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也要“标准化”
日前有条消息说,陕西省一家果品出口企业,去年初承接了欧洲代理商300吨“粉红女士”苹果的订单,可到了秋冬交货验收时,却发现送来的苹果不是农药残留超标、酸甜串味,就是果形不圆、大小不一,跑遍全省果区只收购了20吨合格产品。于是乎,好不容易争来的国际订单不翼而飞。不但该赚的钱没有赚到,还在外商那儿失了信用。
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这种不按科学技术生产、啥事都图个省钱省事的老传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还真有“市场”。有统计报告显示,各地农村都在推行科学种田,但有七成
农民却表示仍在沿用传统种植习惯。这种春天下种秋天收,老天管地人不问的“粗放”作业,甭说国际市场的诸多标准,就连起码的科学管理技术都被抛在一边。可想而知,如此种出来的东西,如何争得过人家科学化、工业化种植的产品。
国际市场有句名言:三流的做产品、二流的做技术、一流的做标准。在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已像工业生产一样的严密。从种子的挑选、种植到产品的大小、口感,从土地成份的改良到施肥用药的时机、用量,都有严格的标准。据说一个产品的标准竟有上千页之多。
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光凭数量和价格,未必就能取胜。当别人纷纷凭技术含量取得丰厚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时候,我们如果还在以一贯的数量优势和所谓的低价战略争市场,其结果只会对整个行业构成致命的隐患。看看市场上中国水果的遭遇:齐刷刷的洋水果论个卖,整堆放的国产货论斤称。价格贱不说,连摆的位置都不如人家显眼,好听的是“洋水果送人好看,国产货自个吃实惠”,说白了就是国产水果摆不上台面。细细分析彼此的“待遇”,说到底就是一个技术含量和产品标准问题。
有人把国际市场的交易视作游戏,这没错,但游戏也有严格的规则。依规而行,方能争得市场。如果连规则都没搞清楚就想玩游戏,消费者也不会买你的帐。
在新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农业产品同样有一个“升级换代”的问题。如何升?如何换?我以为,全面按国际通行的产品标准生产、种植就是方向。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争得几个国际市场的份额,更是为了使我国农业产品有一个“质”的飞跃。须知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再有多大的“规模”也很难有长久的“效益”。中外市场的无数经验教训,无不如此。
《农产品也要“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