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神话
多路立体声放音装置建造出全景电影。海利希关于“体验剧场”的设想以及他所建造的“传感景院”无不源于这样的企图:让观众穿过屏幕的窗口纵身跃入另一个世界。当然,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这种企图始终没有彻底实现——直至30多年之后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出现。
同样,虚拟现实并非真实的原子世界,虚拟现实由影像符号组成。显示设备将计算机生成的信号变换成可见的光,并且经过聚焦之后引向眼睛;这时,人们遭遇到立体逼真的物体。语音合成技术与高保真音响环境保证了虚拟现实的听觉效果。虚拟现实的触觉效果稍后才进入考虑之列,附有数据传感器的手套与紧身衣让人们的身体得到美妙的经验。这种虚拟现实暗示了某种依照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理想环境即将出现。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中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未来景象:
……将来有一天,一个虚拟现实游戏能让你进入一个虚拟酒吧,在那儿与一个“不一般的人”目光相遇,那人意识到你对他(她)有兴趣,就走过来与你交谈。你滔滔不绝地说话,用你的魅力和机智给这个新朋友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你们两个,当时当地,就决定要一起去巴黎。唿----嘘!你们就在巴黎了,两人一块儿注视看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你有没有在香港坐过‘星海渡船’?”你也许会问你的朋友,以邀请式的口气。唿----嘘!模拟现实当然要比所有曾经有过的电视游戏更吸引人,也更令人上瘾。
的确,进入这种虚拟现实不再是一种旁观,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亲历太空遨游、潜入深海、穿越时光隧道、解剖人体等种种有趣又难以实现的奇境。虚拟己故的亲人叙旧,这并非技术难题。1996年,日本的一家公司虚拟了一个称之为伊达恭子的偶象歌星,这个小尤物是数十位电脑图象艺术家耗费20个月时间的成果。她双腿修长,躯体性感,掌握7种语言,并且能够24小时持续不断地演唱;她的温柔倾倒了那些正在慨叹人心不古的日本传统男人。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是一种人为的作品;这是一个没有“重量”拖累的世界。这里仅有的是信息,或者说是信息产生的效果。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正消没在影像符号的波涛之中——它们之间的界限正在隐没。虚拟现实之中的一切并非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确凿地发生过和事实;这一切是联在计算机之上的护目镜和数据手套为人们制造的幻觉。但是,如果这种“真实”产生了更多的快乐,人们有什么理由固执地拒绝呢?如果人与电脑的对话远比种种社会关系纯净,例如,如果一个人从数据紧身衣之中得到的性乐趣甚至超出异性伴侣,他们有什么理由坚信这些人造的“真实”不如自然所提供的真实呢?这个时候,人们会不会抛弃詹姆逊提到的不安而开始信任这种新型的真实?某一? 欤?嗣腔岵换峋醯没?魅擞氲缱映栉锸粲谡媸档囊徊糠郑?豢樾酒?胍豢槭?坊蛘咭豢檬鞑⑽薅?拢渴率瞪希?承┤苏?谔岢隽艘桓隹诤牛骸跋嘈啪褪谴嬖凇薄??罢媸档拇嬖谑且蛭?颐恰?嘈拧?浯嬖凇!盵11]另一些人甚至从人类自创现实的意义上肯定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它将代表人类进化当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人类第一次能够否定现实,取代这个先入为主的现实的特定形态。”[12]如果人造的真实得到了普遍的接纳,如果人们不在乎眼睛看到的是一砖一瓦的巴黎还是影像符号的巴黎——如果人们认为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那么,这种真实观念可能容忍某种新颖的政治构思,尤其是缓和尖锐的政治对立。我曾经想象,虚拟现实的出现会不会让某些人放弃对于历史不依不饶的追问?
除了入口的美味佳肴,“比特”可以随时制造一个令人向往的天堂。这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缓和。百万富翁能够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一个穷小子同样可以在虚拟生存之中实现。一种“虚拟的平等”削弱甚至释除了反抗剥削的革命冲动。一台计算机和不算昂贵的
数码的虚拟可能走得多远?好莱坞影片《黑客帝国》尽可能地放开了想象的缰绳。这部影片之中的“自然”已经消失,一切都是数字化的构造物。人的生物性质——例如人的血肉,人的痛感或者身体欲望——已经全部化约为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可以由计算机操纵,同时还可以经过电话线传送到异地——那副肉身之躯仅仅是无所作为地躺在特制的椅子上。计算机将种种复杂的程式输入意识,信息化的肉身即可无师自通地练就一手匪夷所思的功夫。于是,一切都在网络上进行:杀人、追逐与格斗。影片把这一切形容为21世纪的现实。这种现实之中,数码充任了一切的母体,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个意义上,人们对于VirtualReality如何翻译的争辩并非小题大做。如果这里的Reality仅仅是一种效应而不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人们是否可以称之为“现实”?[14]人们对于技术生产出来的实在如何重新命名?
如同尼葛洛庞帝许诺的那样:“虚拟实在能使人造事物像真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15]尽管如此,逼真并非是人们虚构一个现实的最终目标。事实上,人们没有理由将虚拟现实想象为召之即来的天堂。M.海姆曾经将虚拟现实视为技术与实在的合并,[16]然而,如何“虚拟”以及虚拟什么“现实”,人为技术的设计必将涉及另一批深刻的政治文化问题。首先,虚拟现实的资金来源是什么?人们可以看到,第一个虚拟现实是美国宇航局促成的。这个虚拟现实的目的是在室内建立一个太空环境训练宇航员。虚拟化的飞机座舱、坦克训练模拟器、虚拟的战场、虚拟的股票市场无不表明,投资与受益的资本运作逻辑同样支配了虚拟现实的筹建。这里,国防军事的目的拥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允许这种尖端技术解密而进入市场之后,导演与软件设计师成为手握重权的主创人员。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异于现实的理想空间?简言之,他们想制造一个什么世界,同时,他们想从这种制造之中得到什么?让人们遁入虚拟现实与艳丽的明星交往,还是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之中体验烈日曝晒之下的田野劳作?让人们在一场虚拟的枪战之中体验冒险的激情还是让人们在虚拟的购物之中满足占有的物欲?这不仅决定了主创人员可能得到的利润,同时,这还体现了他们的政治文化想象。必须承认,至少在某些方面,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制造真实——人们已经有能力代替上帝行使职责。既然如此,这种追问决非多余:人们有否可能比上帝做得更好?人们有否比自然更合理?这时,人们终将意识到,所谓的政治文化想象均是对于这种追问的答复。
注释:
[1]左拉《论小说》,[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
[3]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4]北京大学出版社,[5]1991年版,[6]18页
[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年版,[8]61页
[9]同[10][3]
[11]本雅明《机械复[12]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3]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14]39页
[15]南帆《文学的维度》,[16]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17]341页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 《真实的神话(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568.html
同样,虚拟现实并非真实的原子世界,虚拟现实由影像符号组成。显示设备将计算机生成的信号变换成可见的光,并且经过聚焦之后引向眼睛;这时,人们遭遇到立体逼真的物体。语音合成技术与高保真音响环境保证了虚拟现实的听觉效果。虚拟现实的触觉效果稍后才进入考虑之列,附有数据传感器的手套与紧身衣让人们的身体得到美妙的经验。这种虚拟现实暗示了某种依照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理想环境即将出现。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中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未来景象:
……将来有一天,一个虚拟现实游戏能让你进入一个虚拟酒吧,在那儿与一个“不一般的人”目光相遇,那人意识到你对他(她)有兴趣,就走过来与你交谈。你滔滔不绝地说话,用你的魅力和机智给这个新朋友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你们两个,当时当地,就决定要一起去巴黎。唿----嘘!你们就在巴黎了,两人一块儿注视看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你有没有在香港坐过‘星海渡船’?”你也许会问你的朋友,以邀请式的口气。唿----嘘!模拟现实当然要比所有曾经有过的电视游戏更吸引人,也更令人上瘾。
的确,进入这种虚拟现实不再是一种旁观,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亲历太空遨游、潜入深海、穿越时光隧道、解剖人体等种种有趣又难以实现的奇境。虚拟己故的亲人叙旧,这并非技术难题。1996年,日本的一家公司虚拟了一个称之为伊达恭子的偶象歌星,这个小尤物是数十位电脑图象艺术家耗费20个月时间的成果。她双腿修长,躯体性感,掌握7种语言,并且能够24小时持续不断地演唱;她的温柔倾倒了那些正在慨叹人心不古的日本传统男人。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是一种人为的作品;这是一个没有“重量”拖累的世界。这里仅有的是信息,或者说是信息产生的效果。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正消没在影像符号的波涛之中——它们之间的界限正在隐没。虚拟现实之中的一切并非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确凿地发生过和事实;这一切是联在计算机之上的护目镜和数据手套为人们制造的幻觉。但是,如果这种“真实”产生了更多的快乐,人们有什么理由固执地拒绝呢?如果人与电脑的对话远比种种社会关系纯净,例如,如果一个人从数据紧身衣之中得到的性乐趣甚至超出异性伴侣,他们有什么理由坚信这些人造的“真实”不如自然所提供的真实呢?这个时候,人们会不会抛弃詹姆逊提到的不安而开始信任这种新型的真实?某一? 欤?嗣腔岵换峋醯没?魅擞氲缱映栉锸粲谡媸档囊徊糠郑?豢樾酒?胍豢槭?坊蛘咭豢檬鞑⑽薅?拢渴率瞪希?承┤苏?谔岢隽艘桓隹诤牛骸跋嘈啪褪谴嬖凇薄??罢媸档拇嬖谑且蛭?颐恰?嘈拧?浯嬖凇!盵11]另一些人甚至从人类自创现实的意义上肯定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它将代表人类进化当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人类第一次能够否定现实,取代这个先入为主的现实的特定形态。”[12]如果人造的真实得到了普遍的接纳,如果人们不在乎眼睛看到的是一砖一瓦的巴黎还是影像符号的巴黎——如果人们认为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那么,这种真实观念可能容忍某种新颖的政治构思,尤其是缓和尖锐的政治对立。我曾经想象,虚拟现实的出现会不会让某些人放弃对于历史不依不饶的追问?
除了入口的美味佳肴,“比特”可以随时制造一个令人向往的天堂。这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缓和。百万富翁能够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一个穷小子同样可以在虚拟生存之中实现。一种“虚拟的平等”削弱甚至释除了反抗剥削的革命冲动。一台计算机和不算昂贵的
收费就会让人们享受纸醉金迷的日子,还会有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险与警察、监狱和刑场苦苦周旋?也许,这个问题已经需要重新认定:这种享受是真正的自由,还是一无所有?[13]
数码的虚拟可能走得多远?好莱坞影片《黑客帝国》尽可能地放开了想象的缰绳。这部影片之中的“自然”已经消失,一切都是数字化的构造物。人的生物性质——例如人的血肉,人的痛感或者身体欲望——已经全部化约为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可以由计算机操纵,同时还可以经过电话线传送到异地——那副肉身之躯仅仅是无所作为地躺在特制的椅子上。计算机将种种复杂的程式输入意识,信息化的肉身即可无师自通地练就一手匪夷所思的功夫。于是,一切都在网络上进行:杀人、追逐与格斗。影片把这一切形容为21世纪的现实。这种现实之中,数码充任了一切的母体,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个意义上,人们对于VirtualReality如何翻译的争辩并非小题大做。如果这里的Reality仅仅是一种效应而不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人们是否可以称之为“现实”?[14]人们对于技术生产出来的实在如何重新命名?
如同尼葛洛庞帝许诺的那样:“虚拟实在能使人造事物像真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15]尽管如此,逼真并非是人们虚构一个现实的最终目标。事实上,人们没有理由将虚拟现实想象为召之即来的天堂。M.海姆曾经将虚拟现实视为技术与实在的合并,[16]然而,如何“虚拟”以及虚拟什么“现实”,人为技术的设计必将涉及另一批深刻的政治文化问题。首先,虚拟现实的资金来源是什么?人们可以看到,第一个虚拟现实是美国宇航局促成的。这个虚拟现实的目的是在室内建立一个太空环境训练宇航员。虚拟化的飞机座舱、坦克训练模拟器、虚拟的战场、虚拟的股票市场无不表明,投资与受益的资本运作逻辑同样支配了虚拟现实的筹建。这里,国防军事的目的拥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允许这种尖端技术解密而进入市场之后,导演与软件设计师成为手握重权的主创人员。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异于现实的理想空间?简言之,他们想制造一个什么世界,同时,他们想从这种制造之中得到什么?让人们遁入虚拟现实与艳丽的明星交往,还是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之中体验烈日曝晒之下的田野劳作?让人们在一场虚拟的枪战之中体验冒险的激情还是让人们在虚拟的购物之中满足占有的物欲?这不仅决定了主创人员可能得到的利润,同时,这还体现了他们的政治文化想象。必须承认,至少在某些方面,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制造真实——人们已经有能力代替上帝行使职责。既然如此,这种追问决非多余:人们有否可能比上帝做得更好?人们有否比自然更合理?这时,人们终将意识到,所谓的政治文化想象均是对于这种追问的答复。
注释:
[1]左拉《论小说》,[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
[3]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4]北京大学出版社,[5]1991年版,[6]18页
[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年版,[8]61页
[9]同[10][3]
[11]本雅明《机械复[12]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3]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14]39页
[15]南帆《文学的维度》,[16]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17]341页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 《真实的神话(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