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
各种活动项目写一遍,他却另辟蹊径,(fanwen.oyaya.net)用绝大部分笔墨写篮球比赛,抢球、运球、投篮,写得有声有色,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宣读。此后,莫言对作文有了兴趣,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有时,他的作文还会被拿到中学宣读。
莫言的老乡说:莫言爱好读书,小时候常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有时他还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 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所有书籍。
莫言的二哥说:小时候,莫言喜欢到田野里,河滩上,把枯草烧成灰,一来让它们变成灰肥,二来也满足一下自己“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他说:“烧草,既快乐,又不犯法!”我们从饥荒年代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粮食时,就挖野菜吃,最艰难时,连烧火的野草都弄不到。所以,如今弟弟回到乡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秆、河滩上的野草没人收捡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感慨: “哎呀,这些东西怎么都堆在那里没人要?”
【对话莫言】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自己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获奖了。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期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给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长长的队伍。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实在没书看了,我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蛮有意思,至于说倒背如流,那是夸张,就是读得很熟,甚至找出了其中的错误。
记者:那个时候你几岁?
莫言:大概十来岁吧,我12岁辍学后就回家务农。天气不好不能下地劳动时,就躲到磨房里看书,翻来覆去地看。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书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实际上我们家人都爱看书,我二哥也是书迷。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煤油灯的火苗像黄豆一样大小。每天晚上母亲在锅灶前做饭时,我们就一只脚踏在门槛上看书。几年之后,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踏凹下去一块。
(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网”,有删改)
【成长启示】
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
在生活困难的1969年,14岁的莫言帮母亲卖白菜时算账出错,多收了人家一毛钱。没想到,一向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了,说感觉这是极大的耻辱,并让儿子赶紧把钱还给人家,还要赔礼道歉。后来,莫言写了散文《卖白菜》,因为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心灵的震撼。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莫言经常偷偷去集市上听人说书,回来就学着对母亲和姐姐说。母亲开始烦他,后来听得入神,便支持他去听书了。莫言说自己讲故事的才能就是从那时“冒出苗头了”。
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而是生活造就的
莫言说,因为上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莫言狂野无羁的文学才能得益于“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生活底层的磨炼与梦想成就了他。
(摘自“孙云晓教育网”)
【名作欣赏】
童年的读书梦
莫言
一个作家读另一个作家的书,实际上是一次对话,甚至是一次恋爱。如果谈得成功,很可能成为终身伴侣;如果话不投机,大家就各奔前程。在我的心目中,一个好作家是长生不死的,他的肉体当然也与常人一样迟早要化为泥土,但他的精神会因为他的作品而永垂不朽。
几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在故乡的草地上放牧牛羊的顽童时,就开始了阅读生涯。那时在我们那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书籍是十分罕见的奢侈品。在我家附近的十几个村子里,谁家有什么书我基本上都知道。为了读那些书,我经常帮人家干活。
邻村一个石匠家有一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这套书好像是在讲述3000年前的中国历史,但实际上讲述的是许多超人的故事。这样的书对于当时整天沉浸在幻想中的我,具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为了阅读这套书,我给石匠家拉磨磨面,磨一上午面,可以阅读两个小时,而且必须在他家的磨道里读。我读书时,石匠的女儿就站在我身后监督我,时间一到,马上把书收走。如果我想继续阅读,就要继续拉磨。那时我们根本没有钟表,所以所谓两个小时,全看石匠女儿的心情,她情绪好,时间就走得缓慢,她情绪不好,时间就走得飞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情,我只好到邻居家的杏树上偷杏子给她吃。像我这样的馋鬼,能把偷来的杏子给别人吃,简直就像让馋猫把嘴里的鱼吐出来一样,但我还是将来之不易的杏子送给了那个女孩,当然,石匠的女儿很好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总之,童年时代,为了读书,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时我的记忆力很好,不但阅读速度惊人,而且几乎过目不忘。至于把读书看成是与作者交流,在当时是谈不上的,当时纯粹是为了看故事,而且非常投入,经常因为书中的人物痛哭流涕,也经常爱上书中那些可爱的女性。
把周围村子的书读完后,十几年里,我几乎再没 《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13.html
莫言的老乡说:莫言爱好读书,小时候常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有时他还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 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所有书籍。
莫言的二哥说:小时候,莫言喜欢到田野里,河滩上,把枯草烧成灰,一来让它们变成灰肥,二来也满足一下自己“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他说:“烧草,既快乐,又不犯法!”我们从饥荒年代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粮食时,就挖野菜吃,最艰难时,连烧火的野草都弄不到。所以,如今弟弟回到乡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秆、河滩上的野草没人收捡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感慨: “哎呀,这些东西怎么都堆在那里没人要?”
【对话莫言】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自己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获奖了。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期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给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长长的队伍。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实在没书看了,我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蛮有意思,至于说倒背如流,那是夸张,就是读得很熟,甚至找出了其中的错误。
记者:那个时候你几岁?
莫言:大概十来岁吧,我12岁辍学后就回家务农。天气不好不能下地劳动时,就躲到磨房里看书,翻来覆去地看。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书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实际上我们家人都爱看书,我二哥也是书迷。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煤油灯的火苗像黄豆一样大小。每天晚上母亲在锅灶前做饭时,我们就一只脚踏在门槛上看书。几年之后,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踏凹下去一块。
(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网”,有删改)
【成长启示】
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
在生活困难的1969年,14岁的莫言帮母亲卖白菜时算账出错,多收了人家一毛钱。没想到,一向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了,说感觉这是极大的耻辱,并让儿子赶紧把钱还给人家,还要赔礼道歉。后来,莫言写了散文《卖白菜》,因为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心灵的震撼。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莫言经常偷偷去集市上听人说书,回来就学着对母亲和姐姐说。母亲开始烦他,后来听得入神,便支持他去听书了。莫言说自己讲故事的才能就是从那时“冒出苗头了”。
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而是生活造就的
莫言说,因为上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莫言狂野无羁的文学才能得益于“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生活底层的磨炼与梦想成就了他。
(摘自“孙云晓教育网”)
【名作欣赏】
童年的读书梦
莫言
一个作家读另一个作家的书,实际上是一次对话,甚至是一次恋爱。如果谈得成功,很可能成为终身伴侣;如果话不投机,大家就各奔前程。在我的心目中,一个好作家是长生不死的,他的肉体当然也与常人一样迟早要化为泥土,但他的精神会因为他的作品而永垂不朽。
几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在故乡的草地上放牧牛羊的顽童时,就开始了阅读生涯。那时在我们那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书籍是十分罕见的奢侈品。在我家附近的十几个村子里,谁家有什么书我基本上都知道。为了读那些书,我经常帮人家干活。
邻村一个石匠家有一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这套书好像是在讲述3000年前的中国历史,但实际上讲述的是许多超人的故事。这样的书对于当时整天沉浸在幻想中的我,具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为了阅读这套书,我给石匠家拉磨磨面,磨一上午面,可以阅读两个小时,而且必须在他家的磨道里读。我读书时,石匠的女儿就站在我身后监督我,时间一到,马上把书收走。如果我想继续阅读,就要继续拉磨。那时我们根本没有钟表,所以所谓两个小时,全看石匠女儿的心情,她情绪好,时间就走得缓慢,她情绪不好,时间就走得飞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情,我只好到邻居家的杏树上偷杏子给她吃。像我这样的馋鬼,能把偷来的杏子给别人吃,简直就像让馋猫把嘴里的鱼吐出来一样,但我还是将来之不易的杏子送给了那个女孩,当然,石匠的女儿很好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总之,童年时代,为了读书,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时我的记忆力很好,不但阅读速度惊人,而且几乎过目不忘。至于把读书看成是与作者交流,在当时是谈不上的,当时纯粹是为了看故事,而且非常投入,经常因为书中的人物痛哭流涕,也经常爱上书中那些可爱的女性。
把周围村子的书读完后,十几年里,我几乎再没 《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