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9]同上,第288页。

    [10]转引自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一章第49节原注,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6页。

    [1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第48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胡塞尔这里所论列的乃是经验主义的所与,而这正是他所"悬搁"的;在他看来,真正的原初所与乃是纯粹先验意识。这就是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

    [12]这里似有必要指出:这个谱带并不表明思维水平的高低梯级,而是平行的,即只表明各种不同的观念对于终极存在的不同理解而已。

    [13]胡塞尔以transzendental(先验的)纯粹意识作为绝对原初所与,而坚决反对以任何Transzendenz(超越物)为预设。前者在人的意识之内,而后者在人的意识之外。

    [14]此意志不仅指心理范畴的指向行为的"意志",而且包含了情感、乃至于潜意识冲动在内。

&nbs

p;   [15]这种“唯物主义”不应该包括马克思的哲学,参见拙文《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学术界》2000年第4期。

    [16]H. S. 塞耶:《实用主义》,原载《美国百科全书》1972年版;洪谦主编《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资料》,第168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7]哈利·威尔斯:《实用主义》,第37页,[英]纽约国际出版社1954年版。着重号(黑体)为引者所加,下同。

    [18]《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4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所谓"证明",严格地讲指两种:或者是逻辑演绎的必然性,或者是感知经验的实在性。

    [2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1]黄玉顺:《拒斥“形而下学”:论哲学及其与科学的关系》,台湾《鹅湖》2000年第2期。

    [22]同上。

    [2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4]同上,第28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列宁选集》第2卷,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页。

    [2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3,183b-184a。《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页。

    [2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5页。

    [3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绪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第42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版。

    [31]参见拙文《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学术界》2000年第4期。

    [32]巴门尼德:《论自然》D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

    [3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34]同上,第54页。

    [35]《哲学大词典·逻辑学卷》“预设”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36]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üeber Sinn und Bedeutung),原载《哲学和哲学评论》,100,1892年。肖阳的汉译文《论涵义和所指》(On Sense and Reference),载于马蒂尼奇(A. P. Martinich)主编《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7]Hadumon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8]参见王刚《普通语言学基础》,第101-102、157-161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9]“前提”是“预设”的另外一种很容易导致混淆的称谓。

    [40]原文:s1 presupposes s2 exactly if s1 implies s2 and if not- s1 also entails s2。其中implies和entails是大致同义的,均指“蕴涵”。

    [41]Hadumon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2]这里存在着一种特别值得指出的现象:哲学、宗教的许多基本观念,例如“给与”“悟”“识”“现象(呈现)”等等,本身都已经预设了主体和对象的存在。例如“现象”一词,已经预设了“谁把什么呈现给谁”。佛教之所谓“悟”,同样已经预设了“谁悟什么”,这里,“谁”就是个体性原则所要求的那个承担者,“什么”就是存在论原则所要求的那个超验存在物。

    [4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部,第2卷,VI。《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第7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29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