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 正文

透视“简易”中的“深刻”情感:霍斯曼诗歌《当时我是二十一岁》赏析


透视“简易”中的“深刻”情感:霍斯曼诗歌《当时我是二十一岁》赏析

  作者/牛 震

  霍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1859-1936)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曾在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毕业后在伦敦专刊注册局工作。从1892年起成为拉丁文教授,先后在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供职,直至去世。霍斯曼终生未婚,他离群索居,性格沉默而忧郁,一生过着严谨而孤独的生活。他的诗风格上效仿英国民间民谣,以简洁、感人见长,刻意追求简朴平易,往往使用最简单的常用词汇而取得诗歌的音乐美的效果;内容上悲观,常带讽刺,大多是感叹韶光易逝、感情莫测、人生如梦和大自然的冷漠;形式上严谨,注重韵律。他的著作数量不多,但影响深远,深受广大读者所喜爱。

  霍斯曼的诗歌深受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趋尖锐,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因此各阶段、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所表现的主题。他的作品中蕴涵着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不满和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的感叹。在诗歌《当时我是二十一岁》中,霍斯曼以其低沉的格调和独特视角感触社会,这首诗表面上看只是一首纪事诗,但它从深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我是二十一岁》是作者的一篇典型代表作,朴实而严谨的写作风格。苍凉的文学笔调,悲观的人生态度,让读者在诗的艺术美中和作者一同进入了一个没有温情的、冷漠的、世态炎凉的世界。诗中的两个诗节虽在形式上相似,在内容上却形成了对比:第一节讲“我”二十一岁时“聪明人儿”的告诫和“我”的执迷不悟,第二节则强调“我”二十一岁时醒悟,但为时已晚。

  《当时我是二十一岁》共两节,每节八行。它音律和谐,节奏鲜明。细细品味,真犹如倾听一首昔日的乡间民谣。从诗的格律来看,单行是抑扬格四音部,双行是抑扬格三音部。每个音部中前一个音节轻读,后一个音节重读,一轻一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仿佛在悠远跳动的旋律中,让读者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和作者共同欣赏那孤独伤感而又略带悲观的音律。就押韵格式而言,第一诗节为abcbcdad,第二诗节为aefeagag。它们各押各的韵,阳韵阴韵错综使用,虽然不是整齐划一,但是这不但不显得杂乱,反而有一种错落有致的艺术魅力,音韵效果丝毫不差。那音符犹如潺潺小溪般轻灵而舒缓,这正好和诗人的心境相吻合,诗人正在以轻柔缓慢的口气娓娓诉说着一个动人伤感的故事。

  在诗的结构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重复手法。首先,第一节3、4、5、6行中有两个排比句:“Give crowns and pounds and guineas/But not your heart away”和“Give pearls away and rubies/But keep your fancy free.”这两句诗行句式严整、醒目,它是全诗强调的中心,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是诗的灵魂。这种整齐的排比,工整的句式无疑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读者去思索或产生共鸣。此外两节的首尾句,乃至整首诗的首尾句都构成排比:第一节的首句“When I was one - and - twenty……”和尾句“But I was one - and - twenty……”,第二节的首句“When I was one - and - twenty……”和尾句“And I am two - and - twenty……”。这些诗行对仗工整,结构匀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同时“Give……/But……”和“I was one - and - twenty”的反复使用,使时间由远到近,语意由轻到重,在反复中强调、推进与深化主题,揭示了事态的演变,从不听“聪明人儿”的劝告到痛感“聪明人儿”话语的正确。这样整首诗的结构非常整齐,达到首尾呼应,相互对照,在对比中引人深思,使诗歌具有一种形式美、韵律美和均衡美,从而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语言艺术效果。

  诗的形式是诗的内容的载体,诗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其形式表达出来。此诗语言上通俗易懂,简朴平易,毫无晦涩难懂的词语,但仔细琢磨却有深刻的内涵。在这里作者借“聪明人儿”的警示之言抒发自己的情感,把英国当时的人间冷漠、人心难测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的“wise”一词用得非常恰当,说明“劝诫”出自于智慧人。智慧人的话语有很深的道理,具有普遍性和哲理性。从意义上讲,诗的第一节是第二节的铺垫,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延伸。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第一节中的“heart”和“fancy”两词寓意深刻,使用的是换喻手法,它们代表的是“友情”和“爱情”。这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简洁精炼,具体生动,引入遐想。在作者看来,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真情不能向人交托,要把持好自己的一颗“心”,自己的“心思”不能随意向人透露。这正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金银钱财尽管去花,心不可向人交托。珍珠宝石尽管去送,心思可得自己掌握”。诗行中的“crowns”“pounds”“guineas”“pearls”“rubies”代表的是有价值、贵重的东西,人们通常非常看重它们,视若珍宝;有的甚至睁着贪婪的眼睛为之沉醉,为之折腰,把它们作为交换友谊、爱情的载体。但对作者而言,金银钱财、珍珠宝石都是身外之物,它们远不及“心”和“心思”宝贵,他宁愿失去这些东西,也不要交出自己的赤诚之心,否则会懊悔无穷。他把这两组完全不同特性的词用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作者的这种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现存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欺诈与诱骗,相互关心较少,冷漠隔阂较多,缺乏心与心的沟通。但当时作者只有“二十一岁”,年少无知,纯真无邪,不谙世事,不听“聪明人儿”的“金玉良言”,仍对人奉出自己的一颗真心和无私的爱,结果只剩下满腹懊悔以及对人生的无限慨叹。

  第二节以相同的句式延伸了第一节的内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低沉、冷漠、消极悲观的情调。“聪明人儿”又说,如果向他人“掏出一颗赤心”,并不是没有“收获”, “收获”就是叹息、感喟(sighs a - plenty)和无穷的懊悔(endless rue)。在这里,作者采用反讽手法,进一步强调了在他生存的那个充满黑暗、虚假的年代人们之间

《透视“简易”中的“深刻”情感:霍斯曼诗歌《当时我是二十一岁》赏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55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