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正文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本就不存在。任何拿世间事物来比拟它的做法,都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无形同时也无限,因为有
  形的东西必然也是有限的。若以这两点来比照审美感受的对象,那就正好相反。审美感受的对象绝
  非神秘陌生的,而是我们这个世内的东西。即便也还存在着我们一时还弄不明白的事物和现象,那
  也谈不上真正的神秘和不可知。我们这个世内的东西,无论是熟悉的还是暂时陌生的,也无论是自
  然的还是社会的,都必然是有形的、有限的。正因为有形、有限,故总能诉诸人的感官。“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于是声色、形状便成为审美感受的主要对象。它们作为存在着的东西,
  处于包括因果律在内的一般联系之中,一点也不神秘。第二,体验的情感质素与色调。与体验的对
  象相一致,宗教感可说是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感有两种基本色调。一是神秘严肃:由于宗教感受
  的对象是神秘的,故所生的感受也是神秘的,充满了惊奇和恐惧;同时,又由于这种对象是神圣的,
  故所生的感受也是无比严肃、无比崇敬的,不敢有半点放肆和亵渎。在宗教感受中,固然也可产生
  某种福乐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常常只是一个伴生性的因素,而且在性质和强度上都不同于单纯的
  安慰、信托、爱的快悦这类自然情感。二是复杂冲突。宗教感受不仅包含多种情感因素,而且这些
  因素大都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一方面是崇拜者在某个神圣者面前所生的颤颤兢兢、自惭形秽、卑
  微渺小的感受;另一方面,尽管崇拜者胆怯万分、无比畏惧,但同时又总是情不自禁地转向它、投
  入它、融入它,甚至还要使之变成他自身的东西。○11正是这种既感到拒斥又感到吸引、既有肯定
  性的情感体验又有否定性的情感体验,构成了宗教感受的基本内容。人们也因此而用“敬”(respect)、
  “畏”(awe )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来指称这种特别的感受。审美感受则主要是一种愉悦感。
  愉悦感是一种肯定的自然情感,“类似于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而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12审美者专注于美的对象,整个被形式吸引而鲜有拒斥的感觉。同时,审美感受也表现为一种轻
  松、稳定的感受。它不像宗教感那样严肃,那样充满惊奇,也没有宗教感所特有的那种神秘。它带
  有迷恋的成分,但又不如宗教感那样近乎迷狂与眩晕。它像五月骀荡的和风,在审美者的心间轻轻
  吹拂;或如徐缓抒情的乐曲,调和优雅地鸣弹。它也涉及多种心理功能,如想象力、知解力等等,
  但相对说来没有宗教感那样复杂,而且多半处于和谐的运作之中。审美感受总的色调大致如此。当
  然,在骤然面对大海星空和峭崖悬瀑、金字塔和万里长城、莎土比亚的《李尔王》和贝多芬的《第
  九交响曲》这类崇高对象时,由于审美者一时不易把这些具有强刺激的对象(鲍桑葵所谓“艰难的
  美”)整合到自己的经验中来,也会引起情感的跌宕起伏(这时它与宗教感受有相似之处)。但正
  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人所指出的那样,经过心理结构的内在调整,最终亦可使动荡的心情归于
  平和。这个调整过程同时也即是从迷惘到自信、从恐惧到安全、从压抑到伸张的转化过程。作为这
  个过程的结果,最终呈现的,依然不是利害计较而是静观凝视,不是痛感而是快感。这种快感与那
  种直接由优美事物(鲍桑葵所谓“平易的美”)引起的快感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的质素应该说还是
  一种愉悦感。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看到: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审美感受所涉及的是我们这个世内的事物的形
  式;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审美感受是一种愉悦和谐的自然情感。联系到前面对体验意义的分析,似
  乎可以对美感作这样的界定:美感是人体验意义的一种方式,它通过驻留于事物的形式而暂时中止
  了任何实践的或观念的兴趣,同时在人的心中产生出一种自由爽朗的愉悦之情。美感点燃了美。在
  美感的火焰中,世界才诗意地(有意义地)出现在我们

的面前。
  6 综上所述可知,一般人在解释美感性质时所取的路线大概是:从追问美感而切人对人性的解
  释;人性由感性、理性两个方面构成;美感或为感性的,或为理性的,或为二者的统一;美感以心
  理体验的形态出现,其性质应由心理因素的厘定(形下分析)来加以确定。这一路线始终是在“此
  岸世界”的领域中进行的:由人的认识、实践活动到美感经验的心理学分析。
  而我们的路线是:由追问美感而带出人对意义的求索与人性中的灵性维度;灵性是人与意义打
  交道的能力和处身状态;美感虽不离现实事物的形式并以心理体验的形态出现,但本质上却是体验
  意义的一种方式,故其性质应由对此体验的结构分析(形上分析)来加以确定。这一路线基本是在
  超越的层面上进行的:从人的“彼岸性”(灵性)到审美感受的存在论分析。
  我们相信,只有沿着后一条路线,才有可能对有关美感性质研究的一些基本结论作出令人满意
  的解释:
  美感是超越的,因为美感是一种意义感;美感是自由的,因为美感是在中止了实践的或认知的
  兴趣(它们无非是求生活动的两个互渗的环节)之后产生出来的形式感;美感是创造的,因为美感
  把意义赋予世界,使世界挣脱了只作为资源或概念存在的庸常状态;美感是直觉的,因为美感是灵
  性对意义的直接体认,根本无需经由理智思考与逻辑推导;美感是愉悦的,因为美感是人在归“家”
  时内心所洋溢的喜悦感。
  注释:[1] 弗洛伊德:<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转引自《美学》第6 期,第275 页,上海文
  艺出版社,1985年版。
  [2] 朱光潜:《谈美书简》,第77-79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 见汪济生:< 美感的结构与功能> ,学林出版社,1984年。
  [4] 见蔡仪:《新美学》,第3 章,载《美学论著初编》(上),第310 页,上海文艺出版杜,
  1981年。
  [5] 同上,第311 页。
  t6] 李泽厚:《美学三题》,载《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7]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213 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8] 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载《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
  [9] 所谓“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即属此类目的。在此,目的的实现还不能证明其合理,其合理
  性尚需由对人的目的之肯定与否来加以确定。就此而言,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倒是真理
  (合人的目的性)才是检验实践的标准。
  [10]若指旨在发挥维护社会现存秩序的那部分规范,则道德多属强制性的必然领域;若指那些
  以人格锻炼和境界修养为目的的要求,则道德多属意义求索的领域。
  [11]见R ·奥托:《论神圣》,第3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17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艺美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