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
价。” [1](P410)尼采最先感受到了理性代价的涌动,并预言到了“失重”、“不知何去何从”的时代的来临,并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对理性的解构会陷入“极端过分的”境地。尼采把理性的废黜、确定性的失落以及对传统的全面批判性的反思称作“虚无主义”,他说:“我要叙述的是往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将到来的唯一者,即虚无主义的兴起。现在,已经就在叙述这段历史了,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乃是必然性本身。无数征兆已预示了这种未来,无处不在预言这种命运。人人洗耳恭听这未来派音乐吧。长久以来,整个欧洲文明每十年跃升一次,我们随着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局面而在运动着,就象朝灾难扑去一般。动荡不安、刀兵水火、猝不及防;就象急于奔向尽头的洪流,它不再沉思,它害怕沉思。” [1](P371)尼采为理性信仰的全面衰落揭开了序幕,他还以迄今无人能及的深刻、彻底和不可思议的内容给现代理性颠覆敲下了定音鼓。
其实理性信仰的衰落在康德时代就有过一次“预演”,康德所处的时代正是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由绝对走向独断,从而致使理性声名狼藉的时期。康德挺身而出,以批判理性的方式来拯救理性。因此,康德的理性批判是“所有哲学任务中最奇怪的、最自相矛盾的任务”。当然,康德并不是要摧毁理性,其矛头所指,主要是流行的理性观念,和以理性名义非批判地提出的哲学主张,他仅仅是反抗旧的理性主义中存在着的可以称为“理性过大膨胀”的因素。[2](P9)很明显的结果是,理性在康德之处有了不同的含义,这便是批判是不是也同样是道统相续、一以贯之呢?很有可能。更富有启示性的现象是,继康德而来的哲学家们在理性的严格批判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开始了伟大的重建工作,而且这种重建工作是以气势磅礴的体系化方式进行的,其间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却迅速完成了理性的重光和辉煌。
黑格尔哲学作为一个体系,在其范围内是绝对的,但到此为止已使理性发展之路被堵死,要想突破它,只有承认它的整个范围和它的原则本身,即孤立的概念原则或纯逻辑范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确实,黑格尔学说刚一得到充分的阐述和理解,立刻就因其绝对性而被一个简单的公理性论断驳倒了:概念并不是一切;换言之,概念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现实。可见,作为一种形式的概念,需要的是另一种现实。”作为这种形式化的必然结果就是,“纯逻辑的或先验的哲学世纪,带着这种对立的、不依赖于概念的现实的要求,结束了;肯定哲学的开端正在奠定,大门已为经验敞开。”[3](P40)“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意味着理性思辩的一项来之不易的成就,但在现代人看来,那恰恰是理性因其形式化而使理性让位给感觉经验的缺口。叔本华认为,当理性的任务上升到在思辩王国中制造概念时,它便彻底地成为了一种抽象能力,即从许多具体表象中区分出一般特征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一般的表象、该表象已不具有直接性和感性的可观性,它被称作概念,尼采后来把它进一步讥讽为“概念的木乃伊”。
黑格尔在精神、逻辑世界中的精巧推论虽然能充分体现智慧的深湛,但也摆明了一个客观的甚至是可怕的事实:从逻辑中推论出存在来!可见理性在纯粹形式方面离现实越来越远,简直搞得本末倒置和离奇虚幻,理论与现实越来越脱节。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主张用逻辑去还原存在,“理性神通广大,竟能从存在本身产生出存在!甚至在这里,黑格尔也未公然违抗传统,象表面看来的那样:他仅是对理性的过度膨胀及其强大威力作了一次更大胆的表述而已。而这种理性的过渡膨胀及其强大威力,又几乎是所有较早哲学家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性歪曲。”[4](P159)一个掌握了存在理论的人可能会陶醉他关于存在的精致理论,却忘掉了存在本身,或者说忘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好比一个人错把印制精美的菜谱当作了真正富有营养的饭菜;也好似情人迷恋于爱情的理论,结果冷落了他 的爱人,他也因此停止了爱。传统理性哲学的下场恰似那位穿着新衣的皇帝,沉醉于虚幻的现实而不自知。照此看来,如果真把热情和关注过分地给予理性,人类的结局可能会重蹈古希腊神话人物那喀索斯的覆辙: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死去。
三
在世界观的转换以及相应的理性的全面危机中,现代人发现已不能再简单地对事物的本性进行思考、沉思和推理,因为传统哲学进行思考、沉思和推理的框架现在已经根本动摇了,“人们已被卷入漫长的理性危机之中,这次危机比自从原始基督教与异教的最初冲突以来的、在西方文化中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危机都要深刻。”[2](P15)但归根结底,这不过是理性自身不断批判的又一次尝试和又一段进程。在这段因深刻和全面而必定漫长的新生旅途中,第一站便是追寻或检讨理性信仰失落的原因。限于篇幅和学识,笔者紧紧从一个不太受人重视的视角来阐释理性的这种考验。
伽达默尔把理性信仰衰落的原因代换到黑格尔哲学的崩溃之上,他认为答案非常简单:黑格尔不顾近代自然研究在本质上暂时性质及其不断超越自身的进展方式,而试图把它统属在一门将作为真理之全体的科学的概念之下,即断定了一种绝对的、理性的真理。这种尝试现在早已过时了,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要失败的。在伽达默尔看来,各个科学领域的现代研究已经推翻了黑格尔曾经提出并为之捍卫了一生的主张,即规定自然的各个学科,以至把它们纳入他的先验思想体系。就理性的先验性而言,这种狂妄而傲慢的态度必然会引起经验科学的抵制和嘲笑。[5](P33,21)伽达默尔总的认为经验科学的崛起和成功使得寻求统一性的理性失势,而尤为不幸的是人们把这种暂时性的东西当作了新的思想台阶,甚或永恒的东西,一句话,经验战胜了先验,理性便没戏了。
理性不仅能吞没存在,也能吞没它赖以存在的母体:认识及认识的真理性。霍克海默认为,当前理性危机主要在于这样的事实:处于某一阶段的思维不是丧失了构思这样一种客观性的能力,就是开始把它当作幻觉而加以拒绝。这一过程慢慢地扩及到每一个理性概念的客观内容。最后,没有任何一种特别的现实能依靠它而表现为合理性的;所有的基本概念都丧失了它们的内容而成为纯形式的外壳。理性由于被主观化了,而成了形式主义的。理性的形式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坚持主观主义的观点不变,那么思维就
理性信仰衰落最外在的原因就是理性的形式化、学院化或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理性褪化成了学院、研究所的一种工作机制,或者说理性就幽闭在这些设定的网络柜架(framework)之中。无论如何,离开了制度化我们便无法讨论理性之为何物。康德曾提及“纯粹”的理性以及理性的“自律”,但开普托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的抽象,因为理性总是已经处在权力(power)系统之中,从属于一种“技术椪?稳??峁埂保?/FONT>technico-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6](PP228-235)海德格尔以其著名的“座架”(Gestell)理论对此详加探析,颇富启发。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吞没一切的座架使理性的制度化变得如此危殆。
现代思想家大都看到了理性因其形式化而遗忘了存在,同时产生了无穷的危机之现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一句名言足可观之:“我们觉得,即使所有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我们的生存问题也还根本没有触及。”[7](P88)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存在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理性愈精致,它就离我们愈远,理性这种“光明”此时彻底异化成一种遮蔽、一种漫天的遮蔽,其结果自然是也只能是:“与这种对理性的信仰的崩溃相关联,对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绝对’理性的信仰,对历史意义的信仰,对人的意义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即对为个别的和一般的人生存在(menschliches Dasein)赋予理性意义的人的能力的信仰,都统统失去了。”[8](P989)
当然,理性信仰 《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346.html
其实理性信仰的衰落在康德时代就有过一次“预演”,康德所处的时代正是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由绝对走向独断,从而致使理性声名狼藉的时期。康德挺身而出,以批判理性的方式来拯救理性。因此,康德的理性批判是“所有哲学任务中最奇怪的、最自相矛盾的任务”。当然,康德并不是要摧毁理性,其矛头所指,主要是流行的理性观念,和以理性名义非批判地提出的哲学主张,他仅仅是反抗旧的理性主义中存在着的可以称为“理性过大膨胀”的因素。[2](P9)很明显的结果是,理性在康德之处有了不同的含义,这便是批判是不是也同样是道统相续、一以贯之呢?很有可能。更富有启示性的现象是,继康德而来的哲学家们在理性的严格批判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开始了伟大的重建工作,而且这种重建工作是以气势磅礴的体系化方式进行的,其间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却迅速完成了理性的重光和辉煌。
黑格尔哲学作为一个体系,在其范围内是绝对的,但到此为止已使理性发展之路被堵死,要想突破它,只有承认它的整个范围和它的原则本身,即孤立的概念原则或纯逻辑范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确实,黑格尔学说刚一得到充分的阐述和理解,立刻就因其绝对性而被一个简单的公理性论断驳倒了:概念并不是一切;换言之,概念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现实。可见,作为一种形式的概念,需要的是另一种现实。”作为这种形式化的必然结果就是,“纯逻辑的或先验的哲学世纪,带着这种对立的、不依赖于概念的现实的要求,结束了;肯定哲学的开端正在奠定,大门已为经验敞开。”[3](P40)“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意味着理性思辩的一项来之不易的成就,但在现代人看来,那恰恰是理性因其形式化而使理性让位给感觉经验的缺口。叔本华认为,当理性的任务上升到在思辩王国中制造概念时,它便彻底地成为了一种抽象能力,即从许多具体表象中区分出一般特征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一般的表象、该表象已不具有直接性和感性的可观性,它被称作概念,尼采后来把它进一步讥讽为“概念的木乃伊”。
黑格尔在精神、逻辑世界中的精巧推论虽然能充分体现智慧的深湛,但也摆明了一个客观的甚至是可怕的事实:从逻辑中推论出存在来!可见理性在纯粹形式方面离现实越来越远,简直搞得本末倒置和离奇虚幻,理论与现实越来越脱节。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主张用逻辑去还原存在,“理性神通广大,竟能从存在本身产生出存在!甚至在这里,黑格尔也未公然违抗传统,象表面看来的那样:他仅是对理性的过度膨胀及其强大威力作了一次更大胆的表述而已。而这种理性的过渡膨胀及其强大威力,又几乎是所有较早哲学家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性歪曲。”[4](P159)一个掌握了存在理论的人可能会陶醉他关于存在的精致理论,却忘掉了存在本身,或者说忘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好比一个人错把印制精美的菜谱当作了真正富有营养的饭菜;也好似情人迷恋于爱情的理论,结果冷落了他 的爱人,他也因此停止了爱。传统理性哲学的下场恰似那位穿着新衣的皇帝,沉醉于虚幻的现实而不自知。照此看来,如果真把热情和关注过分地给予理性,人类的结局可能会重蹈古希腊神话人物那喀索斯的覆辙: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死去。
三
在世界观的转换以及相应的理性的全面危机中,现代人发现已不能再简单地对事物的本性进行思考、沉思和推理,因为传统哲学进行思考、沉思和推理的框架现在已经根本动摇了,“人们已被卷入漫长的理性危机之中,这次危机比自从原始基督教与异教的最初冲突以来的、在西方文化中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危机都要深刻。”[2](P15)但归根结底,这不过是理性自身不断批判的又一次尝试和又一段进程。在这段因深刻和全面而必定漫长的新生旅途中,第一站便是追寻或检讨理性信仰失落的原因。限于篇幅和学识,笔者紧紧从一个不太受人重视的视角来阐释理性的这种考验。
伽达默尔把理性信仰衰落的原因代换到黑格尔哲学的崩溃之上,他认为答案非常简单:黑格尔不顾近代自然研究在本质上暂时性质及其不断超越自身的进展方式,而试图把它统属在一门将作为真理之全体的科学的概念之下,即断定了一种绝对的、理性的真理。这种尝试现在早已过时了,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要失败的。在伽达默尔看来,各个科学领域的现代研究已经推翻了黑格尔曾经提出并为之捍卫了一生的主张,即规定自然的各个学科,以至把它们纳入他的先验思想体系。就理性的先验性而言,这种狂妄而傲慢的态度必然会引起经验科学的抵制和嘲笑。[5](P33,21)伽达默尔总的认为经验科学的崛起和成功使得寻求统一性的理性失势,而尤为不幸的是人们把这种暂时性的东西当作了新的思想台阶,甚或永恒的东西,一句话,经验战胜了先验,理性便没戏了。
理性不仅能吞没存在,也能吞没它赖以存在的母体:认识及认识的真理性。霍克海默认为,当前理性危机主要在于这样的事实:处于某一阶段的思维不是丧失了构思这样一种客观性的能力,就是开始把它当作幻觉而加以拒绝。这一过程慢慢地扩及到每一个理性概念的客观内容。最后,没有任何一种特别的现实能依靠它而表现为合理性的;所有的基本概念都丧失了它们的内容而成为纯形式的外壳。理性由于被主观化了,而成了形式主义的。理性的形式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坚持主观主义的观点不变,那么思维就
无助于确定某个目标本身是否值得追求。我们的理想、行动、伦理、政治以及其它一切准则都依附于理性,成为理性的要素而不再是独立的价值了。如此一来,在作出实际的、道德的或美学的决定时,谈论什么真理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理性信仰衰落最外在的原因就是理性的形式化、学院化或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理性褪化成了学院、研究所的一种工作机制,或者说理性就幽闭在这些设定的网络柜架(framework)之中。无论如何,离开了制度化我们便无法讨论理性之为何物。康德曾提及“纯粹”的理性以及理性的“自律”,但开普托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的抽象,因为理性总是已经处在权力(power)系统之中,从属于一种“技术椪?稳??峁埂保?/FONT>technico-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6](PP228-235)海德格尔以其著名的“座架”(Gestell)理论对此详加探析,颇富启发。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吞没一切的座架使理性的制度化变得如此危殆。
现代思想家大都看到了理性因其形式化而遗忘了存在,同时产生了无穷的危机之现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一句名言足可观之:“我们觉得,即使所有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我们的生存问题也还根本没有触及。”[7](P88)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存在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理性愈精致,它就离我们愈远,理性这种“光明”此时彻底异化成一种遮蔽、一种漫天的遮蔽,其结果自然是也只能是:“与这种对理性的信仰的崩溃相关联,对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绝对’理性的信仰,对历史意义的信仰,对人的意义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即对为个别的和一般的人生存在(menschliches Dasein)赋予理性意义的人的能力的信仰,都统统失去了。”[8](P989)
当然,理性信仰 《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