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
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
董 雯
(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093)
摘要: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0) 06 - 0141 - 04
一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 - 1989)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以其戏谑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而闻名于世,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学批评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作家”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反应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长、短篇小说,并曾从事过新闻记者、杂志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其代表作《白雪公主》用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对古老的格林童话进行了解构和重建,堪称后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巴塞尔姆的小说,不论长篇还是短篇,都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一,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特征在巴塞尔姆的作品中显露无遗。作者常常将貌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及破碎无序的句子拼贴或并置在一处,或在故事中穿插混乱的时空、模糊的人物及跳跃的情节等。其二,戏仿也是巴塞尔姆作品中的又一后现代主义特征。所谓戏仿,并不是对某一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比较基础上的一种有差异的重复。例如,《白雪公主》是以古老童话为题材的,但童话在巴塞尔姆笔下却出现了人物的变形和情节的扭曲。通过这样的戏仿手法,巴塞尔姆旨在实现小说意义新的诠释。而这正是巴塞尔姆小说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第三个特征——重建,即意义的重建。巴塞尔姆的小说一反传统小说中的情节及人物的发展特征,试图凭借语言的碎片强调小说全新的意义,从而对当代现实社会提出新的讨论和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种繁荣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新兴批评理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对其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生态批评研究的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著名生态理论批评家格雷格·杰拉德教授所定义的,“生态批评探索的是从华兹华斯和梭罗到迪斯尼和BBC期间的所有自然文献中想象和描绘人与环境关系的方式”。美国公认的生态批评的创始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也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和物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普遍使用的生态批评的定义是由大卫·梅泽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文学的科学”。简言之,生态批评是以自然和环境为根本出发点研究文学文本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其重点就是要探究人与自然的深层次关系并揭示人对自然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的。作为我国生态批评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的王诺教授归纳了生态文学的三点核心特征,即“第一,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第二,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第三,/wenshi/List/List_116.html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由此可见,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诠释一篇文学作品,使之成为生态文学,一方面是要剖析作者如何在文本中构建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要从文本中找到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而最终将和谐生态社会的核心归纳为生态系统的根本利益。
二
巴塞尔姆创作的短篇小说《玻璃山》无疑也是后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一。该部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都市生活》中,其中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运用和创新受到了国内外多位评论家的广泛评论。在《玻璃山》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戏仿、解构、重建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普遍的写作技巧,彻底颠覆了那堪的那维亚古老童话故事《玻璃山上的公主》中所描绘的英雄救美并最终和公主成婚登上王位的浪漫故事情节,创造性地讲述了一个现代都市人不断攀爬一座位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城中心的玻璃山的离奇故事。
全文共由100个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没有传统小说的线性发展情节。其内容表面上毫无逻辑、秩序混乱,然而,这似乎支离破碎的荒谬情节却反映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考。作者通过对攀爬过程中主人翁“我”的内心世界和山下“我的熟人们”对“我”的态度的描写,试图构建一个人类生态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并深入剖析了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即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对现代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提出警告。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不仅能丰富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任何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也不例外。著名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帕翠思娅·沃注意到“在巴塞尔姆的大多数作品里,虚构的世界体系里总是浮出保持真实生活原样的点点滴滴”。也就是说,巴塞尔姆的《玻璃山》虽然使用了戏仿、解构、重建等诸多的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而使其情节内容显得朦胧而晦涩,但这表面上支离破碎的情节却正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玻璃山》的创作背景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时,蓬勃发展的美国工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联邦政府所奉行的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政策也使得土地等自然资源遭到无节制的开垦和利用,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外,当时人们认为在地大物博的美国境内,自然资源是用之不竭的,这样的盲目乐观和错误认识也再次加重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正如当时美国农业部部长吉福德·平肖曾指出的:“人类第一重要的责任就是控制他们所生活于其上的地球。”当时的政府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反而强调要将自然资源控制在人类手中,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和开发每一份自然资源。人们彻底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而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急剧膨胀所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名论著《寂静的春天》中所指出的公害和污染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普遍存在的贫困、失业、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及日益高涨的民权运动的发生,各种社会思潮的肆意流行,使整个社会变得动荡不安,美国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挑战,人类的本性被工业机器所扭曲和扼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不断恶化。
三
具体分析,整个故事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分阶段性的将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故事结局发人深 《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591.html
董 雯
(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093)
摘要: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0) 06 - 0141 - 04
一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 - 1989)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以其戏谑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而闻名于世,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学批评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作家”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反应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长、短篇小说,并曾从事过新闻记者、杂志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其代表作《白雪公主》用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对古老的格林童话进行了解构和重建,堪称后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巴塞尔姆的小说,不论长篇还是短篇,都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一,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特征在巴塞尔姆的作品中显露无遗。作者常常将貌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及破碎无序的句子拼贴或并置在一处,或在故事中穿插混乱的时空、模糊的人物及跳跃的情节等。其二,戏仿也是巴塞尔姆作品中的又一后现代主义特征。所谓戏仿,并不是对某一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比较基础上的一种有差异的重复。例如,《白雪公主》是以古老童话为题材的,但童话在巴塞尔姆笔下却出现了人物的变形和情节的扭曲。通过这样的戏仿手法,巴塞尔姆旨在实现小说意义新的诠释。而这正是巴塞尔姆小说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第三个特征——重建,即意义的重建。巴塞尔姆的小说一反传统小说中的情节及人物的发展特征,试图凭借语言的碎片强调小说全新的意义,从而对当代现实社会提出新的讨论和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种繁荣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新兴批评理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对其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生态批评研究的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著名生态理论批评家格雷格·杰拉德教授所定义的,“生态批评探索的是从华兹华斯和梭罗到迪斯尼和BBC期间的所有自然文献中想象和描绘人与环境关系的方式”。美国公认的生态批评的创始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也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和物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普遍使用的生态批评的定义是由大卫·梅泽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文学的科学”。简言之,生态批评是以自然和环境为根本出发点研究文学文本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其重点就是要探究人与自然的深层次关系并揭示人对自然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的。作为我国生态批评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的王诺教授归纳了生态文学的三点核心特征,即“第一,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第二,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第三,/wenshi/List/List_116.html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由此可见,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诠释一篇文学作品,使之成为生态文学,一方面是要剖析作者如何在文本中构建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要从文本中找到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而最终将和谐生态社会的核心归纳为生态系统的根本利益。
二
巴塞尔姆创作的短篇小说《玻璃山》无疑也是后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一。该部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都市生活》中,其中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运用和创新受到了国内外多位评论家的广泛评论。在《玻璃山》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戏仿、解构、重建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普遍的写作技巧,彻底颠覆了那堪的那维亚古老童话故事《玻璃山上的公主》中所描绘的英雄救美并最终和公主成婚登上王位的浪漫故事情节,创造性地讲述了一个现代都市人不断攀爬一座位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城中心的玻璃山的离奇故事。
全文共由100个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没有传统小说的线性发展情节。其内容表面上毫无逻辑、秩序混乱,然而,这似乎支离破碎的荒谬情节却反映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考。作者通过对攀爬过程中主人翁“我”的内心世界和山下“我的熟人们”对“我”的态度的描写,试图构建一个人类生态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并深入剖析了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即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对现代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提出警告。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不仅能丰富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任何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也不例外。著名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帕翠思娅·沃注意到“在巴塞尔姆的大多数作品里,虚构的世界体系里总是浮出保持真实生活原样的点点滴滴”。也就是说,巴塞尔姆的《玻璃山》虽然使用了戏仿、解构、重建等诸多的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而使其情节内容显得朦胧而晦涩,但这表面上支离破碎的情节却正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玻璃山》的创作背景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时,蓬勃发展的美国工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联邦政府所奉行的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政策也使得土地等自然资源遭到无节制的开垦和利用,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外,当时人们认为在地大物博的美国境内,自然资源是用之不竭的,这样的盲目乐观和错误认识也再次加重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正如当时美国农业部部长吉福德·平肖曾指出的:“人类第一重要的责任就是控制他们所生活于其上的地球。”当时的政府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反而强调要将自然资源控制在人类手中,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和开发每一份自然资源。人们彻底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而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急剧膨胀所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名论著《寂静的春天》中所指出的公害和污染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普遍存在的贫困、失业、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及日益高涨的民权运动的发生,各种社会思潮的肆意流行,使整个社会变得动荡不安,美国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挑战,人类的本性被工业机器所扭曲和扼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不断恶化。
三
具体分析,整个故事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分阶段性的将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故事结局发人深 《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