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实践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启蒙
进入新世纪,美学基本问题是否仍像90年代那样呈现萎缩的态势呢?答案是否定的。随着全球化问题逐渐成为各学科的现实性和前沿性问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借助西方哲学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者们在新的高度和起点上对美学基本问题展开了研究。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利用现代西方美学成果去解释、改造和发展实践美学。在此背景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有无发展,如果有,它的前途又是什么呢?
正如前面所言,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最大特色是哲学美学,或者换句话说,美学是哲学思想的验证和延伸。它提供的是美学的大的哲学框架,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展开,并需要实证科学的具体研究和支持。这些既是实践美学遭到驳斥或“超越”的地方,也是它在新时期可以得到发展的地方。
当高建平问李泽厚心理结构是通过遗传还是通过教育传递的时候,李泽厚认为是通过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人在后天所接受的一切影响),而不是遗传。由于文化心理结构,特别是“情本体”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他又认为,“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而教育在实践美学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这应该是实践美学在今后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在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美学研究室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实践美学反思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赵宋光专门提交了《实践与美育》的论文;韩德民也提交了名为《论李泽厚的美育思想》的文章,这些都在为先生设想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实现做着踏踏实实的努力。滕守尧除了用西方美育新论推进美育思想外,针对当今人类生存的具体现实指出“人的自然化问题”的几条具体的解决途径。除此,赵宋光从发生学和考古学角度对实践美学予以实证的补充;张玉能从学理上对实践美学内部超越性的分析;高建平等从微观的概念(经验与实践)上对实践美学观点进行解读,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今后实践美学发展的视角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
[2]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J].文艺争鸣,1994(02).
[3]徐碧辉.美学和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的审美主义问题[J].文艺研究,2004(02).
[4]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王丽英(1974-),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社科部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泽厚实践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启蒙(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