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政治理论论文 >> 正文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独特贡献


 
事实一再证明,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毛泽东矛盾不平衡理论指导的结果。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也为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  
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创立准备了理论前提。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列宁曾有过“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著名论断。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以后,人们发现,正如列宁所预见的,新的社会制度并非是太平盛世,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因此,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本世纪30年代,苏联理论界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但在斯大林的错误导向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具体说,斯大林自1936年宣布在苏联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经历了一个从“完全适合”到“也有矛盾”的认识过程,但他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的问题,终究还是没有搞清楚。  
1938年,斯大林出版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认为当时苏联社会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他宣称,苏联社会已不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道义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这种一致就是苏联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但“完全适合”论显然不符合当时苏联社会的实际,以致于迫使他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地改口,甚至自相矛盾。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时对他的这一论点作了重新解释,说“完全适合”这种说法是不能在绝对意义上来理解的,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仿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增长的现象。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从“完全适合”论到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也有矛盾”论,显然是斯大林认识上的前进。但是,诚如毛泽东所说,斯大林这里是不彻底的,是“羞羞答答”的辩证法。这说明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是犹豫的,甚至矛盾的,最终还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当然更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他在这个问题上所作出的艰苦探索却为中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后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乃至主要矛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料和实践上的直接借鉴。  
新中国在完成“一化三改造”而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的中国还有没有矛盾?马克思主义对事物矛盾分析的方法还是否适合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如果承认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存在矛盾,那么主要矛盾是什么?不承认中国当时社会上还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抓不住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就找不到工作中心。因此,“八大”前后,围绕着社会矛盾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将经典作家所创立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为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要转化为主要矛盾。那么中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五  
在毛泽东领导下,党的“八大”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使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得以形成。  
从具体时限上说,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是在党的八大上取得的,而这次会议之所以能取得这一认识,又与此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总方针的确立密切相关。  
在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之后的1952年底,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的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社会主义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使我国从一个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的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地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将基本任务确立在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此,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尽管存在着同高岗、 饶漱石分裂党阴谋活动的严重的政治斗争,但进行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始终没有变,并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奋斗目标。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是一个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用全力来实现宪法所规定的我们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这里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这次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而且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在这部宪法中。  
到了1956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行了三年,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而且

积累了自己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在国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已是当时的迫切任务。为了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党的会议上发表,重点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及时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9月,党的“八大”召开, 这次大会总结了党的“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正确地估计和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规定了党今后的主要任务,加强了执政党的建设,为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党庄严宣告,我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至此,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范畴正式确立起来了。  
总之,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确立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以上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独创性贡献的角度探讨了这一范畴的确立。正如本文开头所指出的,如果要挖掘这一范畴的思想渊源,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那里就有着关于这一问题的丰富的思想资料。但是,从这一理论产生的具体时限上说,从主要矛盾概念的提出到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确立以及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创立,毫无疑问,毛泽东对此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是最为杰出的。当然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八大”确立了这一范畴后不久,这一正确认识就丢失了,而且发生丢失的主要原因仍然在毛泽东身上,以致于到20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正确认识才重新恢复起来。但这是另一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独特贡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20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