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农科教结合的难点和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我国农业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的发展模式,在各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分析新时期农科教结合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是解决“三农”难题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在分析和探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供全国农业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农业科技 教育 结合 在2003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中又重新提出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确保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的持续、全面发展,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农业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为今后进一步继承、发扬和光大农科教结合协调工作,需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索在新时期改革与发展思路。 国务院曾于1992年2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并建立和完善了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级政府农科教结合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对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全国农科教结合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部,此后每年召开过工作汇报会、现场观摩、干部培训和试点推广等活动,建设示范区,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先后出版过《中国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科教结合工作指南》等专著和工作手册,但是因种种主观与客观原因,这几年逐渐被其它各行各业各部门不断推陈出新的中心工作所淹没。在各行业部门不断创新的呼声与浪潮中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和中心工作,是否需要稳固的传承运行机制?认真分析农科教结合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效发展体制和机制,要比开很多的会、发更多的文件更有实效。 一、新时期农科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适应。农科教结合虽然从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被认为是政府行为,政府统筹是关键,但是在现实管理体制中却很难把国务院各部委的职能整合运作。政府机构改革以后,人员编制都严格定编定岗定人,农科教结合的国家财政专项经费没有着落,给统筹运作都带来了实际困难。有些专家精辟指出,“小三农”都难以结合,别说“大三农”了。“小三农”是指所辖内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实现跨越所辖领域或部委间的“大三农”结合难度就更大。也有专家学者指出,“三农结合”是上面组织机构与职能的事情,乡村基层和农民不存在问题。农民说,不就是那点事情吗,在农民身上最能体现农科教结合,没有任何争议。可以说,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形成的行业、部门之间的人事、管理、财政、投入体制和利益机制都可能是农科教结合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国际比较,美国是以大学为中心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广教授的编制、职能、经费都在大学内,这在人少地多的美国是成功的;日本是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中心实行农科教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所(推广站)设在农业试验场(农科院)内;而韩国把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甚至行政职能都经过重新调整优化后建立了具有综合职能的农村振兴厅,这些国家的做法各有特色和专长,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管理体制的变革,可能要比通过具体项目、经费、做法实行统筹更有效,但风险也极大,需要很多、综合、力度大的配套措施和投入,做好深入、细致、长期的相关工作。不能漠视过去单项、部门、局部和缺乏严密科学论证的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日益成为社会难题。调整管理体制,需要先易后难,先从解决“小三农”结合入手,再解决“大三农”结合问题,真正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的广义结合。 2、缺乏制度与经费保障。在先有定论定调的情况下,由相关科研人员来论证或填充实证结论,缺乏科学家独立、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尽管有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但难以得出准确的分析和结论,有关法规文件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这是目前我国很多政府文件在入世后失效的重要原因。为解决农科教结合协调工作“缺乏系统缜密理论、缺乏发展模式和具体措施、缺乏配套政策、缺乏经费保障”的难题,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做了大量工作,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明确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制度模型和具体措施,但从客观上讲还不如绿色证书教育和远程农民教育那样有比较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组织、技术路线和经费保障而得到落实。从1992年开始实行农科教结合以来,虽然开过全国大会、国务院及部委级会议,印发过不少国务院、部委级文件,举办过管理干部培训,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但因缺乏严格周密的科学论证和立法保障,理论研究滞后,某些研究方法不当,缺乏相关听政、反馈和矫正机制,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号召力而终究未能深入贯彻落实。随着机构调整、人事变动、时间流逝、经费增减、宣传力度等驱使和影响,工作时松时紧,缺乏传承性、连贯性和持久性。一旦上级主管部门雷声小,基层政府的雨点也就变小,农民就盼不到雨露滋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决策科学化,要重振农科教结合协调工作,还需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制度建设与经费保障工作。 3、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误区。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今天,依法行政和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没有法律规制和经费保障,与部门职能和政绩脱节,体现不出行政职能和效率的工作模式,在客观上也很难诱发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也不可否认,在过去错误和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误导下,不仅在农业领域,一些地方基层部门盲目追求政绩和形象,导致各种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盛行,各种名目繁多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旦没有多少经费保障,与部门、个人政绩没有多少关联,便逐渐销声匿迹。在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以人为本和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这种自上而下以项目、工程、计划为导向的零散的组织路线将被更为科学、系统、长效、人性化、市场化运作的制度所代替。 4、制度与政策研究严重滞后。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昨日的政策规制被今天和明天的便民措施所取替,究其根源都在于缺乏缜密的决策科学化制度和程序保障,制度与政策研究严重滞后。无所不包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后,“官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向“民本位”转变,很多辅助“三农”政策都要体现在农民身上,农民是否得到实惠、农民幸福指数是否提高,将成为今后各级政府一切工作的评价标准。对农科教结合的评价标准也将经历历史、实践和群众的考验,这就需要对新形势下农科教结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专题调查与研究工作,对新形势下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组织机构、职能、体制与机制转换和改革重点深入分析和不断探索。在没有充分研究、论证、听政基础上的任何决策都可能出现漏洞,没有科学的反思和矫正机制的任何政策措施都可能难以持久。 5、社会转型中的困惑。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很多政治口号式、行政指令式、群众运动式的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逐渐消失,体现政府强有力行政职能的资源整合逐渐失去号召力,而市场运作、分类指导、分工运作、个性化、特色化、人性化发展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和时代的进步,也是过去具有强烈行政指导色彩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农科教结合工作方式遇到很多社会阻力的具体表现,应客观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的最大变化与收获。包括不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初期也曾试用过动用警力和颁布政府行政指令组织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但这种工作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发达程度,逐渐退出或淡化,代之以市场运作和个性化、人性化指导和服务。这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带有较强政治、计划、公益公共事业、弱势产业需要保护和事关众多农民的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和福祉问题如何解决,既是国家发展机遇,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社会难题。虽然“三农”问题带来的压力很大,但以科学的发展观,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国外经验,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思维定势向“激活个体谋大发展”转变,这也是在农业领域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具体实践。 6、现代信息社会的影响。“政府行为、政府统筹”一直是农科教结合的思维定势和文件规定,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尤其在多种经济所有制均衡发展的现实中,媒体与网络信息、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和国际交流的影响日益显现,对政府职能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界定,社会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农民合作组织、媒体与网络信息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日益活跃,填补了政府顾及不到的社会角落,其社会进步意义和社会服务职能逐渐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农民自发的科技咨询、读书热,与大学、科研、企业的联手合作,民办教育培训、远程教育、信息网络化,都使今天的农民与社会发生更加广泛、深入的横向、纵深交流,一本书、一张光盘、电视与广播、报刊与杂志、信息发布与展览、网络查询、国际交流都可能改变农民的命运。在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和国际环境中,根据政府意愿预先设计好的各种文件规制和指令往往失去昨日的效力。这是新时期给予我们每个公民公允而现实的思维依据、行动准则、发展机遇和各种困惑,这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农科教结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课题。 二、农科教结合的新的探索与科学对策
农科教结合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农科教结合工作在不少地方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新世纪农科教结合的难点和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