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于2000年6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办了“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转折时刻召开的。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东北亚近邻国家的专家学者在新世纪来临的关键时刻切磋交流,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国际性话题,既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也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参加这次国际研讨会的,韩国方面有来自汉城大学、庆南大学、昌原大学的学者教授,有来自韩国放送公司和汉城放送公司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专家。日本方面有来自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专家学者。中国方面,除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学者之外,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甘肃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的教授专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也有研究者参加了会议。众多学者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时有交锋,通过充分的沟通,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33篇论文,有28位专家作了大会发言。这些论文和发言集中于三国广播电视状况、高科技新媒体、国际传播和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而精彩。
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一之濑邦夫教授、韩国汉城大学康贤斗教授的三个主题发言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人们认为,提出重要的问题比给予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刘志明副研究员关于“电视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意识”的论文是众多论文中少有的涉及两个国家的讨论,其调查统计数据的代表性受到了与会者的追问,对此,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有学者对单万里副研究员在“影视纪录片的未来”演讲中关于纪录片“虚构”含义的判断提出了质疑,经过交流,至少对“真实”的相对性人们取得了共识。韩国学者金永周教授对韩国广播电视人才需要与培养的论文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张英华教授讨论了未来记者的培养。李兴国教授介绍电视学院的演讲和录像片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鑫教授与博士生贾秀清的论文表述华美,对从现实语境走向多媒体语境下的电视生存进行了宏观的思考。胡智锋副教授的发言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化问题,指出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和表述方式的“本土化”的目标,并进而提出“精品”、“品牌”及“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互结合”的具体措施。陈崇山研究员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论文为人们描述了这一领域的全面图景。青年教师邓理峰的论文描述了电视传播中的传受关系。研究生周亭的论文介绍了中日韩电视交流的概况。刘树田教授及其研究生的论文“扬资源优势,创西部特色,塑西部形象”、段京肃教授的主题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发言,都谈到西部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开发中的矛盾与困难,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温飚副译审发言讨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具体战略、模式和观念,提出体制、结构和管理上变革的必要性。中国年轻学者徐征峰和赵雪波的论文讨论广播电视在国际传播中的特点。韩国年轻学者许进教授关于国际传播新动态和韩国对策的研究使中国学者对韩国卫星电视和因特网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这次会议特别关注网络媒介的发展。
在提交这次会议的30多篇论文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论文直接讨论的是网络传播的热门话题,重点探讨了网络与传统广播电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传播关系。三国学者对先进科学技术和新型传播媒介的强烈兴趣,显示了学术界在未来开展新型网络广播电视教学方面的极大潜力,也体现出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韩国研究者孔正杓先生介绍韩国放送新媒体发展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其中软硬件设施和装备发展的技术细节。日本教授桥本孝良是广播专家,他谈的是因特网对传统广播的威胁,及广播的应对之策。钟大年教授的发言通过对因特网的分析,提出了“供使用的媒介”和使用者“存储”、“取用”的新观念,指出在新形势下变革传播概念的重要性。日本宫崎正弘副教授探讨的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节目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配合他演讲的多媒体画面相当生动。闵大洪副研究员关于中国网上广播现状与前瞻的分析具体而细微,给人以丰富的信息。刘仁圣教授的发言言简意赅,对传统媒体的网上之路提出了“建立权威”、“以受众为中心”和“全方位开发”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策略。曹璐教授与青年教师罗哲宇共同提交的论文是研究网络广播数字化生存现状和发展走向的,论文提供了翔实的调查研究资料。刘建明教授畅想了网络电视“人观寰宇”“实境化”的美妙图景。石长顺教授则以“挑战”和“应战”的观点探讨了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的发展 《“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34.html
参加这次国际研讨会的,韩国方面有来自汉城大学、庆南大学、昌原大学的学者教授,有来自韩国放送公司和汉城放送公司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专家。日本方面有来自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专家学者。中国方面,除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学者之外,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甘肃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的教授专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也有研究者参加了会议。众多学者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时有交锋,通过充分的沟通,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33篇论文,有28位专家作了大会发言。这些论文和发言集中于三国广播电视状况、高科技新媒体、国际传播和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而精彩。
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一之濑邦夫教授、韩国汉城大学康贤斗教授的三个主题发言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人们认为,提出重要的问题比给予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刘志明副研究员关于“电视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意识”的论文是众多论文中少有的涉及两个国家的讨论,其调查统计数据的代表性受到了与会者的追问,对此,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有学者对单万里副研究员在“影视纪录片的未来”演讲中关于纪录片“虚构”含义的判断提出了质疑,经过交流,至少对“真实”的相对性人们取得了共识。韩国学者金永周教授对韩国广播电视人才需要与培养的论文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张英华教授讨论了未来记者的培养。李兴国教授介绍电视学院的演讲和录像片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鑫教授与博士生贾秀清的论文表述华美,对从现实语境走向多媒体语境下的电视生存进行了宏观的思考。胡智锋副教授的发言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化问题,指出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和表述方式的“本土化”的目标,并进而提出“精品”、“品牌”及“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互结合”的具体措施。陈崇山研究员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论文为人们描述了这一领域的全面图景。青年教师邓理峰的论文描述了电视传播中的传受关系。研究生周亭的论文介绍了中日韩电视交流的概况。刘树田教授及其研究生的论文“扬资源优势,创西部特色,塑西部形象”、段京肃教授的主题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发言,都谈到西部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开发中的矛盾与困难,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温飚副译审发言讨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具体战略、模式和观念,提出体制、结构和管理上变革的必要性。中国年轻学者徐征峰和赵雪波的论文讨论广播电视在国际传播中的特点。韩国年轻学者许进教授关于国际传播新动态和韩国对策的研究使中国学者对韩国卫星电视和因特网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这次会议特别关注网络媒介的发展。
在提交这次会议的30多篇论文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论文直接讨论的是网络传播的热门话题,重点探讨了网络与传统广播电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传播关系。三国学者对先进科学技术和新型传播媒介的强烈兴趣,显示了学术界在未来开展新型网络广播电视教学方面的极大潜力,也体现出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韩国研究者孔正杓先生介绍韩国放送新媒体发展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其中软硬件设施和装备发展的技术细节。日本教授桥本孝良是广播专家,他谈的是因特网对传统广播的威胁,及广播的应对之策。钟大年教授的发言通过对因特网的分析,提出了“供使用的媒介”和使用者“存储”、“取用”的新观念,指出在新形势下变革传播概念的重要性。日本宫崎正弘副教授探讨的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节目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配合他演讲的多媒体画面相当生动。闵大洪副研究员关于中国网上广播现状与前瞻的分析具体而细微,给人以丰富的信息。刘仁圣教授的发言言简意赅,对传统媒体的网上之路提出了“建立权威”、“以受众为中心”和“全方位开发”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策略。曹璐教授与青年教师罗哲宇共同提交的论文是研究网络广播数字化生存现状和发展走向的,论文提供了翔实的调查研究资料。刘建明教授畅想了网络电视“人观寰宇”“实境化”的美妙图景。石长顺教授则以“挑战”和“应战”的观点探讨了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的发展 《“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