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我是飘泊的狐身,/我要与残月同沉。”诗中哭泣的残月、悲鸣的怪枭、嘲笑的饥狼、莽莽的荒坟等意象,让人如同身临一个茫茫的幽夜,顿生飘泊无依、悲天悯人之情。
类似的还有《忧郁》中“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一任她娇红披满枝。/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像,/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夜行者》中“这里他来了:夜行者!/冷清清的街道有沉着的跫音,/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夜的最熟稔的朋友,/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你看他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这些诗句哀感天地、发人深思、直逼人心,与《夕阳下》在意象组织、感情基调上大同小异,是一类。
第二阶段的诗作大致也有两种风格:一种以《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颠沛流离、视死如归;一种以《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为代表,温暖明朗、蓬勃向上。
《狱中题壁》以临终遗言的形式明确了自己忠君爱国、慷慨赴义的志向,“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八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八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全诗语言平易、干脆利索、掷地有声,仿佛在对战友当面嘱托、交代后事,没有胆怯,只有勇敢;没有退缩,只有前进,超越了小我的生离死别、恩怨情仇,上升到了民族的命运走向、兴亡存废。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作者对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大地寄予了无限的爱与希望。如今的灰烬泥浆曾经是荇藻河水,如今的蓬蒿遍地曾经是禾苗细软,如今的荔枝憔悴曾经是花开如簇。此情此景下,作者将全部力量运在手掌上面,紧紧贴着身旁的大地,期待一个坚固蓬勃的新世界。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意象悲壮感人,感情哀而不伤。
这些诗句气壮山河、壮怀激烈,传达出逆境中不畏艰难的气魄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是一类。
另一种以《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等为代表,语言明丽、节奏欢快、感情奔放,比之第一种,少了忧国忧民的叹息,多了山河美好的想象。
《在天晴了的时候》描绘了夜雨初洗、春暖花开的大地:“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表达了作者对战乱频繁、凄风苦雨生活的厌弃,对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生活的热爱。
《偶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春天”的向往,希望那时可以“看见灿烂的微笑,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诗句饱含哲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
这些诗句欣欣向荣、花团锦簇,勾勒出良辰美景、人寿年丰的景象,是一类。
戴望舒的诗歌因受命运转折、时代变迁的影响,在艺术特点上呈现出前后因袭、对立统一的风貌和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情绪,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他正是用手中这支生花妙笔,创造出了一个自出机杼、美轮美奂的诗歌世界。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经典诗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秋蓉(1975-),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文学。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495.html
类似的还有《忧郁》中“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一任她娇红披满枝。/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像,/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夜行者》中“这里他来了:夜行者!/冷清清的街道有沉着的跫音,/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夜的最熟稔的朋友,/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你看他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这些诗句哀感天地、发人深思、直逼人心,与《夕阳下》在意象组织、感情基调上大同小异,是一类。
第二阶段的诗作大致也有两种风格:一种以《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颠沛流离、视死如归;一种以《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为代表,温暖明朗、蓬勃向上。
《狱中题壁》以临终遗言的形式明确了自己忠君爱国、慷慨赴义的志向,“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八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八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全诗语言平易、干脆利索、掷地有声,仿佛在对战友当面嘱托、交代后事,没有胆怯,只有勇敢;没有退缩,只有前进,超越了小我的生离死别、恩怨情仇,上升到了民族的命运走向、兴亡存废。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作者对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大地寄予了无限的爱与希望。如今的灰烬泥浆曾经是荇藻河水,如今的蓬蒿遍地曾经是禾苗细软,如今的荔枝憔悴曾经是花开如簇。此情此景下,作者将全部力量运在手掌上面,紧紧贴着身旁的大地,期待一个坚固蓬勃的新世界。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意象悲壮感人,感情哀而不伤。
这些诗句气壮山河、壮怀激烈,传达出逆境中不畏艰难的气魄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是一类。
另一种以《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等为代表,语言明丽、节奏欢快、感情奔放,比之第一种,少了忧国忧民的叹息,多了山河美好的想象。
《在天晴了的时候》描绘了夜雨初洗、春暖花开的大地:“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表达了作者对战乱频繁、凄风苦雨生活的厌弃,对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生活的热爱。
《偶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春天”的向往,希望那时可以“看见灿烂的微笑,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诗句饱含哲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
这些诗句欣欣向荣、花团锦簇,勾勒出良辰美景、人寿年丰的景象,是一类。
戴望舒的诗歌因受命运转折、时代变迁的影响,在艺术特点上呈现出前后因袭、对立统一的风貌和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情绪,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他正是用手中这支生花妙笔,创造出了一个自出机杼、美轮美奂的诗歌世界。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经典诗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秋蓉(1975-),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文学。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