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正文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为一种促使以资本主导的权利结构内化于人的感性的中介。高技术社会可以在广告与媒体中包装与复制情感,当然审美经验也同样可以技术性地生产与复制。25正是这种审美的专业化与商业化使审美价值无限繁殖并在日常生活中扩散,最终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审美与资本的结合导致人的感性的物化。当审美在商业社会中由各种技术手段被彻底量化之后,它也就必然丧失传统美学所描述的救赎功能。


注释:


1.关于共同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主体性实践美学的讨论,参见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第1-40、101-196、299-499页。
2.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2年间发表的关于共同美的文章有近50篇,1982年前后发表的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文有近100篇,1986-1991年间发表的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文有近400篇,见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第8-9、103、301页。
3.美学译文丛书于1982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光明日报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  
4.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于1986年起由三联书店出版。
5.R.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英译本见Roland  Barthes,  The  Elements  of  Semiology,  tran.,  Annette  Lavers  and  Colin 
 Smith,  London:  Jonathan  Cape,  1967.
6.彭锋把20世纪初到1930年代、1950-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称之为20世纪的三次’美学热’,并指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说,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彭锋《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3页。
7.关于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学界的广泛影响以及所引发的争论,参阅姜飞《英美新批评在中国》,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第71-76页。
8.见雷  ·  韦勒克、奥  ·  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  65-67,145-147  页。
9.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7,  p.  45.
10.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30  页。 &n

bsp;Friedrich  Schiller,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tran.,  Reginald  Snell,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3,  p.  40.
11.祁述裕《市场条件下的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68-169页。
12.见F.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23页。
13.彭锋:当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其他人文学科相继苏醒并逐渐取得独立地位的时候,人们已不再需要借美学的幌子来发表意见,美学就变冷了。  彭锋《美学的意蕴》,第9页。
14.潘知常《美学的边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21页。
15.马克斯  ·  霍克海默和特奥多  ·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阚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第1页。
16.《深圳特区报》,1999年4月17日第15版。
17.彭锋在分析当代大众的平均化的审美趣味时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化。  彭锋《美学的意蕴》,第28页。
18.[T]he  bourgeoisie  integrated  art  much  more  completely  than  any  previous  society  
had.Theodor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eds.,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  tran.,  Robert  Hullot-Kentor,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97,  p.225.
19.Wolfgang  Fritz  Haug,  Critique  of  Commodity  Aesthetics,  tran.,  Robert  Bock,
  London:  Polity  Press,  1986,  p.  17.
20.Wolfgang  Welsch,&nb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750.html

  • 上一篇范文: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 下一篇范文: 关于人的本质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艺美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