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10] 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1987),p.19
[11] Friedrich Schiller,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tr.R.Snell(Bristol,1994),p.80
[12]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155
[13]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167
[14] 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1987),p.64
>[15]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p159-160
[16]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128
[17]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册,干春松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1页
[18]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册,第57页
[19] 关于王国维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是否有变化,变化是什么,80年代以来,学术界时有争议。笔者赞同王国维在此期间重要变化的观点。但据笔者所见,有关问题没有谈清楚,本文这一段及试图对此作进一步的阐释。
[20]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治理发愣功页。
[21]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载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 《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3] 《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52页
[24] 《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69页
[25] 《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55页
[26]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612页;《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27] 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第57页
[28] 《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29] 《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189-190页。
[30] 《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58页。
[31] 《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373页。
[32] 对于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三位先生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奠基意义,学术界已有共识。但是,他们的贡献究竟是什么?特别是三位先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学术界尚未作深入具体的甄别。本文从对境界的艺术本体性、境界的创造性和境界的形而上一一三个层次的阐释来分别界定三位先生的不同贡献,试图深化这个问题的研究。
《论美学的现代发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