多承认本雅明寓言思想的独特性。但在评述时,更注重全景式的介绍。将本雅明的寓言观、艺术生产理论以及其他主要观点置于并列的地位;而其寓言思想的独特性体现在何处,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失之笼统。
2.对本雅明思想的形成未做进一步的考察,特别是未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考察其思想的复杂性。
3.多数论文注重在法兰克福学派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链条中考察本雅明,而未能指出本雅明的寓言思想与他的各种艺术观念、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更未能指出,寓言既是本雅明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其认识世界、批判社会的方式,还是其存在方式。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本雅明的认识还不很深入,这为我们将进行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现将国内论述本雅明寓言思想的重要论文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首先要谈到的是张旭东的《本雅明的意义》一文。张旭东在文中阐述了本雅明寓言思想的重要性。作者用近似诗一样的语言主要介绍并评述了本雅明论述波德莱尔的几篇论文。作者认为,寓言式批判、寓言化的行文风格是本雅明论述波德莱尔的主要特点。所谓寓言式批判是指本雅明批判的方式方法
在《本雅明思想述略》中,刘象愚全面评介了本雅明的生平、思想基础及其全部主要著作。这对于初步了解、认识本雅明具有重要价值。刘象愚认为,本雅明的寓言思想是一个审美概念,一种绝对的表达方式。在寓言中,意义与形象处于分裂状态,而形象又展现出二十世纪特有的衰败景象,这种形象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它只能期待着形象的创造者赋予它以意义。而这恰恰是寓言的本质特征。刘象愚同时指出,本雅明的寓言与语言关系密切。其 《流浪在破碎的世界中》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478.html
一、 为什么阅读本雅明
本雅明(1892——1940),德国犹太人,全名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nfles Benjamin)。他于1892年7月出生于柏林一个被同化的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在德国,本雅明是犹太人的专有姓氏。本雅明曾先后就读于弗莱堡、柏林、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大学。1924年本雅明在意大利度假期间,结识了苏联女导演阿丝娅·拉西斯(Asja Lacis,1891——1979)。正是在这位苏联女共产党员的影响下,本雅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本雅明出访苏联,可这次出访并未给他留下太好的印象,他对苏联糟糕的经济状况、紧张的政治空气提出了批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本雅明继续研读左翼思想的书籍,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使这一思想成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利器。1928年,本雅明撰写了集中体现其早期美学思想的作品《德国悲剧的起源》。此后,本雅明加入了法兰克福大学的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组织的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5年,本雅明完成了集中体现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力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随着德国纳粹势力的不断扩张,本雅明被迫逃离德国,流亡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沦陷。1940年9月26 日,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迫害,本雅明在遭到西班牙政府拒绝入境后被迫自杀,年仅48岁。
那么在今天,我们为什么阅读本雅明?正如安德鲁·本雅明与彼得·奥斯伯恩所指出的,每一个阅读本雅明的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本雅明的作品,去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本雅明。 这似乎意味着,本雅明是难以穷尽的。也因此,本雅明的意义与价值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或许,正是在无数人对本雅明的理解与评判中,折射出一个真实的本雅明。
然而,无论是汉娜·阿伦特,还是苏珊·桑塔格,都在默许这样一种评判:“本雅明是……,但又不是……。”说本雅明“是”什么,是在试图将本雅明归为某一类中;而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一个“不是”又将全部努力解构掉了。于是,本雅明又从那一类中滑了出去。汉娜·阿伦特最后认为,本雅明是无法归类的。这倒并不是因为他太特殊,而是因为既有的社会分类无法适应本雅明所扮演的角色。 甚至包括安德鲁·本雅明,他曾明确地将本雅明归为哲学家。但他又说,本雅明的哲学是在传统哲学的空白处生长的。它的存在不是使哲学继续生存下去,而是试图使哲学在延续的过程中,同时解构自己。 于是本雅明作为一个哲学家,又在宣判自己的死刑。我们因此可以看到,本雅明总是生存在既有规范的空隙中的,他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一个试图从边缘向中心发起挑战的人。无论是他的理论,还是他的思维,包括他的作品的存在形态,他自身的生存方式,都是边缘性的。边缘——或曰,在规范的空隙中的存在——或许是对本雅明最好的评判。
而这种边缘性,使得本雅明注定要一生漂泊。他在德国、在奥地利、最后在巴黎,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甚至是远在中东的巴勒斯坦也曾经成为他追踪的目标。一生的漂泊,暗示的却是灵魂的流浪。流浪,成为对本雅明边缘化生存的又一个理解。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中,本雅明追踪着流浪汉的足迹。他们无法离开城市,城市的一切不仅刺激着他们,让他们感受着现代文明的丰裕与自由;同时,城市又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生存于大众中,又清晰地从大众中分离出来。他们与大众不是同路人,只能徘徊在偏僻的小径,龟缩在城市的角落里,成为城市冷漠的观察者。而本雅明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中迷失了的流浪汉。一个清晰的注脚是,本雅明拒绝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而只承认自己是文人。因为前者总是要隶属于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而后者似乎有一种超脱性、独立性在里面。这使得本雅明永远是一个异类,永远为社会所不容。这正是追求精神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本雅明的思想极为复杂,尼采、洪堡、马克思、传统犹太教的救世观念以及二十世纪初叶社会思想的纷繁凌乱、光怪陆离都在他的思想上打上了烙印。而“寓言”则是本雅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即以本雅明的这一范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寓言范畴,自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文提出后,即成为他思想中的一根主线——文艺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贯穿于本雅明思想的始终。因此,理清此范畴,对理解本雅明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历史的、文本的以及社会文化的考察,理清本雅明寓言范畴的基础、内涵、层次及其与本雅明其他重要的思想观念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美学、文艺学及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丰富我国美学和文艺思想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的。
二、本雅明寓言思想研究近况
目前,国内关于本雅明的评述还不是很多。笔者检索了从一九九五年至今的美学、文艺学论文,直接以本雅明寓言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尚未找到。就笔者已见到的评述本雅明的篇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多承认本雅明寓言思想的独特性。但在评述时,更注重全景式的介绍。将本雅明的寓言观、艺术生产理论以及其他主要观点置于并列的地位;而其寓言思想的独特性体现在何处,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失之笼统。
2.对本雅明思想的形成未做进一步的考察,特别是未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考察其思想的复杂性。
3.多数论文注重在法兰克福学派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链条中考察本雅明,而未能指出本雅明的寓言思想与他的各种艺术观念、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更未能指出,寓言既是本雅明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其认识世界、批判社会的方式,还是其存在方式。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本雅明的认识还不很深入,这为我们将进行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现将国内论述本雅明寓言思想的重要论文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首先要谈到的是张旭东的《本雅明的意义》一文。张旭东在文中阐述了本雅明寓言思想的重要性。作者用近似诗一样的语言主要介绍并评述了本雅明论述波德莱尔的几篇论文。作者认为,寓言式批判、寓言化的行文风格是本雅明论述波德莱尔的主要特点。所谓寓言式批判是指本雅明批判的方式方法
。一方面,本雅明以哲学家独到的犀利眼光把握住了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规律与普遍力量;另一方面,本雅明则以诗人特有的敏感体验着现代社会带给人的困扰与激情。所谓寓言化的文风则是指本雅明论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风格。它的具体体现是,本雅明将自我对世界的感受与他的观念在语言的层面上,以形象的方式融会在一起并展示出来。应当说,寓言式批判与寓言化文风在本雅明的手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张旭东还认为,本雅明身上融合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个现代诗人的倾向,处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叉点上。
在《本雅明思想述略》中,刘象愚全面评介了本雅明的生平、思想基础及其全部主要著作。这对于初步了解、认识本雅明具有重要价值。刘象愚认为,本雅明的寓言思想是一个审美概念,一种绝对的表达方式。在寓言中,意义与形象处于分裂状态,而形象又展现出二十世纪特有的衰败景象,这种形象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它只能期待着形象的创造者赋予它以意义。而这恰恰是寓言的本质特征。刘象愚同时指出,本雅明的寓言与语言关系密切。其 《流浪在破碎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