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历史观的特征
首先,他要求研究者善于识别风向,指出:“唐朝刘知几说,写历史要有才、有学、有识,识不是指知识,而是指看到风向。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善于识别风向,要有识别力。”[35]也就是说,要求历史研究者牢牢把握好革命的方向,使其研究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革命。
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和世界其它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原则,如“古今中外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薄古厚今”等,提出对于一切东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还是外国的,“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36]毛泽东将这些原则作为自己研究历史和指导我国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原则,从古今中外历史上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大大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进行。
三
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观的两大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是紧密联系,有时甚至是合二为一的。唯物史观是前提,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其革命史观便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些原理在历史研究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寓于革命史观之中,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史观得以在中国史学界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毛泽东的革命史观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它显示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并促使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战争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毛泽东革命史观的许多论述和概括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随着革命的胜利,和平建设环境的来临,反映在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中的一些论述和概括与历史研究的现实的需要发生了矛盾。也就是说,继续坚持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和理论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毛泽东革命史观中的一些内容重新认识。
尤其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局面的加剧,以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认识,毛泽东虽然在口头上仍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在实践中由于对革命史观中一些观点的错误套用,出现了严重违背唯物史观的错误。如在战争年代,强调阶级斗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这是革命的需要。但在新中国已经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中国已进入全国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之后,毛泽东仍停留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中,仍然强调阶级斗争,坚持以阶级斗争概括全部历史的史学观。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学研究一度出现以阶级斗争的历史、以政治史、农民战争史代替历史总体的偏向,并形成了毛泽东时代史学研究的某种定规和思维定势。而且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错误理论的继续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局,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大劫难的发生。
[收稿日期]1999—06—23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致蔡和森(1921年1月21日)[M],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
[2][18][21][23][28][3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下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49、668、667、667、627、667.
[3]毛泽东.历史唯心观的破产[M],合订本,1404.
[4]毛泽东.致吴晗(1949年11月24日)[M],毛泽东书信选集,310.
[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M],《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44.
[6]毛泽东.致陈寄生[M],毛泽东书信选集,386.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69~470.
[8]列宁.卡尔·马克思[M],列宁全集第21卷,39.
[9][10]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合订本,757、760.
[11][12][13][14]毛泽东.矛盾论[M],合订本,297-298、298、308、295-296.
[15]毛泽东.实践论[M],合订本,261-268.
[16]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M],合订本,1375-1376.
[17]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M],合订本,175.
[19]转引自盐城师专学报1993,(4),14.
[20]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M],合订本,387-3
[22]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合订本,794.
[24]郭世佑.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1995,(3):105.
[25]毛泽东.致向警予(1920年11月25日)[M],毛泽东早期文稿,548.
[26]毛泽东.致蔡和森等(1920年12月1日)[M],毛泽东早期文稿,3-4.
[27]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M],合订本,588.
[29]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合订本,13.
[30]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M],合订本,125.
[31][32]毛泽东.论持久战[M],合订本,448、478-479.
[33]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M],合订本,1090-1091.
[34]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7.
[35]毛泽东.八大二次会议讲话第三次及第四次[M].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243.html
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和世界其它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原则,如“古今中外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薄古厚今”等,提出对于一切东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还是外国的,“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36]毛泽东将这些原则作为自己研究历史和指导我国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原则,从古今中外历史上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大大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进行。
三
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观的两大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是紧密联系,有时甚至是合二为一的。唯物史观是前提,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其革命史观便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些原理在历史研究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寓于革命史观之中,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史观得以在中国史学界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毛泽东的革命史观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它显示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并促使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战争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毛泽东革命史观的许多论述和概括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随着革命的胜利,和平建设环境的来临,反映在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中的一些论述和概括与历史研究的现实的需要发生了矛盾。也就是说,继续坚持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和理论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毛泽东革命史观中的一些内容重新认识。
尤其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局面的加剧,以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认识,毛泽东虽然在口头上仍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在实践中由于对革命史观中一些观点的错误套用,出现了严重违背唯物史观的错误。如在战争年代,强调阶级斗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这是革命的需要。但在新中国已经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中国已进入全国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之后,毛泽东仍停留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中,仍然强调阶级斗争,坚持以阶级斗争概括全部历史的史学观。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学研究一度出现以阶级斗争的历史、以政治史、农民战争史代替历史总体的偏向,并形成了毛泽东时代史学研究的某种定规和思维定势。而且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错误理论的继续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局,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大劫难的发生。
[收稿日期]1999—06—23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致蔡和森(1921年1月21日)[M],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
[2][18][21][23][28][3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下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49、668、667、667、627、667.
[3]毛泽东.历史唯心观的破产[M],合订本,1404.
[4]毛泽东.致吴晗(1949年11月24日)[M],毛泽东书信选集,310.
[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M],《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44.
[6]毛泽东.致陈寄生[M],毛泽东书信选集,386.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69~470.
[8]列宁.卡尔·马克思[M],列宁全集第21卷,39.
[9][10]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合订本,757、760.
[11][12][13][14]毛泽东.矛盾论[M],合订本,297-298、298、308、295-296.
[15]毛泽东.实践论[M],合订本,261-268.
[16]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M],合订本,1375-1376.
[17]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M],合订本,175.
[19]转引自盐城师专学报1993,(4),14.
[20]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M],合订本,387-3
88.
[22]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合订本,794.
[24]郭世佑.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1995,(3):105.
[25]毛泽东.致向警予(1920年11月25日)[M],毛泽东早期文稿,548.
[26]毛泽东.致蔡和森等(1920年12月1日)[M],毛泽东早期文稿,3-4.
[27]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M],合订本,588.
[29]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合订本,13.
[30]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M],合订本,125.
[31][32]毛泽东.论持久战[M],合订本,448、478-479.
[33]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M],合订本,1090-1091.
[34]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7.
[35]毛泽东.八大二次会议讲话第三次及第四次[M].
《试论毛泽东历史观的特征(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