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走向多维的“原创”——从网络获奖小说看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


意义
     剖析“大众化”概念的另一层含义——以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旨归,不能不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现代主义文化进行否定而所造成的结果。
     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西班牙著名哲学家奥尔特加在30年代最先做出了完整的概括,他写道:在分析本世纪艺术风格时,我们发现它包含了几个密切相关的倾向。新的风格倾向于:1、将艺术非人化;2、避免生动的形式(按:这里是指传统的逼真模仿形式);3、认为艺术品就是艺术品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4、把艺术视为游戏和无价值的事物;5、本质上是反讽的;6、生怕被别人模仿,因而精心地加以完成;7、把艺术当作无超越性结果的事物。 在奥尔特加看来,现代主义艺术把人群分成两类,一是小部分理解现代主义艺术的观众,另一类是绝大部分不理解甚至敌对的大众,也可以说是精英文化群体与大众文化群体。从总体上说,现代主义艺术走的是一条与大众文化相对立的精英文化路线。
     作为现代主义的“终结者”,后现代主义文化在内涵和本质上对之进行了全面而彻底地否定(当前,对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可并坚持其中的一种声音——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现代主义文化的“终结”),它的到来对现代艺术中形成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两极分化进行了彻底的削平。对此,特里·伊格尔顿指出,“从文化上说,人们可以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现代主义本身的精英文学的一种效应,它远比现代主义更加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民主的和大众消费的市场。它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 究其根源,首先,现代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工业化、都市化,把大量人口吸引到城市中来,进而在20世纪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景观——现代大众,以往只为少数人服务和开放的地方,如今却是人头攒动,而他们很明显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这就是说,现代社会出现了和传统社会平民所截然不同的大众,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相似性或一致性已经成为主要特征,所以大众是“平均的人”。大众的出现,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所谓“超级民主”,即传统社会中区分人群及其活动的那些标准和规则,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失

去了效力。过去少数人享用的文化,如今变成为大众的活动。事实正是如此,与现代主义或先锋派艺术相对立,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众文化。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高雅文化”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则是一种“低俗文化”。 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文化变得越发具有“商品的拜物特征”——即越来越具有大众口味。由于大众文化与现代商业社会总体交换的原则相一致,因此,它很自然地形成了主导文化的“霸权”,对现代主义文化构成了威胁。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西方社会文化发生新的转向,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后现代”的阶段。所谓“后现代”,实际上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化。关于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周宪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文化或者更准确地说,“后审美文化”,在西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去分化。首先,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消失了。其次则是艺术内部界限的消失。再次则是把现代文化中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的两极彻底抹平。在原始文化中,由于尚未出现分化,文化基本上处于一种整合的状态;在古典文化中,分化已经出现,贵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大体上能和谐运作,彼此的冲突尚不尖锐;而在现代主义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先锋文化(或精英文化、或现代主义文化、或严肃文化等)与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分化不断加剧的过程及其结果。如果我们把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一种去分化,那么,可以说,去分化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现代主义的(先锋派的)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冲突的消解。对此,杰姆逊也指出:我曾提到过文化的扩张,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音带、录相带等等。在十九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后现代主义在破除现代主义形成的“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结构后,确立了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一元文化,而这种文学一元化比较明显的体现就是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事实上,网络文学正是在文学“大众化”走向的后现代主义背景与大趋势下诞生并发展的,两者在态势上是一致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不分等级、不分什么精英与大众,不分什么雅与俗(如果说大众的品位是雅,那么网络文学的品位就是雅,反之亦然,这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大批是真正的大众)。就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鸿沟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完全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使艺术成为真正表现大众生活的艺术。
     但另一方面,网络写作本身相对于网络的整体应用毕竟只是网上符号生活的一个部分,人们正是通过包括网上文学、论坛言论、在线聊天在内的各种符号行为塑造起个人的网上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文学对于网民而言,是与生活处在同一平面的活动,作品更大程度上是作为自我在网上生存的一种标识。而传统的文学创作历来是与原初生活保持相当距离的符号活动,这便于从更高的层面审视生活,抽象出隐含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度内涵,以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传统精英文学将人文理想和审美品格视为首位的文学价值观不同,在互联网上,生活与写作某种意义上的同一也给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游戏性和自娱性,随之而来的势必是对于文学教化功能和深度模式的放弃。而这也成为许多人指责网络文学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原创文学的低质量是相对而言的,一方面这不能抹杀其中确实有精品存在,如榕树下评选出的如《秦盈》、《性感时代的小饭馆》、《姓田的树们》、《猫城故事》等精品;另一方面,随着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现状也将改变,尽管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容质疑的。
     因此,从现实角度讲,网络文学无限地接近大众群体、表现大众,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是当代社会意识和时代背景的一种反映,也是对未来社会文化领域的一种可行性设想。而榕树下评奖作品对于大众生活的着力表现,前文已有详尽论述,此不赘言。
    
     第三节 网络原创作品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取向
     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展与创新不仅仅表现在网络文学在内容、艺术表现力与体裁上,其艺术形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艺术形式,人们往往将之视为区别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的一种标志:网上写作很自由,对形式持宽容的态度,传统作家比较严谨,更注重整体结构。
     对此,余华也认为,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之间最大的冲突在于,网络作家注重技巧和语言,但传统作家更注重一种毛茸茸的、生动的东西。对传统作家而言,语言和技巧只是一种手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有打动人的力量。
     的确,早期的网络原创文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表现形式上确实与传统文学有着巨大的差距,如过于热衷于新异的网络语言、老套的爱情故事等。但是,伴随着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展,其在题材上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果说第一届评奖由于网络文学诞生时日较短,题材过于局促,缺乏一定的想象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第二三届评奖则有了巨大的突破,既出现了像《灰锡时代》、《瘟疫》等表现未来社会的科幻类文学,《茶家庄》、《花焚》、《飞翔》等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小说,又有《大嘴、三刀、四眼神枪以及五娼》等内容揉杂的作品,以及《尘埃之上》、《灰锡时代》等后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其他的诸如《

《走向多维的“原创”——从网络获奖小说看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53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