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化和小城镇的工业增长将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三产业以高就业容量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对于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其作用将更加明显。
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这对于相对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省影响略小。
2.2 经济体制转型
黑龙江省现有城市化发展格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形成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与省情密切相关的资源、边境、寒地三大要素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不再是单一的促进或限制作用,而是随着市场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表2)。
可见,全省城市化机制已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化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要素、多途径、多类型发展机制,只有立足自身的社会经济系统进一步协调,提高城市化质量,才能使全省城市化进程得以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
3.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目标
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应体现省情特点并顺应城市化机制,遵循国家
3.1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应从目前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重数量的外延型发展模式逐步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适度城市化速度之下,建设与资源、边境、寒地特色相谐调的城市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省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分工,强化省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人口城市化目标
适当放慢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步调整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内部结构,以高质量的农村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取代原有资源开发型的城市人口增长。在现有户藉制度之下,预计至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7%,至2020年达到55.6%,至2050年全省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人口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
3.3 城市现代化目标
建立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表3),逐步实现黑龙江省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形成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繁荣、资源可持续利用、高质量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高效的城市化空间。
表2 体制转型与黑龙江省城市机制对比 体制 丰富的自然资源 边境区位 寒地因素
计划经济 主要促进因素。全省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限制因素。作为边防地区,边境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限制因素之一。寒冷的气候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城市吸引力。
市场经济 不定的因素。资源的开发受市场的调节,部分资源型城市限入困境,部分前景好的资源成为促进城市化的因素。 不定因素。边境区位利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革开发促进了边境城市的繁荣,但随国际政治气候变化。 待开发因素。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寒地已逐渐成为黑龙江省参与市场竞争新的视点和经济增长点。
4.黑龙江省城市化主要对策
表3 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
指 标 单位 标准
(一)经济总体发展
1.人均GDP
2.第三产业占GDP
美元
%
>5000
>40
(二)社会发展
3.恩格尔系数
4.每万人商服网点
5.人口自然增长率
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8.每十万人刑事案件数
9.每十万人交通死亡数
%
个
%
岁
人
件
人
<20
<400
<1
<70
<50
<1000
<7
(三)文化教育科技发展
10.文化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
11.成人识字率
12.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
13.GDP科技贡献率
%
%
%
%
>20
>90
>10
>50
(四)基础设施
14.人均居住面积
15.人均生活用水量
16.人均生活用电量
17.电话普及率 平方米
升/日
千瓦时/年
% >12
>300
>1400
>40
(五)生态环境
18.城市绿地率
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0.TSP(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
21.二氧化硫年日均值
22.城市三废处理率
23.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4.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
%
平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
《黑龙江省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149.html
第三产业以高就业容量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对于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其作用将更加明显。
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这对于相对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省影响略小。
2.2 经济体制转型
黑龙江省现有城市化发展格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形成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与省情密切相关的资源、边境、寒地三大要素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不再是单一的促进或限制作用,而是随着市场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表2)。
可见,全省城市化机制已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化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要素、多途径、多类型发展机制,只有立足自身的社会经济系统进一步协调,提高城市化质量,才能使全省城市化进程得以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
3.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目标
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应体现省情特点并顺应城市化机制,遵循国家
的城市发展政策以保证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协调,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省城市化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强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建设,积极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寻求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速度适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实现资源、边境、寒地型城市化发展空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3.1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应从目前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重数量的外延型发展模式逐步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适度城市化速度之下,建设与资源、边境、寒地特色相谐调的城市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省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分工,强化省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人口城市化目标
适当放慢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步调整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内部结构,以高质量的农村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取代原有资源开发型的城市人口增长。在现有户藉制度之下,预计至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7%,至2020年达到55.6%,至2050年全省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人口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
3.3 城市现代化目标
建立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表3),逐步实现黑龙江省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形成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繁荣、资源可持续利用、高质量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高效的城市化空间。
表2 体制转型与黑龙江省城市机制对比 体制 丰富的自然资源 边境区位 寒地因素
计划经济 主要促进因素。全省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限制因素。作为边防地区,边境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限制因素之一。寒冷的气候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城市吸引力。
市场经济 不定的因素。资源的开发受市场的调节,部分资源型城市限入困境,部分前景好的资源成为促进城市化的因素。 不定因素。边境区位利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革开发促进了边境城市的繁荣,但随国际政治气候变化。 待开发因素。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寒地已逐渐成为黑龙江省参与市场竞争新的视点和经济增长点。
4.黑龙江省城市化主要对策
表3 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
指 标 单位 标准
(一)经济总体发展
1.人均GDP
2.第三产业占GDP
美元
%
>5000
>40
(二)社会发展
3.恩格尔系数
4.每万人商服网点
5.人口自然增长率
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8.每十万人刑事案件数
9.每十万人交通死亡数
%
个
%
岁
人
件
人
<20
<400
<1
<70
<50
<1000
<7
(三)文化教育科技发展
10.文化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
11.成人识字率
12.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
13.GDP科技贡献率
%
%
%
%
>20
>90
>10
>50
(四)基础设施
14.人均居住面积
15.人均生活用水量
16.人均生活用电量
17.电话普及率 平方米
升/日
千瓦时/年
% >12
>300
>1400
>40
(五)生态环境
18.城市绿地率
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0.TSP(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
21.二氧化硫年日均值
22.城市三废处理率
23.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4.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
%
平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
《黑龙江省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