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sp; Undoing Aesthetics, tran., Andrew Inkpin, London: SAGE,
1997, p. 3.
21.Jean Baudrillard, The Transparency of Evil, tran., James Benedict, London:
Verso, 1993, pp. 15-18.
22.F.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62页。详见绪论、第8章第1节。
23.Terry Eagl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0,
p. 373.
24.见本书第12章第1节。
25.关于当代生活中复制技术与情感生活的描述,见李思屈《大众传媒、商业广告与审美的当代性》,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87-91页,又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0年第5期,第59-63页;关于科技与工具理性对审美活动的渗透,见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4章;关于当代消费文化与审美的结合,见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第10、11、12、13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750.html
1997, p. 3.
21.Jean Baudrillard, The Transparency of Evil, tran., James Benedict, London:
Verso, 1993, pp. 15-18.
22.F.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62页。详见绪论、第8章第1节。
23.Terry Eagl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0,
p. 373.
24.见本书第12章第1节。
25.关于当代生活中复制技术与情感生活的描述,见李思屈《大众传媒、商业广告与审美的当代性》,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87-91页,又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0年第5期,第59-63页;关于科技与工具理性对审美活动的渗透,见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4章;关于当代消费文化与审美的结合,见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第10、11、12、13章。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