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态,而是拒绝加入这样一种福柯所揭示出来的游戏关系,从而获得消解游戏的狂欢。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下面结合《黄金时代》详细论述的。
[46]《南方周末》上关于王小波的引文皆出自2002年4月11日出版的该期报纸,这一天既是王小波的忌日,也是《南方周末》每周首刊的时期。
[47]刘晓阳著《地久天长》,选自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第422页。
[48]《沉默的大多数》选自选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第5-19页。
[49]《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是在学术界集中讨论王小波的集子,关于王小波的重要的研究文本也多收集于此,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
[50]本报特约记者李静著《依旧沉默--"文坛中人"对王小波的一般看法》,《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第17版。
[51]《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
[52]关于布迪厄的论述参见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539-562页。
[53]当然,对于他们的称呼很多,诸如晚生代、新生代、60年代、70年代、后新时期等等,但这些词汇或命名的涵义实际上相当含糊,除了似是而非地在能指的层面上滑动外,很难深入它的内部,更难从概念的外延上明确其所指,而且似乎也不具有文学史中习惯使用创作流派来指称作家群的惯例,但在有些论文中,把他们的个性化写作作为共性来研究,不过,从当代文学史上来说,他们大致指苏童、叶兆言、余华等人之后的一批作家,以朱文、韩东为代表。我在这里采用"新生代"的说法,一是因为这个称呼使用得相对广泛,另外,还依据一本书的名字,张钧著:《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4]"学院"也和"知识分子"一样成为90年代中国文化图景引人注目的词汇,它经常被叙述成与"民间"相对立的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与美学诉求,尤其体现在90年代末期关于诗歌的"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上。当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民间似乎成为一个更为有力更为合法的话语(因为民间似乎意味着与政治体制的脱离,从而寄予了更多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文化想象),而学院往往处在被动/指责的地位上,这显然也是梳理90年代文化地形图时不可绕过的话题之一。
[55]文章选自《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56]《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18页。
[57]凭我的理解,论述者对布鲁姆的解读本身即充满了一般意义上的"误读",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他大胆地指出"误读"的前提或者说展开是由于后代的诗人在面对诗歌史上几乎不可怀疑的经典大师与文本即"父亲"时,便不能自抑地在受到"父亲"恩惠的同时也"产生一种负债之焦虑",并在这种焦虑下从事一种弗洛伊德意义(俄狄浦斯和拉伊俄斯情结)上的误读式(布鲁姆提出了六种修正比即误读方式)创作,在这个意义上,"误读"被建构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参见[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58]《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21页。
[59]拉家渡著《十问王小波追随者》,《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第19版。
[60]胡坚著:《愤青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61]胡坚是新浪网文化频道的作家专栏里的"文嚎专栏"的作者,也是北大在线·文学大学堂里"文学自由坛"的斑竹,并且《愤青时代》的出版与北大在线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策划有很大关系。
[62]《我的师承》,选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14-317页。
[63]转引自《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朱伟著,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21页。
[64][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20页

《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第9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57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