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政治理论论文 >> 正文

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


会以前,由于实行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一些薄弱部门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36]考察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分别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薄弱环节、关键环节而列为发展重点的。  
稳定发展、协调发展、渐进发展、跳跃发展、重点发展,邓小平为中国现代化推进过程所设计的这些发展战略,使中国现代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生动活泼的景象,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动态性和辩证性,也反映出邓小平驾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超技巧。  
5.内外关系创新: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关系。  
对以社会主义为突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而言,现代化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内外关系方面,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与社会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一起,既加深了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在内外关系上一些错误观念的产生。在中国现代化内外关系上的错误观念,一是封闭观念;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截然对立的观念。这两种错误观念之间往往恶性互动:封闭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截然对立观念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而社会制度截然对立的观念又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现代化的封闭状况。二者相互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化内外关系方面的巨大思想障碍。  
邓小平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论断,彻底清除了在中国现代化内外关系上的错误观念。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基本特征的一个科学判断。开放的世界为中国正确处理现代化的内外关系提供了宏观的世界历史背景。第二,封闭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因与世隔绝而导致发展停滞的曲折经历出发,邓小平警告我们:“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7]第三,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模式并非理想选择,而且中国如果盲目接受这种模式,就会丧失发展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38]第四,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在1980年8月的两次谈话中,邓小平都明确提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39]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就是将资本主义区分为价值属性范畴和工具属性范畴,并分别对之以不同的态度。对于资本主义价值属性范畴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及资产阶级民主化、自由化等思潮,要坚决予以抑制。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邓小平明确提出,有三个方面不是资本主义的:一是科学技术,二是管理方法,三是相当一部分经营形式,如市场经济等。这些方面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工具属性范畴,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用。邓小平在这四个方面的理论突破,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破除思想障碍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邓小平精心设

计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第一,全方位性。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40]第二,全面性。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某一方面的开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开放。第三,多样性。根据中国发展的需要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邓小平先后创建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种开放区域形式。这些开放形式不仅借鉴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而且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开放的性质、类型、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创新,中国特色非常明显。第四,区域性。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要实行分区推进的开放战略,即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分区推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外向内,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邓小平强调,对外开放不是盲目效仿西方,而是要坚持我国的独立自主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为此,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开放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对外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邓小平规定了中国对外开放所必须遵循的两条重要原则:第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实践证明,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内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既有利于我国吸收世界发展成果,促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又有效防止了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确保我国的制度安全和经济安全。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大手笔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目标、动力、过程、内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一套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实现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理论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7][10][12][13][20][22][28][29][39]邓小平文选〔M〕.第2卷,163、313、179、209、208、150、86、250、249~250、351.  
[2][4][6][8][9][11][14][15][16][17][18][19][21][23][24][25][26][27][30][31][32][33][34][35][36][37][38][40]邓小平文选〔M〕.第3卷,3、265、44、255、369、252、371、357、111、110~111、226、237、377~378、166、348、360~361、217、375、241、358、369、255、375、368、9、78、311、99.  
[3]毛泽东选集〔M〕.第3卷,84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00.  

《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59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