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新世纪的第一年真可以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从新春的FLG痴迷者的自焚、远华大案,年中的申奥成功、足球出线,直到年底的APEC会议和入世,加上国外的9·11事件和随后的阿富汗战争,等等等等。这一年里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关注了。它们给媒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影视媒体利用其生动直观的视听形象,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人们对于媒体的报道也有种种议论,但这毕竟是人们不可回避的信息来源。然而,新闻毕竟只是媒体诸多功能里的一个部分,在其他方面似乎就很难有这样的辉煌和幸运了。据报道,今年央视和一些主要的地方台的广告招标,都比去年有了相当幅度的减少。这似乎已经在显示着某种警示。而真正让人们感受到媒体竞争的强烈火药味道的,恐怕还是年底的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几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着入世给中国的影视也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正式入世的日益接近,“狼来了”的呼声已经响了好几年了,这次“狼”是不是真的来了呢?我国参加入世谈判的首席代表龙永图曾说过,我国从未承诺开放影视市场。因此既谈不上机遇,也谈不上挑战。然而近来媒体市场不少微妙的变化,却让谁都不能不感受到传媒产业不得不正视和面对国际化的汹涌浪潮的冲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中国的媒体市场,特别是影视领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块有待充分开发的领地。中国十多亿人口,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电视用户群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视网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覆盖,加上在世界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仍保持着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更使这一市场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尽管由于对于媒体的意识形态作用的关注,使国家对于外资的进入一直采取着十分慎重的态度。当然,即使在入世之后,在传播渠道、内容制作和广告销售与服务这几个传媒产业的主要领域里,国家对于电视频道这类主导传媒渠道仍有权有效地进行有力的政策性管理,并不对外开放。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入世后在许多方面必须遵循国际社会的通用准则,与国际接轨,许多以往的管理方法和运作机制都不得不顺应国际惯例而沿着开放的走势变化。这对于有着强大经济实力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国外传媒业,无疑有了更多的插足的机会。从过去“探索”频道等以节目的形式的悄然进入,到年底前时代华纳和新闻集团在广东的有限落地,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裂隙在被撬动着,悄悄地扩大。而在市场监测、广告代理销售等服务性领域里,著名的跨国公司则已经占据了十分有力的地位。
当然,这种开放对中国人来说也同样是机遇,特别是在节目制作领域里。中国有着几乎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总数的上千家电视台,其中大多是自制节目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台。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等原因,这种分散的格局在短期内还无法根本改变。巨大的节目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竞争和发展的平台。继湖南电广传媒较成功的运作之后,今年又有山东、上海和北京等几个省市将现有广电资源整合成立了大型集团。虽然这些大型地区垄断性的集团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和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还有待观察,但其出于应对市场格局变化的初衷还是相当明显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媒体必然要更多地适应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影视媒体功能的多样化和细分化的进程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服务性和娱乐性功能的发展推动的媒体运作格局的变化早已清楚地表现了出来,这些也必然地影响到媒体运作机制的变化。从2000年就开始成为热门话题的“制播分离”,虽然在2001年不再总是挂在人们的口头上了,但在实际运作中,却以更多样的形式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渗透到了电视媒体的实际运作中间来。除了较早开始市场化运作的电视剧之外,娱乐性节目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栏目的变化在这一年里反映得很明显。以往的栏目虽不乏外包制作的,但从策划目标而言主要是面向本台播出,其次才是外卖或交流,而今年的不少重要的娱乐性栏目的策划和制作机制都有了更强的独立性,更倾向于面对较广阔的节目市场。
与电视领域的活跃局面相比,中国电影在面对入世挑战时便显得无力得多了。虽然有华东跨省市发行网和中影集团的建立等一些不大不小的举措出现,但实际上并未表现出机制和思路上的重要变革。比较值得一提的大概只有年底前不久中信集团斥资上亿与中影集团共同建立的“世纪英雄”公司的成立了。
“世纪英雄”可看作是建立新的电影生产机制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针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应对入世挑战的一条新的思路。
中国电影曾经有过十分辉煌的年代,那时它不仅拥有天文数字的观众,而且有效地完成着国家所赋予的意识形态任务。然而过去的成就也会成为今天的包袱。每年电影的观众数量已经从顶峰时期的数以百亿计跌落到了今天的数以亿计,而且绝对的多数还是看的那区区十部好莱坞大片。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从一个大众化的重要的社会信息获取渠道变成了一种数量有限的社会群体的略显奢侈的娱乐性文化消费。但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