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文学论文 >> 正文

意识形态的诱惑


p;Company,1936),pp.21,33,32,229.)
  里查逊显然也持此观点。在他看来,防止清教伦理在这场危机中遭受践踏的最佳途径 是教育妇女抵御肉欲的诱惑和驱使。里氏本人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致力于这项事业。他 的小说《帕美拉:美德有报》实际上也是一本婚恋指南,旨在为当时身处不利社会经济 条件的未婚少女们指点迷津。首先,小说(以及后来的《克拉丽莎》)提醒青年妇女们, 英国是个色狼四伏的社会,象B先生和拉弗雷斯般淫荡的阔佬比比皆是,他们每日伺机 引诱、加害于那些不谙世事的少女。B先生对帕美拉不遗余力的引诱生动地展现出彼时 女性的贞操与美德所面对的严重威胁。而从帕美拉和克拉丽莎两人均为其追求者所囚禁 这一点看,这种引诱实际上是一种迫害。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在18世纪作一名未婚 妇女实非易事:一方面她须竭尽全力找个人嫁;另一方面,她又须时时提防那些貌似殷 勤的色狼。两个女主人公所处的都是这种两难境地,而相比之下,克拉丽莎的处境更为 艰难:在父母为她物色的丑陋粗俗的索尔姆斯和她自己错委以身的拉弗雷斯之间,她无 法作出选择,最后只能嫁给天堂里的夫君耶稣基督。
  不过,里查逊的小说也为少女们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路标便是小说塑造的女 主人公。帕美拉与克拉丽莎虽命运不同,两人均坚定不移地遵守清教道德准则,尤其恪 守该教派有关性行为的清规戒律。批评家瓦特尤称帕美拉树立了“一个新的、成熟的并 且极具影响力的女性形象”。(注:参见Ian  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 1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137,166,216,222,219,218,137页。)帕美 拉首先是个贞洁自爱的典范。面对B先生的软硬兼施和不断变换的花招,她丝毫不为所 动,始终坚守贞操。帕美拉最终接受了B先生的求婚,当然说明B氏也非如她当初所说般 可憎:她甚至曾可能暗恋这位主人,只是出于道义或碍于面子暂时拒绝他的追求。在给 父母的第一封信中,帕美拉曾将B先生称之为最好的绅士。(注:Samuel  Richardson,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4  vols.(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1974),4页(第一 册,第一封信),序言22页,正文4,220页(即第二册,第二封信)。着重处按原文。)更 有批评家指出,帕美拉最终对B先生的态度转变显示她其实并非那么纯洁幼稚;那种乡 下姑娘式的天真之状可能是狡伪之作,全为诱使B先生向她求婚。(注:参见Ian  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1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137,1 66,216,222,219,218,137页。)这种解释以菲尔丁的模仿作《莎美拉》(Shamela)最具代 表性,确也不无道理。但此类居心纵使有之,也丝毫不是帕美拉贞节坊上的瑕疵,因她 一再拒作B先生的情妇,无论如何也在实际上严格履行了清教伦理中非婚无爱的教条。 另外,从里查逊小说共有的教育性来看,作者可能欲以帕美拉为例指导当时身处逆境的 青年女子如何以体面方式觅得如意郎君。帕美拉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巧妙克服婚姻危机 带来的困难却又不损害清教道德规范。
  里查逊在现实生活中同女性的密切关系为揭开他的写作意图提供了宝贵线索。历史材 料显示,里氏的社会生活与其意识形态完美融合。他在社交中素来亲近女性,与女读者 也频有书信往来,并常“骄傲地以家长身份出现在妇女圈子中”。(注:参见Ian  Watt: The  Rise  of &

nbsp;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1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137,1 66,216,222,219,218,137页。)对同他密切来往的女性朋友,里查逊也戏称之为其“荣 誉女儿”。(注:“Pamela”,“Richardson”,“Austen”,Bloomsbury  Guide  toEnglish  Literature:the  Novel,ed.Andrew  Michael  Robert(London:Bloomsbury,1993 ).)在一个女子嫁人变得非常重要但又日益艰难的时代,(注:参见Ian  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Angeles:UCP,1957),45-49,151-1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137,166,2 16,222,219,218,137页。)里查逊的“教育文学”不仅宗教意义深厚,其社会实用价值 也不言而喻。
      美德的报应
  既是教育文学,能否使读者喜爱、向往并争相仿效其正面人物至关重要。里查逊的方 法已昭然标示于小说的副标题中:美德有报。里氏对他笔下恪守教规、贤惠贞洁的女子 出手大方,常以财富、地位和婚姻慷慨嘉奖。帕美拉就因坚决抵抗B先生的非礼而最终 体面地得到所爱之人。为彰显帕美拉的幸福,里查逊不惜以近三分之一篇幅描述B先生 求婚后的情形——从漫长的婚嫁准备直至结婚的桩桩件件,包括两个情人间日常起居的 亲昵之状——事无巨细,尽收笔底。帕美拉所得的奖励确实丰厚,却也有过分慷慨之嫌 ,因为英国社会等级森严,一个女佣同其上层主人结为夫妇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正 如一位学者指出,小说情节的这一发展忽略并否认了作品本身所展示的社会历史因素的 力量。(注:John  Richetti,The  English  Novel  in  History  1700-1780(London  andNew  York:Ro

《意识形态的诱惑(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8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