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 正文

《世说新语》的文体及其它


近,是指那些无关宏旨又漫无中心的片言只语,它可以包括“街谈巷语”,但又不只限于“街谈巷语”,小说家的任务是“合”这些片言只语以成“短书”。“短书”一般认为指体制的简短,并认为它还包含内容的故事性与传奇色彩。“小说”在汉代是指篇幅短小、方士所作、内容有故事性与传奇色彩的文章。王瑶在《小说与方术》中说:“无论方士或道士都是出身民间而以方术知名的人,他们为了想得到帝王贵族们的信心,为了干禄,自然就会不择手段地夸大自己方术的效应和价值。这些人是有较高知识的,因此志向也就相对提高了;于是利用了那些知识,借着时间空间的隔膜和一些固有的传说,援引荒漠之世,称道绝域之外,以吉凶来感召人;而且把这些依托古人的名字写下来,算是获得奇书秘籍,这便是所谓小说家言。”⑤
  
  由于小说起源于方术,一方面,它是秘不示人的;另一方面,它是要让帝王贵族们相信的,所以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古人的真实观与我们今天的真实观有所不同),并且具有传奇色彩。近现代学者探讨古小说时,认为古小说近史而悠缪、近子而浅薄,大约与其起源密不可分。
  
  《世说新语》在历代史志中都著录在子部小说家,这一点毫无疑义地表明在古人那里《世说新语》属子部小说家的归类,并无分歧。古人按经、史、子、集来类别图书,其标准并不是按现代文体去划分,而主要是以文章的功用来区分。
  
  顾荩臣在《经史子集概要》中言“经书”:“周礼天官太宰说:‘以经邦国’。注曰:‘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经既可以作‘法’解,则凡古代圣哲言行政教之载在典籍,其能垂训戒而作‘法则’的,我们都得尊称它为经。王逸注离骚,他又说:‘经,径也;如路径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如是,则经之为义,经之为书,简直可以算它是:‘示人以修身,处世,治国,施政的大道,常用之而无所不通了’。我现在再根据上面的话,总括起来,为经字下个‘界说’道:凡古代圣哲的言行政教,其载在典籍,可以垂训戒而作法则,示人以修身,处事,治国,施政的大道,能常用之而无所不通的,才得称它为‘经’。”⑥其云“史”曰:“知所谓‘史’者,乃古代为帝王‘掌书’,‘记事’之人。但‘史’之为职,他手中所书记的事情,应当处处以‘中正公平’为本,故其字从又,持中。”⑦而言及“子书”时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卓然成为一家之言’,而后可以称它为‘子书’,这是无可勉强的了。”⑧又谓“子书”:“李唐以下,更分天下图书为经史子集四类,于是子书的范围,包含益见广大。可惜后来的学者,都以为诸子的学术,大抵是:反经术,非圣人,明鬼神,信物怪,小辩破义,大道不通,致远恐泥,……便皆当它不足留意。甚至目老庄和杨墨等学说为异端,为邪说,束其书而不观,因此‘诸子’之学遂成绝响!又谁知一切‘子学’的中间,实含有‘政治学’,‘名学’,‘法学’以及‘伦理学’等意义,而为我国哲学思想的渊源,是学者所不可不研究的。”⑨其言“集部书”曰:“今按汉书艺文志,有谓:‘刘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云云。颜师古注曰:‘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也。’是‘集部’的名目,汉时已肇其端了。要之,三代而下,凡有文人学士,其著述成书,而不能列入于‘经家’‘史家’‘子家’的,都得称它为‘集’。‘集’中所包括的,词赋文章,一切皆有;且多著声于艺林,卓然可为后人所取则的。”⑩
  
  经是用来修身、处世、治国、施政的大道,史是帝王记事之书,子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一家之言,集是诸书的汇总,多为词赋文章。在这里,并未曾从文体特点这一角度来分析、区别各种文章,而主要是从文章的功用的角度予以考察。
  
  由于“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价值观念的影响,古代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这里所谓的“立言”也并不是抒写个人性情的“文学性”文章,而主要是“立”那些经邦治国、有补于世之“言”。士大夫阶层很少将创作“文学性”的文章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创作“文学性”文章多半是士人郁郁不得志、“物不平则鸣”的产物。孔子自己“述而不作”,并说“文章小道,君子不为”,这种观念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古代学术并无严格分野,文史哲是西方人的观念,在中国古人那里,一部书的功用才是它所处位置的主要原因。建立了现代学科分野之后,《论语》、《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哲学史中却也不可或缺;《史记》、《汉书》在文学史中是煌煌巨著,在历史学家那里更是重中之重。这种现象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古代文化才是合适的?是用现代西方学术的手术刀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分解得支离破碎,还是重新回归中华民族原有的思维方式、延续并发展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在西方科学逻辑思维面前全面失语,还是重铸我们的民族信心,建立有传统、有中国特色的中土文化?
  
  三
  
  我们再看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
  
  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云: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这里先交待了小说的来源,然后引用孔子“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亦君子弗为也”,说明其价值是虽为小道但必有可观的,但是“致远恐泥”,所以君子是不屑去做的。“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但也不会灭亡,或许有“一言可采”,这也是“刍荛狂夫”的言说。“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按当代学者们的考察,认为并不准确,前文已经论说,此处不必重复。这里所说的是“小说”的来源以及它的作用与地位,从“君子弗为”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并不高。
  
  唐代贞观年间长孙无忌等修《隋书》,魏征撰《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小说属于子部。修于初唐的《隋志》是唐代小说观念的体现。《隋志》子部“小说”小序云: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隋志》虽承接《汉志》而来,但有所不同。其言小说是“街谈巷语之说”,既是街谈巷语之言,那么应该不会太长;“小说”的“小”字,也就是指体制的短小,与圣人高文巨册相对而言,也含平民百姓所言轻微之意。“《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这里是从《传》与《诗》的来源来说明“小说”与《传》、《诗》一样,都是为圣人教化服务的。“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这就将采诗的时间、行为与目的交待清楚了;“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这

《《世说新语》的文体及其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48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