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文学论文 >> 正文

意识形态的诱惑


监督你。这种电 视看着你,你看着里头混杂于人群中的自己。就在观察这一瞬间,这电视成了一面不涂 银的镜子。这个游戏通过“分身法”把整个世界包裹在其中。(注: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rans.Sheila  Faria  Glaser(Ann  Arbor: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1981),p.76.)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媒体的监视因带来可见性、透明度而具有潜在的诱惑力。青少 年追随影视明星,模仿其服饰打扮言行思想,这是诱惑使然,因为模仿给人以虚幻的快 感,使其满足于被模仿的角色;同时这也是一种抑制,因为它限定了模仿者的选择,成 为规范其行为的途径。这种模仿尤其能使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安于现 状、接受现实,因而是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保证社会安定的有利条件。文学艺术的功能 之一便是为这些人的社会角色添加一些甜味佐料,使之充满诱惑力,易为人们接受。
  对于多数18世纪英国年轻妇女,小说正是这样一面魔镜。由于题材上与女性联系紧密 ,小说在当时拥有大量的女读者群(为中产阶级妇女阅读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妇女读者 了解并接受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有关婚姻恋爱方面的伦理与观念——的主要 渠道,因而也成为当时社会监督年轻妇女言行的“眼睛”。这个时期小说为女性读者塑 造出不少贞洁贤惠的同龄模仿对象,这些形象多因其贤德最终获得丰厚的财富与圆满的 婚姻。后人将此类小说称为“教育文学”,因其不仅为当时的年轻女子提供了行为准则 ,还积极诱使她们接受和遵守这些道德规范。里查逊笔下的帕美拉就是一例。
      帕美拉:贞洁贤惠的典范
  18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宗教日益衰败、世风每况愈下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 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中有的严重威胁着英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对于道德卫士如里查逊者,引导人们接受、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无疑是当务之急。他们大声疾呼,号召宗教复兴,重振传统美德。许多基督教行为规范手册因此被重新编纂出版,其中数《女士图书馆》丛书(Ladies'Library)最为有名。从其标题不难发现,此次道德复兴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妇女的德行。这套丛书中的许多小册子在初版时并不唯独针对妇女,这次被稍加编辑,改头换面,成了妇女行为规范手册,,颇耐人寻味。(注:Rita  Goldberg,Sex  and  Enlightenment:Women  in  Richardson  and  Diderot(Cambridge:Cambridge  UP,1984),pp.47-51,p.41,p.41,pp.123-127,p.47.)这些书籍在宗教、道德方面的观点与当时的小说(尤其是里查逊的作品)可谓互相呼应(这种一致并 非巧合,因为里查逊本人也曾撰写过此类手册)。(注:Katherine  Cummings,TellingTales:The  Hysteric's  Seduction  and  Theory(Stanford:Stanford  UP,1991),p.97.) 撇开内容不说,单在题材上,两者讲述的都是女性问题。这种关注于妇女当然并非抬举 之象,反倒表明其社会地位之边缘性,因为规范与准则通常主要用于约束弱势阶层。以 18世纪小说为例,成为故事矛盾之源、作者/读者关注之对象者,多为处于权力中心之 外、社会边缘、或被统治压制的社会群体。里查逊的小说是最好的佐证。贯穿里氏作品 的一个中心问题是适龄未婚女子的贞操与美德,而对于定义、解释这种贞操和美德以及 正处于严重危机的宗教和道德,小说却讳莫如深。
  在18世纪的英国,前面提到的社会变化加深了宗教衰退带来的不良影响。彼时的英伦 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婚姻危机。在国家向个人中心型社会经济秩序转变过程中,婚姻 日益成为一种商业交易。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男人对妻子 的依赖较之农耕时代大大减少,妇女的经济价值随之降低,多数男人也不再指望通过获 取嫁妆来提高经济地位。这些因素促使许多男青年结婚年龄大大推后,加之一连串战争 造成男性人口下降,英国一段时间出现了单身婚龄女青年过剩的现象。(注:参见Ian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1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 137,166,216,222,219,218,137页。)不难想象,在世人眼中,这些为数不少的“女光棍 ”对业已堕落的社会风气无异于雪上加霜。更何况由于基督教素来将女性肉体视作淫乐 与罪过的象征,清教伦理更提倡节欲,美化婚姻,禁止婚外(前)性行为,人们视这些过 剩女性为洪水猛兽。道德卫士们的担忧确实也非完全空穴来风。生活艰辛逼良为娼,英 国当时确有大批妇女迫于生计而沦落风尘,而且数量空前。(注:Robert  PalfreyUtter  and  Gwendoly

n  Bridge  Needham,Pamela's  Daughters(New  York:McMillanCompany,1936),pp.21,33,32,229.)可悲之处唯在于社会变革的受害者反被视为道德沦 丧宗教衰颓的罪魁祸首。(注:参见Ian  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1 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137,166,216,222,219,218,137页。)
  当然,将社会风气的败坏归咎于妇女非特英国独有。在一些伊斯兰社会,妇女被从头 到脚包裹起来,为的也是防止其身体所具有的诱惑力破坏社会的道德秩序。其实在世界 多数社会里,每有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公害,妇女往往会成为治理的首要对象,似乎约束 妇女是包治各种社会病害的灵丹妙药;或者说,要使一个社会井然有序,好象关键在于 控制其妇女。18世纪的英国也不例外。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绅士杂志》(Gentlemen'sMagazine)就建议社会采取措施使妇女均能自食其力,以防她们变成老处女或从事不良 行当。(注:Robert  Palfrey  Utter  and  Gwendolyn  Bridge  Needham,Pamela'sDaughters(New  York:McMillan &nbs

《意识形态的诱惑(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8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