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2003年纪录片论坛之四


 时间:2002年5月30日上午
地点: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C405室
2002年纪录片论坛研讨会进入第四天,主题是“中国纪录片多元化的创作争鸣”,由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晓虹主持。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纪录片的风尚和时尚不一样,不是赶时髦,是一种大的潮流,是一种艺术的走向,或者是一种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必须放在全球化的空间里认识。
纪录片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空间,不可能虚拟真实,是不能造假的。在海外,纪录片空间可能在新世纪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人文亮点,而且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只有在纪录片空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人对自身的一种思考,人对历史的思考,它自身的生存状态,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考。
我们的纪录片里,和世界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纪录片在90年代一直在历史层面和人文层面推进,但是距离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今天实际上我们的纪录片只能在电视的边缘上生存,在栏目化的空间里生存,远远没有取得应该有的位置。
今天纪录片学界面临的只有两个字,“跨界”,能不能走出国门,能不能把中国优秀的文明带到世界上去?我希望我们的纪录片能够改变目前的状态,走得更好。

任远(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再退的话,纪录片就不知道成为什么东西了。
剪辑有三种层面。第一是事理,把事说清楚。第二是心理的层面,要有移情的作用,自己投入感情,使观众受到感染。第三个层面,是哲理的层面。
进入WTO以后,我们常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觉得对中国电视界来讲,挑战更严峻。在国际影视作品市场上,中国占的份额几乎是零,你摆着挨打的架式。我们可持续发展在哪里呢?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优秀的历史,还有生动的现实,这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纪录片题材。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在传播学的意义上,来看我们当前中国的纪录片,毛病有两个,一个是单一,一个是边缘。比方说现在素材越来越非主流化,而且单一化,基本还是局限在所谓人类文化学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只有人类文化学的东西,而没有社会学意义的作品?没有经济学意义的作品?没有政治学意义上的作品?为什么这种选题在中国没有?跟我们现在整个边缘化的经济状态,边缘化的心理状态,都是直接相关的。
为什么纪录片会在传播过程当中显得如此单一和边缘?是因为跟整个纪录片产业链和市场培育是直接相关的。在产业链上来讲,整个中国影视的产业链是非常断裂的。产品的投资,从制作的投资到生产,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整个环节是断裂的。由于我们做完的东西都入库了,都评奖了,最后都没有走向市场,投资市场很难开掘。基本上是电视台投资做纪录片的多,还有类似于独立制片。但是真正大工业生产的纪录片几乎很少见到。
我们在今天的市场营销概念里来讲,更大程度上不是适应市场,而是培育乃至创造市场。这点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美国的纪录片发展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是在1985年。纪录片产业很重要的转型是1985年探索发现频道的出现,随后就出现了历史频道、学习频道。这个频道的出现,意味着受众在细分化,中国其实已经走美国80年代初走过的道路。但是在中国现阶段,如何从综合频道走向专业频道的变化?特别在有线网和卫星电视带来的电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里,做纪录片的人怎样去培育和创造市场我们现在还是仅仅停留在适应市场,未来的道路可能会越做越小。
西冰(阳光卫视常务副总编辑):
我想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出路。
现状。什么叫现状?我的概括就是生存危机。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面临辉煌之后的彷徨。
中国电视纪录片目前整体投资不足,产量减少。无论从市场的观念,从创作的观念来考察,还是与电视剧和其它娱乐节目的迅速膨胀相比,电视纪录片这种一向被电视人自豪地称为电视台旗帜的节目形式,的确处在一种萎缩状态。从中国目前主流媒体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视纪录片正在退出黄金时段。
中国纪录片的生存危机还表现为制作队伍相对萎缩,优秀制作人,后继乏人。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其它访谈节目的发展,他们的制作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纪录片的制作队伍,并没有随着事业发展规模整体在发展。他们的发展速度完全不成比例,甚至在某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2003年纪录片论坛之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6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