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诱惑
是里查逊所赐予的一种奖赏,一种宗教含义较深的奖赏。当斯(B.W.Downs)就 认为,在《克拉丽莎》一书中里查逊只是延续了《帕美拉》中“美德有报”这一主题, 不同之处仅在《克》书中的报应实现于死后,而其中包含的幸福也存在于天堂而非人间 ,是永久而非短暂的。(注:Brian Westerdale Downs,Richardson(London:GeorgeRoutlege and Sons,1928),p.76,Watt,p.216.)
奥斯丁对美德的定义:平衡与节制
简·奥斯丁的小说在一些方面承袭了里查逊的奖惩传统。文学史家常将奥斯丁视为19 世纪作家(可能因她的多数作品发表于1800年后),但她在风格上其实更接近于18世纪的 古典主义。在奥氏作品中,19世纪的浪漫主义激情常为奥古斯都时代的深遂的判断力所 调和。(注:“Pamela”,“Richardson”,“Austen”,Bloomsbury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the Novel,ed.Andrew Michael Robert(London:Bloomsbury,1993).)在内 容上,奥斯丁的作品更与18世纪小说一脉相承,讲述的不外乎美德、名誉和财富等话题 。这种延续性也说明困扰里查逊时代的社会问题在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仍余孽未消。 奥氏作品所表现的一系列矛盾正是这些问题的体现。例如,在《傲慢与偏见》和《理智 与情感》两书中,嫁女仍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不过,奥斯丁所嘉奖之美德稍不同于里 查逊珍视的贞洁与贤惠。美德于奥斯丁不是对社会规范的盲目遵从,而是一种稳重和平 衡,具体体现在能否正确处理激情与理智、爱情与责任这两对矛盾。安·路德曼(Anne Ruderman)认为,奥斯丁所谓的美德包括以下几大主要成份:审慎、敏感、正义、自尊 、宗教德行与谦虚。这些品质有两个中心特征:理性与节制。奥斯丁素因其机智和辛辣 的讽刺著称,并以“带有批判性的常理冲击当时小说中盛行的矫揉造作与多愁善感之风 ”。(注:Morris Needham and Williams Bradley Otis,An Outline-History ofEnglish Literature,Vol&n
是的。但我爱的不仅是他;我很在乎别人的喜忧,所以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感受…我 的鲁莽有没有让人失望我不知道,我一直尽量自己忍受着而不让这事传开。对爱德华所 作所为中的不当之处我也大体不再计较。我愿她幸福;我也相信他会始终履行他的职责 ,虽然他现在心里会有些遗憾,但最终还会那样的…四个月,玛丽安,这些事我一直藏 在心头,从未与人说起;我知道一旦向你和妈妈解释,你们肯定会非常不开心,而我又 无法为你们作一丁点心理准备……我现在终于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坦认从中获取的 慰藉,是长时间痛苦挣扎的结果;——这不是能自动涌出的东西;——起初也不能给人 带来安宁——不能,玛丽安……”(注:参见Jane Austen:Sense and Sensibiliy(Oxford:Oxford UP,1990),227-229页。)
透过上述表白我们不难窥见艾丽娜宽厚无私的为人。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背后是一种 惊人的自控能力:在长长四个月间,家人对所发生的一切竟毫无觉察,更不用说她所经 受的痛苦。在奥斯丁眼中,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切美德之基础。
这类妇女形象非唯《理》书独有;奥斯丁的另一部力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 与艾丽娜虽风格不同,两人都是先人后己的贤惠女性。艾丽娜为了妹妹挺身面诘威勒比 ;而伊丽莎白也因姐姐简被迫与宾利先生分开同达西唇枪舌战。伊丽莎白认为达西拆散 了姐姐同宾利的爱情,因此对他深抱“偏见”。这种“偏见”延迟了她同达西的最终结 合。伊艾两女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自然与奥斯丁作品中的其他一些女性人物对比鲜明,其 中尤以《傲》书中的利蒂亚·贝内特和《芳妮》中的朱莉亚·伯特兰为甚。此二女均与 男人私奔,酿成丑闻后仓促结婚以塞人耳目。但是,奥斯丁对这些人物的讥讽并非因为 反对浪漫爱情。事实上,尽管小说中财富之重要似乎超越一切(爱情经常必须靠边),从 一些人物(如玛丽安·达什伍德和伊丽莎白·贝内特)的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奥斯丁仍是 爱情的坚强支持者,只是在她看来,浪漫当由理性来调和,爱情须以责任为指导。利蒂 亚和朱莉亚成人笑柄并非因其追求爱情,而是过分纵情于斯,丝毫不顾家人的利益与面 子之故。即便伊丽莎白也因过于相信感觉缺乏理性而经受曲折。而奥斯丁所指的理性说 到底就是对社会规范、利益的遵从与对个人私欲的克制。她的小说实际上在表明,“个 人只要服从社会,一切梦想都会实现”。(注:Mary Poovey,The Proper Lady and the Woman Writer:Ideology as Style in the Works of Mary Wollstonecraft,MaryShelley
and Jane Austen(Chicago:U of Chicago Press,1984),p.193,pp.191-193.)
奥氏作品中的年轻妇女同样也因美德而获得幸福。作者最喜爱的人物伊丽莎白·贝内 特就同帕美拉一样上嫁贵族。但奥斯丁对小说人物的奖惩与里查逊的赏罚系统略有差异 。奥氏眼中的幸福并不完全等同于财富的拥有,也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主要是一 种充满 《意识形态的诱惑(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882.html
奥斯丁对美德的定义:平衡与节制
简·奥斯丁的小说在一些方面承袭了里查逊的奖惩传统。文学史家常将奥斯丁视为19 世纪作家(可能因她的多数作品发表于1800年后),但她在风格上其实更接近于18世纪的 古典主义。在奥氏作品中,19世纪的浪漫主义激情常为奥古斯都时代的深遂的判断力所 调和。(注:“Pamela”,“Richardson”,“Austen”,Bloomsbury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the Novel,ed.Andrew Michael Robert(London:Bloomsbury,1993).)在内 容上,奥斯丁的作品更与18世纪小说一脉相承,讲述的不外乎美德、名誉和财富等话题 。这种延续性也说明困扰里查逊时代的社会问题在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仍余孽未消。 奥氏作品所表现的一系列矛盾正是这些问题的体现。例如,在《傲慢与偏见》和《理智 与情感》两书中,嫁女仍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不过,奥斯丁所嘉奖之美德稍不同于里 查逊珍视的贞洁与贤惠。美德于奥斯丁不是对社会规范的盲目遵从,而是一种稳重和平 衡,具体体现在能否正确处理激情与理智、爱情与责任这两对矛盾。安·路德曼(Anne Ruderman)认为,奥斯丁所谓的美德包括以下几大主要成份:审慎、敏感、正义、自尊 、宗教德行与谦虚。这些品质有两个中心特征:理性与节制。奥斯丁素因其机智和辛辣 的讽刺著称,并以“带有批判性的常理冲击当时小说中盛行的矫揉造作与多愁善感之风 ”。(注:Morris Needham and Williams Bradley Otis,An Outline-History ofEnglish Literature,Vol&n
bsp; II:Since Milton,2nd ed.(New York:Barnes and Nobles,19 39),p.491.)她对理性的偏爱在对流行一时的哥特小说的批判中表现得尤为直率。风靡 于18世纪后半叶的哥特体小说沉溺于鬼怪、谋杀、篡位等非现实主义主题,宣扬过度的 感伤和对超自然力病态的着迷。奥斯丁的《诺伤阁修道院》(Northanger Abbey)是对这 一体裁讽刺的模仿。小说主人公凯瑟琳·摩兰因受哥特小说《尤多尔佛之谜》(TheMysteries of Udolpho)影响,整日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结果自食其果。理性实际上 还是奥氏作品中的一大分界线:她的正面女性人物均头脑清醒,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感 性与理性之冲突(或早晚达到这种境界);而那些“问题”角色则多为感情有余理智不足 者。《理智与情感》中的艾丽娜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代表了奥斯丁所崇尚的 美德;在此二人的生活里,浪漫为理智所节制,爱情以责任为引导。艾丽娜身为达什伍 德家的长女,更集感情、公正、责任心、理智和忍让于一身。文中体现艾丽娜美德之处 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其处理自己和妹妹的感情挫折一事为甚。整整四月,艾丽娜悉心照 顾受人戏弄感情受伤的妹妹玛丽安,却对爱德华(她的暗恋者)与露茜业已订婚一事于家 人前只字未提。她同玛丽安的这段对话可谓艾丽娜美德的集中体现:
是的。但我爱的不仅是他;我很在乎别人的喜忧,所以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感受…我 的鲁莽有没有让人失望我不知道,我一直尽量自己忍受着而不让这事传开。对爱德华所 作所为中的不当之处我也大体不再计较。我愿她幸福;我也相信他会始终履行他的职责 ,虽然他现在心里会有些遗憾,但最终还会那样的…四个月,玛丽安,这些事我一直藏 在心头,从未与人说起;我知道一旦向你和妈妈解释,你们肯定会非常不开心,而我又 无法为你们作一丁点心理准备……我现在终于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坦认从中获取的 慰藉,是长时间痛苦挣扎的结果;——这不是能自动涌出的东西;——起初也不能给人 带来安宁——不能,玛丽安……”(注:参见Jane Austen:Sense and Sensibiliy(Oxford:Oxford UP,1990),227-229页。)
透过上述表白我们不难窥见艾丽娜宽厚无私的为人。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背后是一种 惊人的自控能力:在长长四个月间,家人对所发生的一切竟毫无觉察,更不用说她所经 受的痛苦。在奥斯丁眼中,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切美德之基础。
这类妇女形象非唯《理》书独有;奥斯丁的另一部力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 与艾丽娜虽风格不同,两人都是先人后己的贤惠女性。艾丽娜为了妹妹挺身面诘威勒比 ;而伊丽莎白也因姐姐简被迫与宾利先生分开同达西唇枪舌战。伊丽莎白认为达西拆散 了姐姐同宾利的爱情,因此对他深抱“偏见”。这种“偏见”延迟了她同达西的最终结 合。伊艾两女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自然与奥斯丁作品中的其他一些女性人物对比鲜明,其 中尤以《傲》书中的利蒂亚·贝内特和《芳妮》中的朱莉亚·伯特兰为甚。此二女均与 男人私奔,酿成丑闻后仓促结婚以塞人耳目。但是,奥斯丁对这些人物的讥讽并非因为 反对浪漫爱情。事实上,尽管小说中财富之重要似乎超越一切(爱情经常必须靠边),从 一些人物(如玛丽安·达什伍德和伊丽莎白·贝内特)的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奥斯丁仍是 爱情的坚强支持者,只是在她看来,浪漫当由理性来调和,爱情须以责任为指导。利蒂 亚和朱莉亚成人笑柄并非因其追求爱情,而是过分纵情于斯,丝毫不顾家人的利益与面 子之故。即便伊丽莎白也因过于相信感觉缺乏理性而经受曲折。而奥斯丁所指的理性说 到底就是对社会规范、利益的遵从与对个人私欲的克制。她的小说实际上在表明,“个 人只要服从社会,一切梦想都会实现”。(注:Mary Poovey,The Proper Lady and the Woman Writer:Ideology as Style in the Works of Mary Wollstonecraft,MaryShelley
and Jane Austen(Chicago:U of Chicago Press,1984),p.193,pp.191-193.)
奥氏作品中的年轻妇女同样也因美德而获得幸福。作者最喜爱的人物伊丽莎白·贝内 特就同帕美拉一样上嫁贵族。但奥斯丁对小说人物的奖惩与里查逊的赏罚系统略有差异 。奥氏眼中的幸福并不完全等同于财富的拥有,也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主要是一 种充满 《意识形态的诱惑(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