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十比亚《暴风雨》文中的后殖民诠释
见到国人邻人的时候发出感叹:“真是太神奇了!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好看的人儿!上帝是如何的善良和神奇,创造了这么多美丽可人的人类!啊!新奇的世界里存在着这么多出色的人!”再仔细想想米兰达对凯列班的评价,用的是“我们”和“他们”来划分彼此的界线的。
如果说来自于种族的自我拥有感和自恋情结与野蛮他者的态度对比是在精神层面的战役的话,那么荒岛的统治权和话语权的物质支持最终让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地位变得更加清晰。精神层面的物质化,是生活在这座岛屿上最常用的逻辑思维表达方式,因为只有借助于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最终将自己的幻想演变成为观实,荒岛本来就是凯列班的女巫母亲留给他的财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凯列班才是这个岛上真正的主人。因此对于落难逃到这座荒岛上的普洛斯彼罗与米兰达,凯列班打心眼儿里面认定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于是将岛上的一切财富根源都告诉了他们二人。然而凯列班的善意行为却没有换来普洛斯彼罗的好心回报,凯列班日后成为了奴隶。这个地方的描写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个以独立群体存在的个案,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却道出了殖民掠夺的真相。普洛斯彼罗不仅获得了这座岛屿的经营管理权,与此同时也获得了话语权。他开始斥责凯列班所运用的母语,批判凯列班所说的话就好像一只怪兽的嚎叫一般污秽不堪。他剥夺了凯列班说自己母语的权利,开始教他自己的语言。凯列班不仅一直使用殖民者的语言,而且他最后还在普洛斯彼罗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为奴隶。
众人经过了这场荒岛的历练之后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真心忏悔,痛改前非,最终获得了新的生命,向着更美好的层次迈出了自己征途的步伐。然而故事的结局只有凯列班一人孤苦伶仃的在这个荒岛上忍受着百般折磨,他只是一个与殖民者身份不一样的他者形象,一个被殖民者,一个没有任何“改进”希望的“化外之民”。因此,他不仅没有获得自由的权利,反而最后还被人们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
四、结语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收山代表作,故事体现了莎士比亚鲜明的种族主义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暴风雨》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从两个角度阐述了《暴风雨》中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然而由于笔者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此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周宁.天鹅之歌——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
[2]方平,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两章)[J].名作欣赏,1995(01).
[3]张炎,从《暴风雨》看莎士比亚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4]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04).
[5]赵巍巍,《暴风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作家,2008(18).
[6]闫晶,孙然颖.《暴风雨》的人文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作者简介]
段晋丽(1977-),女,山西霍州人,硕士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研究、跨文化交际。
《莎十比亚《暴风雨》文中的后殖民诠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182.html
如果说来自于种族的自我拥有感和自恋情结与野蛮他者的态度对比是在精神层面的战役的话,那么荒岛的统治权和话语权的物质支持最终让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地位变得更加清晰。精神层面的物质化,是生活在这座岛屿上最常用的逻辑思维表达方式,因为只有借助于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最终将自己的幻想演变成为观实,荒岛本来就是凯列班的女巫母亲留给他的财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凯列班才是这个岛上真正的主人。因此对于落难逃到这座荒岛上的普洛斯彼罗与米兰达,凯列班打心眼儿里面认定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于是将岛上的一切财富根源都告诉了他们二人。然而凯列班的善意行为却没有换来普洛斯彼罗的好心回报,凯列班日后成为了奴隶。这个地方的描写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个以独立群体存在的个案,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却道出了殖民掠夺的真相。普洛斯彼罗不仅获得了这座岛屿的经营管理权,与此同时也获得了话语权。他开始斥责凯列班所运用的母语,批判凯列班所说的话就好像一只怪兽的嚎叫一般污秽不堪。他剥夺了凯列班说自己母语的权利,开始教他自己的语言。凯列班不仅一直使用殖民者的语言,而且他最后还在普洛斯彼罗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为奴隶。
众人经过了这场荒岛的历练之后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真心忏悔,痛改前非,最终获得了新的生命,向着更美好的层次迈出了自己征途的步伐。然而故事的结局只有凯列班一人孤苦伶仃的在这个荒岛上忍受着百般折磨,他只是一个与殖民者身份不一样的他者形象,一个被殖民者,一个没有任何“改进”希望的“化外之民”。因此,他不仅没有获得自由的权利,反而最后还被人们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
四、结语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收山代表作,故事体现了莎士比亚鲜明的种族主义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暴风雨》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从两个角度阐述了《暴风雨》中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然而由于笔者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此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周宁.天鹅之歌——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
[2]方平,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两章)[J].名作欣赏,1995(01).
[3]张炎,从《暴风雨》看莎士比亚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4]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04).
[5]赵巍巍,《暴风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作家,2008(18).
[6]闫晶,孙然颖.《暴风雨》的人文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作者简介]
段晋丽(1977-),女,山西霍州人,硕士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研究、跨文化交际。
《莎十比亚《暴风雨》文中的后殖民诠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