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越充分越强烈,其审美价值越高。
从方法上,禅宗的启发是:这种精神境界不可言说,只可意会和感悟,要体验。有理性融于其中,但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通过形象动人以情,诱人进入境界,是文艺和审美最好的方法。
我们这种认识,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与文艺观,而是克服了简单化的教条主义理解,真正深入到文艺和审美的本来面目及其真谛。请看恩格斯记述的亲身经历的一次审美体验:
“你攀上船关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头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注:恩格斯:《风景》。里夫希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33页。)
恩格斯说去掉烦恼和杂念,融入自由的无限精神,岂不是很近似于禅宗无杂念妄虑而悟入“真如”的自由境界么?这不正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么?
对于禅宗的顿悟真如,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扬弃和运用。有些人只局限于把它理解为恬淡的自然境界,很少想到对于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对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也可以和应该寻找它们背后蕴含的作者对自由解放境界的追求。
我们还可试看寻求“精神家园”的海德格尔对于梵高名画是怎样感受的。他说,梵高的绘画并不说明鞋是由什么做的,有何功用,而是让我们感到“劳动者艰辛的步履”,农妇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与单调的田野的步履的凝重与坚韧”。“在这双鞋里,回响着大地的召唤,……浸透着对面包之必然需求的无怨无艾的忧虑,浸透着克服贫困之后的必然喜悦”,这幅画“使我们突然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另一世界。”“诗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一切艺术在本性上都是诗,……而诗的本性是真理的确立。”“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自行活动着。”“真理意味着真实者的本性。我们是通过存在者的无遮蔽状态来思这种本性的。”他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假如生活是十足的辛劳,……只要善——这纯真者仍与他的心同在,他就乐意按照神性来测度自身。……神乃人的尺度。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那被称做神的形象的人,较之夜的充满星辉的夜色,更为纯真。”《诗·语言·思》的英译者说:海德格尔此书“是对诗性在人的生命中所具有构成作用的根本性思索”。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人所从事的活动中之最纯真者……人在大地的真正栖居,人的此在,却是诗意的”。“他提醒受无情时间摆布的、终日操心劳顿的世人,什么是真正伟大和有意义的东西,……只有诗人才对他们‘敞开’,……这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归家’。”(注:《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第28,30,44,65,67,34,197,314,340,345,35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现在已有很多学者认为,海德格尔诗学思想与禅宗是相通的。两者有何异同,是需要作另一番认真研究比较的。从这里简要的提示中,我们可以感到:两者在追求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及对它的审美感悟上,有很多相通与相似之处。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启发和影响是很大的。它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可以相互参悟。对禅宗有所选取、吸收、改造、批判和“扬弃”,结合对中外古今美学遗产的研究,无疑能对我们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有巨大而极其重要的帮助和推动。
【责任编辑】张勇
字库未存字注释:
&n
原字禾右加(曲下加辰)
原字王加旬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415.html
从方法上,禅宗的启发是:这种精神境界不可言说,只可意会和感悟,要体验。有理性融于其中,但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通过形象动人以情,诱人进入境界,是文艺和审美最好的方法。
我们这种认识,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与文艺观,而是克服了简单化的教条主义理解,真正深入到文艺和审美的本来面目及其真谛。请看恩格斯记述的亲身经历的一次审美体验:
“你攀上船关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头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注:恩格斯:《风景》。里夫希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33页。)
恩格斯说去掉烦恼和杂念,融入自由的无限精神,岂不是很近似于禅宗无杂念妄虑而悟入“真如”的自由境界么?这不正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么?
对于禅宗的顿悟真如,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扬弃和运用。有些人只局限于把它理解为恬淡的自然境界,很少想到对于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对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也可以和应该寻找它们背后蕴含的作者对自由解放境界的追求。
我们还可试看寻求“精神家园”的海德格尔对于梵高名画是怎样感受的。他说,梵高的绘画并不说明鞋是由什么做的,有何功用,而是让我们感到“劳动者艰辛的步履”,农妇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与单调的田野的步履的凝重与坚韧”。“在这双鞋里,回响着大地的召唤,……浸透着对面包之必然需求的无怨无艾的忧虑,浸透着克服贫困之后的必然喜悦”,这幅画“使我们突然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另一世界。”“诗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一切艺术在本性上都是诗,……而诗的本性是真理的确立。”“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自行活动着。”“真理意味着真实者的本性。我们是通过存在者的无遮蔽状态来思这种本性的。”他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假如生活是十足的辛劳,……只要善——这纯真者仍与他的心同在,他就乐意按照神性来测度自身。……神乃人的尺度。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那被称做神的形象的人,较之夜的充满星辉的夜色,更为纯真。”《诗·语言·思》的英译者说:海德格尔此书“是对诗性在人的生命中所具有构成作用的根本性思索”。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人所从事的活动中之最纯真者……人在大地的真正栖居,人的此在,却是诗意的”。“他提醒受无情时间摆布的、终日操心劳顿的世人,什么是真正伟大和有意义的东西,……只有诗人才对他们‘敞开’,……这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归家’。”(注:《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第28,30,44,65,67,34,197,314,340,345,35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现在已有很多学者认为,海德格尔诗学思想与禅宗是相通的。两者有何异同,是需要作另一番认真研究比较的。从这里简要的提示中,我们可以感到:两者在追求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及对它的审美感悟上,有很多相通与相似之处。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启发和影响是很大的。它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可以相互参悟。对禅宗有所选取、吸收、改造、批判和“扬弃”,结合对中外古今美学遗产的研究,无疑能对我们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有巨大而极其重要的帮助和推动。
【责任编辑】张勇
字库未存字注释:
&n
bsp; 原字般下加木
原字禾右加(曲下加辰)
原字王加旬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