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文学论文 >> 正文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我比这个人好!”
  承认自己的罪过,是超越此罪过的途径;揭示自己最大的罪过,也就设定了自己一切 罪过的边界。我们指卢梭就“玛丽永事件”所作忏悔别有用意或许未免尖刻,但他确实 由此为自己的德性提出了担保——然而正像后面将要说到的,当时人就德性问题对卢梭 提出的指控,实有远远过于此者。
      三
  卢梭在再三宣称他的自传完全出于真实的同时,也没有否认,由于记忆的不完整,他 运用了一些想象的细节加以补充,或者“在真实情况之外添上一点妩媚”。只是,他认 为这样做完全无碍于他要求达到的坦诚与真实。[10]在卢梭的自传中,我们能够证实某 些内容确是出于想象、增添、虚饰。此类情形是否像卢俊所说的那样无关紧要?它对自 传面貌的形成起着何种作用?这些都是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首先说童年部分:
  (一)《忏悔录》一开始就说及:“我母亲是贝纳尔牧师的女儿。”但研究者证明,他 母亲其实是那位牧师的侄女,卢梭的外祖父同其祖父一样,是位钟表匠;只是当卢梭的 母亲九岁时,她的父亲去世了,是那位牧师收养了她。[11]这个错误可谓无足轻重。卢 梭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对母亲家庭的情况恐怕知之甚少。但我们读到卢梭特意作的 一条注文,赞美其母亲才华“绚烂多采”,能绘画、懂音乐、会写诗,说这是因为“她 的父亲是一个牧师”,十分注重对她的教育,[12]我们能够意识到卢梭那样说虽然无法 指为“谎言”,却是有意回避了他的亲外祖父的存在。当卢梭在描写自己的家庭和童年 生活时,一个身为牧师之女,富于教养、气质高雅的母亲显然很合乎他的需要,她能够 为卢梭用文字所描写的生长环境提供一种优雅的气氛。
  (二)在《致马尔译布先生》中,卢梭提到“我六岁就开始读普鲁塔克的书(指《名人传 》),八岁就能背诵”,而据《忏悔录》的记载,他接触《名人传》最早也是他七岁那 年的事[13]。《对话录》则说:“《名人传》是我的第一个读物。”[14]卢梭开始读普 鲁塔克究竟是六岁抑或七岁,这里面的错误当然不必过分计较。但值得注意的是,卢梭 十分强调他开始读《名人传》非常之早,并且这种阅读对他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没有根据来否认卢梭早在六或七岁就知道乃至翻过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但若 要说在这种年龄上接触《名人传》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实在像是神话;卢梭也许并非有 意夸张,但却很可能把稍晚的阅读经验在回忆中向前推移了。其实,重要的是,“《名 人传》是我的第一个读物”之类的话,在卢梭那里已成为寓言:一个热爱英雄的孩子最 终也成了英雄。
  (三)卢梭十岁以后因父亲逃奔异乡,数年中由舅父充当监护人,在那里他和贝纳尔表 兄成为一对伙伴。《忏悔录》中描述这一时期的生活快乐而又充满了亲情,但偶尔也有 这样的话:“如果说,由于管教我们的长者的偏爱,我的表兄在他们眼里好像比我高一 等,可是当我们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又比他高一等,这样我俩就算扯平了。”一个 寄居在亲戚家中的孩子,如果经常在计算着谁比谁“高一等”,这里面总是有心灵受伤 害的影子;而在致马尔泽布的信中涉及少年时的生活,卢梭更明白说是“得到的快乐太 少,而且还掺杂有苦味”。[15]这使得其他纯是赞美的文字显得可疑。
  上面举出的都是细琐的例子,但在将回忆内容诗意化方面具有共同的趋向。这正是卢 梭记述其童年生活的文字的基本特点。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卢梭的家庭,会发现它的情况相当糟糕:母亲早逝;哥哥不受家中 人喜爱,放荡不羁,十六岁离家出走,杳无音讯;父亲在卢梭十岁时因一场诉讼而逃奔 异乡,卢梭因而只得寄居在舅父家中;也是在十六岁,卢梭步哥哥的后尘,成为流浪儿 。这种环境中的生活究竟能有多少温馨是可疑的。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到父亲去世时 的年龄,竟然整整错了十四岁[16]。这虽然是后来的事情,却也足以证明他和父亲长久 以来就是隔膜生疏的。但卢梭在《忏悔录》里,却把自己的童年、少年描写得像是生活 在伊甸园里,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到,卢梭写作自传是经历了复杂的生活变化之后的自我确认,是为了把一 个合意的形象永留人世。童年在他的自传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这不仅仅被理解为生命 在时间上的初始阶段,它也被理解为一个生命意义、一种完整的人格的起点。正是因为 卢梭的一生充满变化,也曾经堕落,他的某些行为在很多人看来不可原谅,这种富于诗 意的、体现出英雄精神和正义感的人格起点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象征着卢梭所坚信的某 种高尚“天性”的存在。由于卢梭所描写的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极富于故事性,引起许 多研究者浓厚的兴趣。菲利普·勒热纳提出:卢梭在这里描述了一种关于自身怎样失落 、获救、回归的“个人神话”,[17]也是对《忏悔录》相关部分作出的有趣的阐释。
  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性质的例子来作分析。
  《忏悔录》第二章记叙年少的卢梭流落到都灵时,进了一家商店做伙计,对年轻美貌 的女店主巴西勒太太心生爱慕。有一天,卢梭来到她的房间,看见她正背对着门在窗前 绣花:
  我端详了她一会儿,她的整个面容都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简直使我不能自持了。我一 进门就跪下了,以激动的心情向她伸出手臂……但是壁炉上的那面镜子把我出卖了。我 不知道我这种激情的动作在她身上起了什么效果。她一点也没有看我,也没跟我说一句 话,只是转过半个脸来,用她的手简单地一指,要我坐在她跟前的垫子上。……(我)在 她跟前尝到了不可言喻的甜密。在占有女人时所能感到的一切,都抵不上我在她脚前所 度过的那两分钟,虽然我连她的衣裙都没碰一下。[18]
  关于这一故事的文字相当长,无法全引。总结起来说,卢梭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浪漫而 纯洁的爱情故事,这故事的重要特点,是既非纯精神的,又排除了肉体接触的狂热,是 把欲望抑制在情感的界限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是卢梭所格外赞赏的一种情感状 态。但是,我们在残存的《忏悔录》草稿中,可以看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尽相同的描述:
  ……她此时也在镜子里看我。她转过身来,正撞见我因激动万分而喘息着朝她伸出双 臂,没有什么人能想象得出我处在这种状态被人抓个正着时所感到的恐惧:我的脸色煞 白,全身战栗,几乎晕了过去。可是她,却用十分温柔的目光看着我,用手指着她脚边 的凳子。……尽管我有几次大着胆子把手放在她的膝盖上,那也是放得那么轻,

她似乎 根本就没有感觉到。[19]
  按照常情判断,草稿的描述无疑更符合实际情况;由于情绪突然爆发,在短时间中心 情慌张、手足无措,也是人之常情。而到了修改稿中,却取消了那种慌张的表现,也抹 去了曾发生过的身体接触,变成“我连她的衣裙都没碰一下”。当然我们不能说卢梭对 事实作了多么重大的改动,草稿所写到的那种身体接触,实在也不能说就是玷污了两人 之间情感的纯洁性。但若是从“诗意”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区别却是非常之大:前一 种场景的优美动人,后一种场景的世俗气氛,真是不可相提并论。卢梭说他有时会在“ 真实情况之外增添一点妩媚”,但这一点增添的效果却是不可轻视的。
  关于与乌德托夫人的恋爱故事的描述,也有与此十分相似的情况。我们先来看《忏悔 录》草稿中的一段:
  我认为,她似乎是把我看作是一件属于她所有的东西,把我占为己有。
  她不再对我说“请”字,她做什么,竟直截了当地下命令了。
  她要我念书,我就念书。我念得不好,她就要我念两次或三次,然后就硬要我停止。 我很受感动,我要求她允许我继续念下去。她答应了,我才敢继续念。在我这一生中, 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念过书。[20]
  这一细节,在卢梭的记忆中无疑十分深刻,他才会将之写入简要的草稿。尽管卢梭接 着又说,在其一生中仅有一回,“我的嘴接触到了她的嘴”,[21]但上述细节表明,在 他们两人之间,已经有了十分亲昵的关系。
  但这一细节到了《忏悔录》定稿中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与乌 德托夫人的关系,被卢梭说成是其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爱情;但由于那位夫人是卢 梭好友圣朗拜尔的情人,并且他们仍在相爱中,因此卢梭与她之间的爱情,只能处在理 性的克制之下,它成了一种内在的激情——一种既难以分离又无法走近的爱情。在卢梭 看来,这种感情既高尚又优雅,远胜于世人的“粗俗的快感”。而草稿所描写的那种亲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3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