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军旅一身事 缱绻执著两情深
材电视剧由于家/国—军队叙事模式的运用,军人形象大多既有豪情又有柔情,既有文武兼备的英雄本色,又有鲜活的生活本色。并且,由于大多数作品对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意识的凸现及主题涵义上观念的更新,军人的形象基本上摆脱了以往以牺牲、英勇、奉献为核心的塑造,而获得了多侧面、立体式的展现,人物色彩也更显丰富。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先进的军事理念,生活状态也带有了一丝“新新人类”的味道。可以看出,军人的价值尺度获得了崭新的定位。
但是,在大量采用家/国—军队同构的叙事模式下,人物形象塑造的某些方面难免有相似之处,主要角色的功能承担上、特征显现上,有互相“照见”的痕迹。
比如比较《突出重围》与《DA师》的几组人物关系:
《突出重围》 《DA师》
唐龙 龙凯峰
方副司令 钟副司令
黄兴安 吴义文
江月蓉 林晓燕
这些人物虽然在具体行为或性格细节上有差异,但他们在情节结构网络的设置点上、在角色功能的承担上是十分相似的。唐龙和龙凯峰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智慧、清醒、超前以至时尚和桀骜不驯;方副司令与钟副司令都是“动素模型”中行动的“发送者”,是擢用贤能的首长;黄兴安与吴义文这两位师职干部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主要角色的对立面与陪衬;江月蓉与林晓燕都是既参与军事行动又参与感情纠葛的女性,且她们的身份同是军人、专业同为信息工程。
由于主要人物在角色功能定位上的逐渐僵化,人物面目及性格特征就不能再给人以新鲜感,我们从《DA师》已可发现,观众在熟悉了这套叙事模式后,就使观众容易猜破情节的发展,这样相应的某个“故事跨度”内,情节就会显得平淡与沉闷,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另外。如何突破军人在家/国—军队模式中,军人形象的塑造被局限于两大方面,既在军中锐意进取、不辞劬劳;在家中/情感上陷于纠葛困惑的形象/性格塑造模式,也是今后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伴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一直是主旋律作品的重要创作维度。这些电视剧始终高昂着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同时又加入了忧患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因而它们对军队、对国家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获得了更加坚实、沉稳与深情的表达。而军旅现实题材自身的特性——题材厚重、时代感强烈、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特别是军旅生活中的某些神秘感、崇高感、豪情悲壮感、军人身上的某种独到的气质,都能够成为满足观众观赏心理抑或使之得到精神升华的因素。
应该说,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主题意蕴上始终保持了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折射着军内外的时代风貌;而在叙事模式与人物塑造上,以纵横开阖的笔墨深入到了军队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以细腻感人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充满责任感、使命感,牺牲奉献精神,也充满了气概与豪情的崭新的军人形象。但是,在找到了适当的叙事模式及人物塑造手法并连获成功后,如何进一步寻求突破,以新的“陌生化”形式来满足观众新的期待视野,是今后军旅现实题材创作应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参阅《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应该说,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水平远逊于同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从观众接受角度(排除经济因素带来的电视普及率),同时期的电影远比电视剧更加深入人心和更具魅力,因为此时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成熟也更富题材拓展的深广性。
[3]1981年由王扶林执导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反映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对敌斗争。
[4][5]《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
[6]《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2日,A23版。
《家国军旅一身事 缱绻执著两情深(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012.html
但是,在大量采用家/国—军队同构的叙事模式下,人物形象塑造的某些方面难免有相似之处,主要角色的功能承担上、特征显现上,有互相“照见”的痕迹。
比如比较《突出重围》与《DA师》的几组人物关系:
《突出重围》 《DA师》
唐龙 龙凯峰
方副司令 钟副司令
黄兴安 吴义文
江月蓉 林晓燕
这些人物虽然在具体行为或性格细节上有差异,但他们在情节结构网络的设置点上、在角色功能的承担上是十分相似的。唐龙和龙凯峰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智慧、清醒、超前以至时尚和桀骜不驯;方副司令与钟副司令都是“动素模型”中行动的“发送者”,是擢用贤能的首长;黄兴安与吴义文这两位师职干部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主要角色的对立面与陪衬;江月蓉与林晓燕都是既参与军事行动又参与感情纠葛的女性,且她们的身份同是军人、专业同为信息工程。
由于主要人物在角色功能定位上的逐渐僵化,人物面目及性格特征就不能再给人以新鲜感,我们从《DA师》已可发现,观众在熟悉了这套叙事模式后,就使观众容易猜破情节的发展,这样相应的某个“故事跨度”内,情节就会显得平淡与沉闷,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另外。如何突破军人在家/国—军队模式中,军人形象的塑造被局限于两大方面,既在军中锐意进取、不辞劬劳;在家中/情感上陷于纠葛困惑的形象/性格塑造模式,也是今后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伴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一直是主旋律作品的重要创作维度。这些电视剧始终高昂着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同时又加入了忧患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因而它们对军队、对国家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获得了更加坚实、沉稳与深情的表达。而军旅现实题材自身的特性——题材厚重、时代感强烈、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特别是军旅生活中的某些神秘感、崇高感、豪情悲壮感、军人身上的某种独到的气质,都能够成为满足观众观赏心理抑或使之得到精神升华的因素。
应该说,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主题意蕴上始终保持了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折射着军内外的时代风貌;而在叙事模式与人物塑造上,以纵横开阖的笔墨深入到了军队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以细腻感人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充满责任感、使命感,牺牲奉献精神,也充满了气概与豪情的崭新的军人形象。但是,在找到了适当的叙事模式及人物塑造手法并连获成功后,如何进一步寻求突破,以新的“陌生化”形式来满足观众新的期待视野,是今后军旅现实题材创作应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参阅《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应该说,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水平远逊于同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从观众接受角度(排除经济因素带来的电视普及率),同时期的电影远比电视剧更加深入人心和更具魅力,因为此时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成熟也更富题材拓展的深广性。
[3]1981年由王扶林执导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反映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对敌斗争。
[4][5]《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
[美]M.J.波特、D.L.拉森、A.哈思考克、K.奈利斯,徐建生译,《世界电影》2002年6期,第39页、第41页。
[6]《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2日,A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