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川:在追忆中重构存在的诗意
子川:在追忆中重构存在的诗意
作者/梁雪波
子川:本名张荣彩,曾用名:晓石、石也、晓然、天宁、秦海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专业作家,《扬子江》诗刊特聘执行主编。著有诗集《总也走不出的凹地》,《子川诗抄》,《背对时间》;散文集《把你凿在石壁上》、《水之书》;长篇小说《江山风雨情》据朱苏进同名电视剧改编;专著《网络中国投影》(系国家图书馆社科推荐书目)。除诗歌文体写作之外,在《收获》、《文学自由谈》、《世界文学》、《山花》,《扬子江评论》等杂志发表过小说、散文随笔、文论;作品曾被《中华文学选刊》、《名作欣赏》等选载,被数十种年选和选本收录。曾获江苏省优秀文学编辑奖和紫金山文学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编辑奖、97’全国"十佳"长篇小说编辑奖等。
文字梁雪波
诗人子川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子川的诗歌大多与生命的沉思和对故土的追忆有关,他是一位置身于时间之河的抒情歌手,也是一位洞悉世事的哲人。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诗意的名字背后,其实有着一段生命的隐痛。正如在他优美的诗行之后,透射出的是坎坷的往昔岁月,隐含着一个过往年代的匮乏与荒芜。而如今,这些沉重的历史记忆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了和解、升华,化为一首首诗,化为游走的笔锋,抑或掠过天空的飞鸟。
子川确实有一双超越干生活之上的翅膀。他是一个身上有历史的人,一个善于营构诗意的人,一个丰富的人:他是漫步遐想的诗人,是经验丰富的主编,是博弈高手,是出手不凡的书法家,是自得其乐的声乐爱好者,是心地柔软的爱猫人……
古运河畔的早慧少年
子川是扬州高邮人。高邮历史悠久,史有"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之美誉,自古就因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而闻名,高邮也是文人辈出之地,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很多,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就是高邮人。
童年的子川是古运河畔的顽皮少年,那时他的名字还叫张荣彩。他还记得,小时候站在自家的大门口,就能看到长长的运河堤岸,他记得大人们摇着木桶从运河里挑水的情景,记得家中那口大水缸,记得那些散布在河边石阶上汰洗衣服的妇女,"她们挽着裤腿,站在水里,用捶衣棍捶打浸在水里的衣服,溅起许多水花,傍晚时分,夕照映着那些水花和穿花布衫的洗衣女的脸,有一种难名其状的美。"
运河不仅是沿岸人们日常生活的依靠,也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那个年代的学生没有多少学习压力,放学后不用赶着回家写作业、上辅导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童年的子川喜欢和小伙伴们在河堤上玩耍。"运河堤两侧坡岸,生长着大片大片的紫穗槐丛,从春天开始,钻紫穗槐丛捉迷藏,玩中国美国游戏,占据了我们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到了夏天,更是一个身体释放的季节,男孩子们个个精赤着小屁股蛋子,跳到水里扑腾,或在岸边跑来跑去,惹得水边的女孩子大声惊叫。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有时候,看到河里有拖驳船驶过,一些胆子大又水性好的孩子们,便会奋力游过去,逞能似的爬上吃水很深的驳船,这时运河上的景象就极为壮观了——"长长拖驳的船帮上,猴着一溜边的光屁股"……
在童年岁月里,对子川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父亲张也愚先生。父亲是一位经营有方,事业有成的小业主,在"既临大运河,又紧挨着闹市区,交通与商贸都很便利"的荷花塘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货栈,经营北货等商品。经过多年的经营,父亲不但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而且还精心添置了几处房产准备留给子孙。但这一切都在后来的朝代更迭,房产改造以及各种政治运动中发生了难以预料的逆转。
子川是父亲的第十个孩子,出生那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四,五年,43岁的父亲从一个事业有成的小业主,成了一个合作商店的普通职工。辉煌之后的平凡并没有击垮父亲,因为他的"毅力和韧性",也因为他的乐观。"父亲毅力之强是非常罕见的。从大盛到大衰,一转眼的功夫。人常说,顺风好行船,逆风难带舵。在父亲身上,却很难看出大起大落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合作商店职工"的生活也没有改变父亲的心性,他像从前一样喜欢临帖、写字,喜欢下棋。"书法与下棋都是余事,业余爱好而已。然而,父亲的余事,竟也在高邮城内出类拔萃,令行家里手们不得不叹服。"在高邮县城,只要提到子川的父亲,县城的老人们是都要竖起大拇指的,因为他的人品,也因为他的艺术修为。"即便是现在,父亲也算不上什么名头很大的书法家,然而,在高邮,恁是什么书法家都不得不佩服他,都尊他一声张老。"文革后,高邮县城人民公园重修人民英雄纪念碑,拟将碑铭由原先的毛体改换成书家的字,向众多书法家征集书法作品,在众多应征作品中,最后选取了子川父亲书写的"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碑铭。
有一枚棋子不能被移动
在合作商店工作之后,父亲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子女身上。
"我6岁起即被父亲望子成龙的愿望挟持,跟在父亲后面开始学习写字、下棋。"子川至今犹记得,那时的父亲依然保持着年轻时候黎明早起的习惯,从来不留恋热被窝,即便是在身体比较疲倦的情况下,也照样以军人般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贯彻"黎明即起"的生活准则。每天早上,父亲起床之后就练习书法,练完书法,常常是天色未亮,便把子川从床上叫起来教棋。那一段学棋生活,对于当时只有六,七岁的子川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当我眼睛糊着眼屎,睁不开眼也不想睁开眼的时候,父亲已经跟我讲开了《桔中秘》,《梅花谱》这些象棋古谱和广东扬官麟主编的《中国象棋谱》。常常是我蒙蒙胧胧似乎又睡着的时候,父亲猛地一敲棋子,又把我从梦里拽出来。"
少年子川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辛勤调教,棋艺进步神速。和书法比起来,因为下棋有胜负,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当时,比子川大两岁的哥哥老九也同时跟父亲学棋。子川第一次参加象棋比赛,便获得了少年组冠军,而哥哥屈居第三名,这让父亲更加认定这个"十子"在下棋方面是有天赋的,所以很自然的就把精力转移到他身上。
1964年,年仅11岁的子川获得扬州专区十县二市的少年象棋冠军,这个成绩无疑增强了父亲进一步培养的信心,"进省专业棋队,把孩子培养成国手",成了父亲的奋斗目标,为此他还专门找扬州棋院的教练商讨过此事。没想到,两年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彻底粉碎了父亲的梦想。文革"破四旧"运动把下棋也划入旧文化,一切棋类竞赛都被停止,棋队解散,一些优秀的棋手被下放劳动。"父亲对我在棋方面的期望,终于化为泡影。我在下棋方面的没出息,虽然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回想起父亲的辛劳与殷切希望,我总觉得我辜负父亲太多。"直到文革后期,文化形势才有所松动。1974年,子川获得高邮县象棋赛成人冠军。1979年,子川获得江苏省国际象棋冠军,这是他在棋类竞赛上获得的最好成绩。"尽管如此,我已经注定不能在下棋这条路上走远,1979年我26岁,在棋类竞技场,这差不多已是退役的年龄。"
和书法一样,下棋真正成了子川的业余爱好。他是中国象棋高手,国际象棋更是他的强项,在国内的作家诗人中几乎没遇到可以匹敌的对手。围棋是后来才下的,现在已是业余五段,他的棋风厚实,稳健,在作家圈子里也是有口皆碑的。对于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棋逢对手"自然是一大快事,作家储福金被称作"作家中围棋下的最好的",空闲时就喜欢和子川对弈,他赞叹子川思维缜密,搏杀力很强,常常在看似没有棋可下的地方弄出棋来,挑起乱战,稍不注意,自己构筑的防线就会被他的近身搏杀击破。
俗话说,棋如人生。多年的博弈经验给子川带来的不仅是思维上的乐趣,还有来自于生活深处的感悟。由于文革,子川小学毕业后就失学了,两年后,同样受家庭政治出身的影响,被提前下放到农村生活。这些不幸的遭际,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还难以用理性的方式作出评判,但或许已有了"可以在棋局中找回公正"的潜意识,因为下棋是公平的竞争,在现实当中找不到的"公平","公正",可以在棋盘上找到。从这个角度再来回顾父亲的弈棋,呈现出来的就已经不是下棋本身了,而是沉甸甸的生活。子川说,"父亲在棋艺上面的提高,得益于他事业上辉煌的消失。这有点像一个过早地解甲归田的征夫,父亲把他本应用到事业上的一份力气用到枰场上,难怪像高老,张老这样一些人,难以抵御父亲的搏技,因为父亲的每一招中,都挟带另一股力。这是我许多年以后,才明白的道理,父亲其实是在棋盘上,在一个虚拟空间,实现自我。"
俗话说,"棋盘如战场",敌我双方在求胜心的驱使下展开殊死搏杀,有赢,就有输,赢棋者趾高气扬,输棋者心有不甘,图谋再战。纹枰大世界,它是微观的人生,是历史的缩影。昔日那个不服输的高邮少年,如今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回首沧桑岁月,往事恍如烟云。在《和解》一诗中,子川如此写道:"一定有一枚棋子不能被移动/终局才发现/黑黑白白的棋子/被太阳和月亮收拾起来/一枚没有颜色的棋子/收不进时间这盒子/甚至也不属于胜负的哪一方。"去除了现实的得与失,子川执着追问的是棋盘之外的人生大命题:这超越胜负,超越时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也许是一种生命的品格,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一种通透的境界。人们常说"弈棋 《子川:在追忆中重构存在的诗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600.html
作者/梁雪波
子川:本名张荣彩,曾用名:晓石、石也、晓然、天宁、秦海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专业作家,《扬子江》诗刊特聘执行主编。著有诗集《总也走不出的凹地》,《子川诗抄》,《背对时间》;散文集《把你凿在石壁上》、《水之书》;长篇小说《江山风雨情》据朱苏进同名电视剧改编;专著《网络中国投影》(系国家图书馆社科推荐书目)。除诗歌文体写作之外,在《收获》、《文学自由谈》、《世界文学》、《山花》,《扬子江评论》等杂志发表过小说、散文随笔、文论;作品曾被《中华文学选刊》、《名作欣赏》等选载,被数十种年选和选本收录。曾获江苏省优秀文学编辑奖和紫金山文学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编辑奖、97’全国"十佳"长篇小说编辑奖等。
文字梁雪波
诗人子川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子川的诗歌大多与生命的沉思和对故土的追忆有关,他是一位置身于时间之河的抒情歌手,也是一位洞悉世事的哲人。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诗意的名字背后,其实有着一段生命的隐痛。正如在他优美的诗行之后,透射出的是坎坷的往昔岁月,隐含着一个过往年代的匮乏与荒芜。而如今,这些沉重的历史记忆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了和解、升华,化为一首首诗,化为游走的笔锋,抑或掠过天空的飞鸟。
子川确实有一双超越干生活之上的翅膀。他是一个身上有历史的人,一个善于营构诗意的人,一个丰富的人:他是漫步遐想的诗人,是经验丰富的主编,是博弈高手,是出手不凡的书法家,是自得其乐的声乐爱好者,是心地柔软的爱猫人……
古运河畔的早慧少年
子川是扬州高邮人。高邮历史悠久,史有"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之美誉,自古就因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而闻名,高邮也是文人辈出之地,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很多,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就是高邮人。
童年的子川是古运河畔的顽皮少年,那时他的名字还叫张荣彩。他还记得,小时候站在自家的大门口,就能看到长长的运河堤岸,他记得大人们摇着木桶从运河里挑水的情景,记得家中那口大水缸,记得那些散布在河边石阶上汰洗衣服的妇女,"她们挽着裤腿,站在水里,用捶衣棍捶打浸在水里的衣服,溅起许多水花,傍晚时分,夕照映着那些水花和穿花布衫的洗衣女的脸,有一种难名其状的美。"
运河不仅是沿岸人们日常生活的依靠,也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那个年代的学生没有多少学习压力,放学后不用赶着回家写作业、上辅导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童年的子川喜欢和小伙伴们在河堤上玩耍。"运河堤两侧坡岸,生长着大片大片的紫穗槐丛,从春天开始,钻紫穗槐丛捉迷藏,玩中国美国游戏,占据了我们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到了夏天,更是一个身体释放的季节,男孩子们个个精赤着小屁股蛋子,跳到水里扑腾,或在岸边跑来跑去,惹得水边的女孩子大声惊叫。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有时候,看到河里有拖驳船驶过,一些胆子大又水性好的孩子们,便会奋力游过去,逞能似的爬上吃水很深的驳船,这时运河上的景象就极为壮观了——"长长拖驳的船帮上,猴着一溜边的光屁股"……
在童年岁月里,对子川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父亲张也愚先生。父亲是一位经营有方,事业有成的小业主,在"既临大运河,又紧挨着闹市区,交通与商贸都很便利"的荷花塘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货栈,经营北货等商品。经过多年的经营,父亲不但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而且还精心添置了几处房产准备留给子孙。但这一切都在后来的朝代更迭,房产改造以及各种政治运动中发生了难以预料的逆转。
子川是父亲的第十个孩子,出生那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四,五年,43岁的父亲从一个事业有成的小业主,成了一个合作商店的普通职工。辉煌之后的平凡并没有击垮父亲,因为他的"毅力和韧性",也因为他的乐观。"父亲毅力之强是非常罕见的。从大盛到大衰,一转眼的功夫。人常说,顺风好行船,逆风难带舵。在父亲身上,却很难看出大起大落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合作商店职工"的生活也没有改变父亲的心性,他像从前一样喜欢临帖、写字,喜欢下棋。"书法与下棋都是余事,业余爱好而已。然而,父亲的余事,竟也在高邮城内出类拔萃,令行家里手们不得不叹服。"在高邮县城,只要提到子川的父亲,县城的老人们是都要竖起大拇指的,因为他的人品,也因为他的艺术修为。"即便是现在,父亲也算不上什么名头很大的书法家,然而,在高邮,恁是什么书法家都不得不佩服他,都尊他一声张老。"文革后,高邮县城人民公园重修人民英雄纪念碑,拟将碑铭由原先的毛体改换成书家的字,向众多书法家征集书法作品,在众多应征作品中,最后选取了子川父亲书写的"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碑铭。
有一枚棋子不能被移动
在合作商店工作之后,父亲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子女身上。
"我6岁起即被父亲望子成龙的愿望挟持,跟在父亲后面开始学习写字、下棋。"子川至今犹记得,那时的父亲依然保持着年轻时候黎明早起的习惯,从来不留恋热被窝,即便是在身体比较疲倦的情况下,也照样以军人般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贯彻"黎明即起"的生活准则。每天早上,父亲起床之后就练习书法,练完书法,常常是天色未亮,便把子川从床上叫起来教棋。那一段学棋生活,对于当时只有六,七岁的子川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当我眼睛糊着眼屎,睁不开眼也不想睁开眼的时候,父亲已经跟我讲开了《桔中秘》,《梅花谱》这些象棋古谱和广东扬官麟主编的《中国象棋谱》。常常是我蒙蒙胧胧似乎又睡着的时候,父亲猛地一敲棋子,又把我从梦里拽出来。"
少年子川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辛勤调教,棋艺进步神速。和书法比起来,因为下棋有胜负,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当时,比子川大两岁的哥哥老九也同时跟父亲学棋。子川第一次参加象棋比赛,便获得了少年组冠军,而哥哥屈居第三名,这让父亲更加认定这个"十子"在下棋方面是有天赋的,所以很自然的就把精力转移到他身上。
1964年,年仅11岁的子川获得扬州专区十县二市的少年象棋冠军,这个成绩无疑增强了父亲进一步培养的信心,"进省专业棋队,把孩子培养成国手",成了父亲的奋斗目标,为此他还专门找扬州棋院的教练商讨过此事。没想到,两年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彻底粉碎了父亲的梦想。文革"破四旧"运动把下棋也划入旧文化,一切棋类竞赛都被停止,棋队解散,一些优秀的棋手被下放劳动。"父亲对我在棋方面的期望,终于化为泡影。我在下棋方面的没出息,虽然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回想起父亲的辛劳与殷切希望,我总觉得我辜负父亲太多。"直到文革后期,文化形势才有所松动。1974年,子川获得高邮县象棋赛成人冠军。1979年,子川获得江苏省国际象棋冠军,这是他在棋类竞赛上获得的最好成绩。"尽管如此,我已经注定不能在下棋这条路上走远,1979年我26岁,在棋类竞技场,这差不多已是退役的年龄。"
和书法一样,下棋真正成了子川的业余爱好。他是中国象棋高手,国际象棋更是他的强项,在国内的作家诗人中几乎没遇到可以匹敌的对手。围棋是后来才下的,现在已是业余五段,他的棋风厚实,稳健,在作家圈子里也是有口皆碑的。对于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棋逢对手"自然是一大快事,作家储福金被称作"作家中围棋下的最好的",空闲时就喜欢和子川对弈,他赞叹子川思维缜密,搏杀力很强,常常在看似没有棋可下的地方弄出棋来,挑起乱战,稍不注意,自己构筑的防线就会被他的近身搏杀击破。
俗话说,棋如人生。多年的博弈经验给子川带来的不仅是思维上的乐趣,还有来自于生活深处的感悟。由于文革,子川小学毕业后就失学了,两年后,同样受家庭政治出身的影响,被提前下放到农村生活。这些不幸的遭际,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还难以用理性的方式作出评判,但或许已有了"可以在棋局中找回公正"的潜意识,因为下棋是公平的竞争,在现实当中找不到的"公平","公正",可以在棋盘上找到。从这个角度再来回顾父亲的弈棋,呈现出来的就已经不是下棋本身了,而是沉甸甸的生活。子川说,"父亲在棋艺上面的提高,得益于他事业上辉煌的消失。这有点像一个过早地解甲归田的征夫,父亲把他本应用到事业上的一份力气用到枰场上,难怪像高老,张老这样一些人,难以抵御父亲的搏技,因为父亲的每一招中,都挟带另一股力。这是我许多年以后,才明白的道理,父亲其实是在棋盘上,在一个虚拟空间,实现自我。"
俗话说,"棋盘如战场",敌我双方在求胜心的驱使下展开殊死搏杀,有赢,就有输,赢棋者趾高气扬,输棋者心有不甘,图谋再战。纹枰大世界,它是微观的人生,是历史的缩影。昔日那个不服输的高邮少年,如今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回首沧桑岁月,往事恍如烟云。在《和解》一诗中,子川如此写道:"一定有一枚棋子不能被移动/终局才发现/黑黑白白的棋子/被太阳和月亮收拾起来/一枚没有颜色的棋子/收不进时间这盒子/甚至也不属于胜负的哪一方。"去除了现实的得与失,子川执着追问的是棋盘之外的人生大命题:这超越胜负,超越时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也许是一种生命的品格,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一种通透的境界。人们常说"弈棋 《子川:在追忆中重构存在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