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战争的建构主义分析
的成分。[11]当这一观念被小布什及其幕僚接受时,单边主义也成为了反恐文化的组成部分。至此,反恐文化(Ⅲ)基本成型:先发制人以及单边主义式的以武力反对恐怖主义。
然而当美国试图把此种战略思想扩散并且国际社会化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尽管美国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地对世界各主要国家进行说服与武力施压,但是迄今为止这种文化仅仅被美国及其最亲密的盟友英国等少数国家接受,只完成了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便濒于夭折。美国首先试图说服他的盟友们接受该战略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国家政策,但是除了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顶着国内巨大压力予以响应外,法、德等国显示了二战以来对美国安全政策最强烈的不满,其他如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也表示反对美国单边军事行动。中、俄、印度等世界大国也对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表示异议,强调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就连联合国、欧盟、独联体等具有广泛国际合法性的国际组织也对此表示遗憾。而沙特、埃及等广大穆斯林国家则更难接受美国以"预防战争"为借口针对自己伊斯兰同胞的战争行为。由于"先发制人"以及"单边主义"的反恐文化(Ⅲ)与反恐文化(Ⅱ)在本质上完全对立,其本身存在的霸道逻辑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多数盟国)的国内战略文化全然相左,它在扩散中陷入重大困境,在与反恐文化(Ⅱ)的竞争中很难上升为国际反恐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所具有的保守色彩使其建构的政策比纯粹的权力利益行为更加稳定、更难发生变化。"先发制人"与"单边主义"的反恐思想已经成为美国反恐文化(Ⅲ)的一部分,依据美国权势阶层的强大实施能力,这种观念很快成为攻打伊拉克、进行反恐预防战的政策行为。这是一个自我预设的困境、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一经确立,比纯粹的战略行为更加难以发生变化。所以,"无论伊拉克说什么、做什么,美国鹰派都不会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从而停止战争机器的运转。美国要与伊拉克开战为的就是与伊拉克开战。正由于这个原因,无论核查人员说什么,无论安理会其他成员国说什么,当然也无论萨达姆可能会说什么,都不会有任何用处。"[12]
4月14日,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陷落,美国防部由此认定伊拉克主要战事业已结束。美国试图通过战争的胜利使"先发制人"与"单边主义"的反恐观念成为主流国际反恐文化。如果反恐文化(Ⅲ)真的取代反恐文化(Ⅱ)成为今后国际反恐文化的主流,那么此后中长期的国际社会势必会发生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转变,使国际关系的进步与民主化进程大大倒退。国际文化将弥漫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式帝国主义论调,国际行为的合法性理由更难寻找,国际道义与公正将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和平的威胁与战争的可能被人为的扩大……一旦这种文化在国际社会形成,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任何在该场战争中态度模糊、缺乏起码的道义与公正的其他大国,任何为美国反恐文化(Ⅲ)所塑造与建构的国家,很可能在未来中长期国际舞台上,与美国一样更难为任何立场寻找合法性的依据和来源。
四、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构筑一个反恐文化生命周期的理想模式:一种反恐文化自其出现之后首先在美国形成"美国反恐文化",然后经由美国的特殊权势机制向整个世界扩散,其终极目标是建构"国际反恐文化",并伴生各国对这种"国际反恐文化"的内化。由此,可以把上文的分析总结如下表:
由表1不同反恐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反恐文化(Ⅰ)是反恐文化(Ⅱ)与反恐文化(Ⅲ)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反恐文化(Ⅱ)是对反恐文化(Ⅰ)的发展,反恐文化(Ⅲ)与反恐文化(Ⅱ)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反恐文化(Ⅰ)与反恐文化(Ⅱ)基本符合主流洛克文化的基本原则,反恐文化(Ⅲ)却在关键方面超出了洛克文化体系的范畴,在诸多方面与霍布斯文化的基本逻辑相似,对当前的国际文化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使其向霍布斯文化倒退。
由表1不同反恐文化的扩展周期可以看到:一方面,随着反恐文化内涵的不断更新,其历经扩展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少,国际社会化困难越来越大,内化建构阶段从有变为无;另一方面,美国反恐行动的每一次扩大化都以反恐文化内涵的更新为先导,或者说伴随着反恐文化内涵的扩大。
所以,反恐文化是具有内在时间与空间向度的概念,它与国际实践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建构。从历时性的动态机制考察,国家国际实践通过在空间向度的国际扩展促发了某种国际文化的形成,继而这种文化又对国家的国际实践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从共时性的静态机制考察,国家国际实践与国际文化相互建构、相互依赖,一方面国际文化不但直接建构了国家国际实践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进而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和行为,
当然,建构主义承认实践以及作为观念的社会类别"在不同程度上植根于物质"[4](P.95),文化分析不能完全抛弃物质实力分析[13](P.57-69)。但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对国际生活的独立解释力是很小的,物质实力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要依赖于社会共有观念的建构,因而就对"国际社会生活"的解释能力而言,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共有观念(国际文化)更加重要。而且"实践"也非物质主义的专利,建构主义完全可以国家的国际实践进程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构。总之,观念结构是国际社会的深层结构,从观念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反恐战争,有助于我们看到单纯的权力利益分析无法发现的角落(如:为什么在缺乏联合国和其他国家支持的行为下美国仍然坚持攻打伊拉克,就是因为文化的保守与滞后使文化导致的行为比单纯的战略决策结果更难改变),有助于我们用更加长远和广阔的眼界把握国际关系的走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国际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广. 国际体系的形成、稳定和变化--图解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 欧洲, 2002(5).
[2] 时殷弘. 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J]. 现代国际关系, 2002(1).
[3] Martha Finnemore and Kathryn.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2(4, 1998).
[4] [美] 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秦亚青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5] Philip B. Heymann. Dealing with Terrorism: An Overview [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Winter 2001/02).
[6]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2, 1992).
[7] 陈乔之, 田炳信. 试论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J]. 当代亚太, 2001(12).
[8] Barry R. Posen.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 [J]. Internationa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战争的建构主义分析(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150.html
然而当美国试图把此种战略思想扩散并且国际社会化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尽管美国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地对世界各主要国家进行说服与武力施压,但是迄今为止这种文化仅仅被美国及其最亲密的盟友英国等少数国家接受,只完成了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便濒于夭折。美国首先试图说服他的盟友们接受该战略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国家政策,但是除了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顶着国内巨大压力予以响应外,法、德等国显示了二战以来对美国安全政策最强烈的不满,其他如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也表示反对美国单边军事行动。中、俄、印度等世界大国也对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表示异议,强调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就连联合国、欧盟、独联体等具有广泛国际合法性的国际组织也对此表示遗憾。而沙特、埃及等广大穆斯林国家则更难接受美国以"预防战争"为借口针对自己伊斯兰同胞的战争行为。由于"先发制人"以及"单边主义"的反恐文化(Ⅲ)与反恐文化(Ⅱ)在本质上完全对立,其本身存在的霸道逻辑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多数盟国)的国内战略文化全然相左,它在扩散中陷入重大困境,在与反恐文化(Ⅱ)的竞争中很难上升为国际反恐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所具有的保守色彩使其建构的政策比纯粹的权力利益行为更加稳定、更难发生变化。"先发制人"与"单边主义"的反恐思想已经成为美国反恐文化(Ⅲ)的一部分,依据美国权势阶层的强大实施能力,这种观念很快成为攻打伊拉克、进行反恐预防战的政策行为。这是一个自我预设的困境、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一经确立,比纯粹的战略行为更加难以发生变化。所以,"无论伊拉克说什么、做什么,美国鹰派都不会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从而停止战争机器的运转。美国要与伊拉克开战为的就是与伊拉克开战。正由于这个原因,无论核查人员说什么,无论安理会其他成员国说什么,当然也无论萨达姆可能会说什么,都不会有任何用处。"[12]
4月14日,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陷落,美国防部由此认定伊拉克主要战事业已结束。美国试图通过战争的胜利使"先发制人"与"单边主义"的反恐观念成为主流国际反恐文化。如果反恐文化(Ⅲ)真的取代反恐文化(Ⅱ)成为今后国际反恐文化的主流,那么此后中长期的国际社会势必会发生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转变,使国际关系的进步与民主化进程大大倒退。国际文化将弥漫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式帝国主义论调,国际行为的合法性理由更难寻找,国际道义与公正将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和平的威胁与战争的可能被人为的扩大……一旦这种文化在国际社会形成,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任何在该场战争中态度模糊、缺乏起码的道义与公正的其他大国,任何为美国反恐文化(Ⅲ)所塑造与建构的国家,很可能在未来中长期国际舞台上,与美国一样更难为任何立场寻找合法性的依据和来源。
四、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构筑一个反恐文化生命周期的理想模式:一种反恐文化自其出现之后首先在美国形成"美国反恐文化",然后经由美国的特殊权势机制向整个世界扩散,其终极目标是建构"国际反恐文化",并伴生各国对这种"国际反恐文化"的内化。由此,可以把上文的分析总结如下表:
由表1不同反恐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反恐文化(Ⅰ)是反恐文化(Ⅱ)与反恐文化(Ⅲ)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反恐文化(Ⅱ)是对反恐文化(Ⅰ)的发展,反恐文化(Ⅲ)与反恐文化(Ⅱ)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反恐文化(Ⅰ)与反恐文化(Ⅱ)基本符合主流洛克文化的基本原则,反恐文化(Ⅲ)却在关键方面超出了洛克文化体系的范畴,在诸多方面与霍布斯文化的基本逻辑相似,对当前的国际文化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使其向霍布斯文化倒退。
由表1不同反恐文化的扩展周期可以看到:一方面,随着反恐文化内涵的不断更新,其历经扩展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少,国际社会化困难越来越大,内化建构阶段从有变为无;另一方面,美国反恐行动的每一次扩大化都以反恐文化内涵的更新为先导,或者说伴随着反恐文化内涵的扩大。
所以,反恐文化是具有内在时间与空间向度的概念,它与国际实践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建构。从历时性的动态机制考察,国家国际实践通过在空间向度的国际扩展促发了某种国际文化的形成,继而这种文化又对国家的国际实践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从共时性的静态机制考察,国家国际实践与国际文化相互建构、相互依赖,一方面国际文化不但直接建构了国家国际实践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进而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和行为,
另一方面,国家国际实践不但通过其传递的观念意义支撑和建构了国际文化。
当然,建构主义承认实践以及作为观念的社会类别"在不同程度上植根于物质"[4](P.95),文化分析不能完全抛弃物质实力分析[13](P.57-69)。但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对国际生活的独立解释力是很小的,物质实力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要依赖于社会共有观念的建构,因而就对"国际社会生活"的解释能力而言,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共有观念(国际文化)更加重要。而且"实践"也非物质主义的专利,建构主义完全可以国家的国际实践进程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构。总之,观念结构是国际社会的深层结构,从观念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反恐战争,有助于我们看到单纯的权力利益分析无法发现的角落(如:为什么在缺乏联合国和其他国家支持的行为下美国仍然坚持攻打伊拉克,就是因为文化的保守与滞后使文化导致的行为比单纯的战略决策结果更难改变),有助于我们用更加长远和广阔的眼界把握国际关系的走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国际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广. 国际体系的形成、稳定和变化--图解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 欧洲, 2002(5).
[2] 时殷弘. 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J]. 现代国际关系, 2002(1).
[3] Martha Finnemore and Kathryn.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2(4, 1998).
[4] [美] 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秦亚青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5] Philip B. Heymann. Dealing with Terrorism: An Overview [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Winter 2001/02).
[6]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2, 1992).
[7] 陈乔之, 田炳信. 试论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J]. 当代亚太, 2001(12).
[8] Barry R. Posen.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 [J]. Internationa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战争的建构主义分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