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评《小说选刊》兼与一种文学观念的讨论
问题,反映在人的心理和情感的隐痛上,或者说是由历史和现实问题造成的人的心理和情感隐痛。《小说选刊》还有一种是在道德情感范畴展开人物和故事的小说,而且是大量刊选的。在社会变革时代,由于人的欲望的膨胀所造成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已经构成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确实存在将这种现象以具象刺激的方式书写的小说,这些小说热衷于浅薄的调情和肉体搏斗,这就是韩少功所批判的那种小说。但在《小说选刊》上刊选的作品,像叶弥的《小女人》、艾伟的《小卖店》、潘向黎的《白水青菜》、陈希我的《又见小芳》、刘庆邦的《双炮》、荆歌的《前妻》等,这些小说是以艺术的方式讨论当下生活,在揭示道德、情感、伦理关系日见困顿和危机的同时,也以小说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倾向和立场。
曾听到几个批评家朋友对叶弥《小女人》的赞赏。这个小说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或触目惊心的描写,但这个小说似乎有一种力量,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主人公凤毛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在人海里难以辨认的曾是女工的下岗女工。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处事方式,在岗时,凤毛有很好的感觉,甚至敢于和丈夫提出离婚,离婚后凤毛有“单位”,还是一个“公家人”。但凤毛很快下了岗,下岗后的凤毛在精神上完全失去了依托,她顿时六神无主魂不守舍。凤毛的无助和内心虚弱弥漫于小说的字里行间,通篇流淌的是像梅雨般长久浸泡出的阴郁和沉重,小说有足够的叙事耐心,凤毛在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她的危机、寂寞和无奈,这个“小女人”太没有力量在小说叙述中张显出一种艺术的力量。叶弥也写到男女床第之事,但那些点到为止隔靴搔痒的描写并不是张扬男女之间的性事,而是为了凸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和变化。最后凤毛的归宿仍没有解决,这个“小女人”的命运却让人久久不能释然。
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可以说是一篇平淡无奇的小说。故事的中心就是一罐慢火耐心煨出的汤。围绕着一罐汤,一男两女却演出了一场爱情的悲喜剧。丈夫最欣赏的就是妻子能炖出一罐与众不同的色味具佳的汤,这是在最好的汤馆也喝不到的汤。更重要的是丈夫在喝汤时妻子在身旁构成的温馨、美好和幸福的家庭气息。但丈夫有了外遇,有了青春、漂亮、活泼和浪漫的情人,和情人时尚、新鲜的体验又很快成为过去,尤其是两个人的生活习惯大异其趣,情人嘟嘟或者吃肯德基,或者叫外卖。这个喝惯了妻子慢火炖汤的丈夫,怀念起他习惯却又久未品尝的那罐汤。情人百思不得其解,决定见妻子一面,场景艰难却也平和,嘟嘟明白了这罐汤但断然不辞而别,新新人类毕竟不同。丈夫回到了妻子身旁,但妻子已不是从前的妻子,汤当然也不是从前的汤。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细节走进三个人的情感世界,写得极为简洁。
这两篇小说都出自江南青年女作家笔下,也都是写女性的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篇小说都不是张扬的、跋扈的女权主义小说。小说中悄然弥漫着一种情绪或思绪,犹如茶馆里的丝竹管弦,淡淡忧伤又婉约多情,又如精心打造的名流庭院,起伏多变但错落有致。这是两篇带有江南地域特征的、精致和有艺术气质的小说作品。社会转型时期在情感、道德、伦理领域的变化,以及两性世界的丰富性,在作家同时感知并表达的时候,也确实带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女性作家似乎更关注情感领域,更理想化;男性作家似乎对“两性生活”不那么讳言。但这里的性,不仅仅是“下半身”,不是明清以降白话小说对性兴致盎然的欣赏和迷恋。他们要言说的还是性之外的东西。陈希我的《又见小芳》,是以“物”和“性”的视角表达两性心理世界的。已有女朋友的“我”,在因特网上认识了一个富有的女人,在这个虚拟的电子世界里,匿名交流似乎无须遮掩,倾诉的渴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因此更有吸引力和信任感。这是个相当奇特的现象,熟悉的人难以彼此交流,对陌生人却可以无所不谈。但“我”却在交往过程中发现了女人的差异性。那个被命名为“影”的女友是个拜物主义者,她所有的欲望集中在对物的占有上。“我”的窘迫不足于满足女友的欲望,于是,这个有老板身份的网友对“我”构成了巨大的吸引,他甚至时时准备“献身”。但是,这个女老板并没有这个要求,他发现她痛苦于男人对她金钱的兴趣,而不是对她五短肥胖“人”的兴趣。她厌恶这个金钱和物所支配的世界,对曾经拥有的“小芳”时代怀恋无比,并因那个单纯过去的永远消失而选择了一个拥抱之后的死亡。陈希我是以一种感伤的笔调来讲述这个故事的,这个略嫌冗长的叙述里,有相当精彩的细节和想象,然而出其不意的却是一个惨烈的悲剧。
刘庆邦是当下为数不多的专事中、短篇创作的作家。他不是暴得大名的作家,他的声誉形成于他耐心和持久的创作过程中。他对底层生活的熟悉和长久关注,使他的创作具有了某种精神的连续性。《双炮》的故事极为荒诞,一对双胞兄弟,婚后竟突发奇想,在嫂子翠环躁动情欲的鼓惑中,试图以兄弟相貌的酷似实现“换妻游戏”。但哥哥得逞之后,弟媳小如却在羞愧中自尽,弟弟一怒之下当兵死活不知没了音信,哥哥也在一次与土匪的战斗中死于非命。这个年代不详的故事事实上还是关乎伦理道德的表达,它有点宿命论,有点因果报应。但刘庆邦显然是借助“过去”的故事表述
荆歌的小说永远是不紧不慢的叙述,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他没有大开大阖轰然迸发的事件,而是细致入微娓娓道来,这种切入小说的方式和讲究的文字已经形成了荆歌相对稳定的风格。《前妻》延续了他的叙述个性。《前妻》和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可以对比来读。主人公阿明是个欲望强烈的已婚男子,他和前妻生活在一起时并不觉得如何幸福,认识了新华书店的金婧后离了婚并又结了婚。但阿明再也找不到和前妻生活时的感觉,他每周一定要和前妻履行一次性事。这是个男性视角的故事,也是一个情感领域的迷宫。小说没有解释其中的道理,也缘于情感领域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事。但小说还是道出了三个人的各自不幸:前妻已没有名分,但仍没有怨言地与前夫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金婧有了名分,但却名不副实;阿明“弃暗投明”又奔波于两者之间,不能了却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重重心事。小说从一个方面书写了当下青年情感的困境和迷乱的状态。这个状态当然首先是生活提供的。
因篇幅的原因,我不能对齐铁民的《豆包也是干粮》、赵德发的《手疼,心更疼》、黄咏梅的《多宝路的风》、莫言的《养兔手册》、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阿成的《妆牛》等一一做出评论。但它们都是值得一读的好小说是没有疑问的。因此,2004年《小说选刊》刊选的作品,还是从不同的方面折射了与生活没有断裂的健康倾向。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艺术,本来就是处理人的情感、精神、思想领域的一种形式,它和现实生活不可能不构成一种先天的关系。但是,现实既是可以触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既可以反对贪污腐败和描写伊拉克战争,也可以是难以触摸的思想、精神、和情感领域的生活。上述作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在心理和情感领域的隐痛,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文学起码的尊严、表现了探讨当下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努力。但我同时认为,对当下小说创作仍然可以怀有更高的期待,或者说,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篇可以令人兴奋不已奔走相告的作品,还没有看到那种刻骨铭心过目难忘的作品,这是否也构成了我们对小说期待的一种隐痛?这样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相信终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65.html
曾听到几个批评家朋友对叶弥《小女人》的赞赏。这个小说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或触目惊心的描写,但这个小说似乎有一种力量,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主人公凤毛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在人海里难以辨认的曾是女工的下岗女工。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处事方式,在岗时,凤毛有很好的感觉,甚至敢于和丈夫提出离婚,离婚后凤毛有“单位”,还是一个“公家人”。但凤毛很快下了岗,下岗后的凤毛在精神上完全失去了依托,她顿时六神无主魂不守舍。凤毛的无助和内心虚弱弥漫于小说的字里行间,通篇流淌的是像梅雨般长久浸泡出的阴郁和沉重,小说有足够的叙事耐心,凤毛在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她的危机、寂寞和无奈,这个“小女人”太没有力量在小说叙述中张显出一种艺术的力量。叶弥也写到男女床第之事,但那些点到为止隔靴搔痒的描写并不是张扬男女之间的性事,而是为了凸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和变化。最后凤毛的归宿仍没有解决,这个“小女人”的命运却让人久久不能释然。
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可以说是一篇平淡无奇的小说。故事的中心就是一罐慢火耐心煨出的汤。围绕着一罐汤,一男两女却演出了一场爱情的悲喜剧。丈夫最欣赏的就是妻子能炖出一罐与众不同的色味具佳的汤,这是在最好的汤馆也喝不到的汤。更重要的是丈夫在喝汤时妻子在身旁构成的温馨、美好和幸福的家庭气息。但丈夫有了外遇,有了青春、漂亮、活泼和浪漫的情人,和情人时尚、新鲜的体验又很快成为过去,尤其是两个人的生活习惯大异其趣,情人嘟嘟或者吃肯德基,或者叫外卖。这个喝惯了妻子慢火炖汤的丈夫,怀念起他习惯却又久未品尝的那罐汤。情人百思不得其解,决定见妻子一面,场景艰难却也平和,嘟嘟明白了这罐汤但断然不辞而别,新新人类毕竟不同。丈夫回到了妻子身旁,但妻子已不是从前的妻子,汤当然也不是从前的汤。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细节走进三个人的情感世界,写得极为简洁。
这两篇小说都出自江南青年女作家笔下,也都是写女性的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篇小说都不是张扬的、跋扈的女权主义小说。小说中悄然弥漫着一种情绪或思绪,犹如茶馆里的丝竹管弦,淡淡忧伤又婉约多情,又如精心打造的名流庭院,起伏多变但错落有致。这是两篇带有江南地域特征的、精致和有艺术气质的小说作品。社会转型时期在情感、道德、伦理领域的变化,以及两性世界的丰富性,在作家同时感知并表达的时候,也确实带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女性作家似乎更关注情感领域,更理想化;男性作家似乎对“两性生活”不那么讳言。但这里的性,不仅仅是“下半身”,不是明清以降白话小说对性兴致盎然的欣赏和迷恋。他们要言说的还是性之外的东西。陈希我的《又见小芳》,是以“物”和“性”的视角表达两性心理世界的。已有女朋友的“我”,在因特网上认识了一个富有的女人,在这个虚拟的电子世界里,匿名交流似乎无须遮掩,倾诉的渴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因此更有吸引力和信任感。这是个相当奇特的现象,熟悉的人难以彼此交流,对陌生人却可以无所不谈。但“我”却在交往过程中发现了女人的差异性。那个被命名为“影”的女友是个拜物主义者,她所有的欲望集中在对物的占有上。“我”的窘迫不足于满足女友的欲望,于是,这个有老板身份的网友对“我”构成了巨大的吸引,他甚至时时准备“献身”。但是,这个女老板并没有这个要求,他发现她痛苦于男人对她金钱的兴趣,而不是对她五短肥胖“人”的兴趣。她厌恶这个金钱和物所支配的世界,对曾经拥有的“小芳”时代怀恋无比,并因那个单纯过去的永远消失而选择了一个拥抱之后的死亡。陈希我是以一种感伤的笔调来讲述这个故事的,这个略嫌冗长的叙述里,有相当精彩的细节和想象,然而出其不意的却是一个惨烈的悲剧。
刘庆邦是当下为数不多的专事中、短篇创作的作家。他不是暴得大名的作家,他的声誉形成于他耐心和持久的创作过程中。他对底层生活的熟悉和长久关注,使他的创作具有了某种精神的连续性。《双炮》的故事极为荒诞,一对双胞兄弟,婚后竟突发奇想,在嫂子翠环躁动情欲的鼓惑中,试图以兄弟相貌的酷似实现“换妻游戏”。但哥哥得逞之后,弟媳小如却在羞愧中自尽,弟弟一怒之下当兵死活不知没了音信,哥哥也在一次与土匪的战斗中死于非命。这个年代不详的故事事实上还是关乎伦理道德的表达,它有点宿命论,有点因果报应。但刘庆邦显然是借助“过去”的故事表述
他对当下伦理秩序的态度和立场。
荆歌的小说永远是不紧不慢的叙述,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他没有大开大阖轰然迸发的事件,而是细致入微娓娓道来,这种切入小说的方式和讲究的文字已经形成了荆歌相对稳定的风格。《前妻》延续了他的叙述个性。《前妻》和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可以对比来读。主人公阿明是个欲望强烈的已婚男子,他和前妻生活在一起时并不觉得如何幸福,认识了新华书店的金婧后离了婚并又结了婚。但阿明再也找不到和前妻生活时的感觉,他每周一定要和前妻履行一次性事。这是个男性视角的故事,也是一个情感领域的迷宫。小说没有解释其中的道理,也缘于情感领域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事。但小说还是道出了三个人的各自不幸:前妻已没有名分,但仍没有怨言地与前夫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金婧有了名分,但却名不副实;阿明“弃暗投明”又奔波于两者之间,不能了却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重重心事。小说从一个方面书写了当下青年情感的困境和迷乱的状态。这个状态当然首先是生活提供的。
因篇幅的原因,我不能对齐铁民的《豆包也是干粮》、赵德发的《手疼,心更疼》、黄咏梅的《多宝路的风》、莫言的《养兔手册》、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阿成的《妆牛》等一一做出评论。但它们都是值得一读的好小说是没有疑问的。因此,2004年《小说选刊》刊选的作品,还是从不同的方面折射了与生活没有断裂的健康倾向。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艺术,本来就是处理人的情感、精神、思想领域的一种形式,它和现实生活不可能不构成一种先天的关系。但是,现实既是可以触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既可以反对贪污腐败和描写伊拉克战争,也可以是难以触摸的思想、精神、和情感领域的生活。上述作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在心理和情感领域的隐痛,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文学起码的尊严、表现了探讨当下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努力。但我同时认为,对当下小说创作仍然可以怀有更高的期待,或者说,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篇可以令人兴奋不已奔走相告的作品,还没有看到那种刻骨铭心过目难忘的作品,这是否也构成了我们对小说期待的一种隐痛?这样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相信终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评《小说选刊》兼与一种文学观念的讨论(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