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
毛泽东,一个“大写”的名字,沐浴着本土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光华,健步于世界文化沃野,吐纳江河百川、宇宙灵秀,闪烁着迷人的人格光晕,构成20世纪影响深远的人类文化现象。
世纪之交“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的重新结构和文化审视,显然是关于人类精神家园集体寻找的必然结果。首先,毛泽东艰苦朴素、志存高远、处变不惊、无往不胜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久的人生启示意义。其次,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价值观念的调适造成新的心态失衡和价值重构,毛泽东所代表的价值倾向正好为人们的求解心理提供了必要的平衡点。最后,国际巨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时间,人们发现社会主义“由短变长”,共产主义“由近而远”。惊讶、惶惑之余,蓦然回首,认定毛泽东思想仍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之一。
“个性不会从一个人身上跑向另一个人身上,但文化却可以从一个社会传播到另一个社会”。(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存在,毛泽东现象具有大于个人、超越国界的人类意味。基于此,本文就毛泽东现象的本体、民族、国家、人类等渐次递进的世界的人类学意义略作诠释。
一、本体含蕴——自我实现的强人
毛泽东现象的文化意义,首先在于其本体价值。毛泽东深厚的本体含蕴在于,他是一位能够超越他人并自我超越的强人,一位影视明星写道:“在我的少女时代与青年时代,我最热爱、最崇拜的男性是毛泽东。我把所有纯真的爱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奉献给了他,他是我顶礼膜拜的偶像。”(注:刘晓庆:《我在毛泽东时代》,载《中国作家》,1992(5)。)毛泽东非凡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对毛泽东来说,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永不满足的超越意识,决定了他那具有激进色彩的社会主义发展观。60年代初,在认真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较全面地表述了这种进取与超越思想:
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单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七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不足以应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候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注:参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35~36页。)
这种追赶社会、把握现实、推进历史发展的开拓精神使毛泽东成为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强人,并直接启发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据雷洁琼回忆,1949年初,她与几位民主人士一同去西柏坡面见毛主席,“当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深谋远虑想到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问题,想到改善人民的生活问题,使我感到他学识渊博,高瞻远瞩,确是个伟大人物”(注:雷洁琼:《一次难忘的幸福会见》,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从未放弃过探索与奋斗。对此,胡耀邦有过中肯评价:“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注:胡耀邦:《最好的怀念》,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7页。)美国的施拉姆教授也称赞毛泽东是一位“不朽的造反者,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注:〔美〕施拉姆著、刘李胜等译:《毛泽东的思想》,305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是毛泽东现象本体含蕴的内在启示。
二、民族气度——中华民族利益的优秀代表
就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毛泽东堪称忠实而超拔的代表。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优越感和深沉的民族感情,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优秀代言人。
毛泽东的民族情结是明朗而一贯的。在他看来,“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61页。)。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号召“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能在长期的求生存、谋发展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东西方列强所吞噬,相反,而是异常坚强站立并成熟起来。
毛泽东惊人的洞悉力还在于,在大力张扬民族尊严与自信心的同时,始终告诫中华民族务必保持斗志与方向。此乃民族不败之关键。他多次指出,“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70页。)他辩证地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285页。)。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为世世代代人民所景仰的民族英雄,毫无疑问,其中最杰出的是毛泽东同志。”(注:《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载198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今天,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毛泽东高尚博大的民族精神,时刻反思数千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铸辉煌。
三、治国风范——国家航船的杰出舵手
毛泽东不卑不亢、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大智大勇,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国格的缩影。毛泽东所恪守的利益原则是: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且,从根本上讲,国家利益胜于民族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前途高度契合时,国家利益就成为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
基于此,毛泽东对内力主民族和睦,对外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他极为推崇陆游、张孝祥、张元干、洪皓等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诗作,称赞他们代表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事实表明,危亡关头,毛泽东总是挺身而出,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于首位,并为此多次冒险与国民党蒋介石合作,堪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之为“国魂”乃当之无愧。所以,日本学者大泽升说:“毛泽东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这一点没有错。而且,他将作为开创新中国的人物流芳千古。”(注:〔日〕大泽升:《中国向何处去》,载《国外党史研究》,1992(5)。)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
“在足够的时间流逝后,大多数天才人物在原型无不被看出完全是他时代和国度中的人。他与同代人共享着比他或他的同代人更多的东西。”(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毛泽东时代”之所以成为一种内蕴丰厚的社会文化现象,正是因为他与他的国家、人民间的无限多样的血肉联系。甚至,他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信心与毅力,创造了比他预想的蓝图更加充满希望、更具解释性的未来。因此, 《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602.html
世纪之交“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的重新结构和文化审视,显然是关于人类精神家园集体寻找的必然结果。首先,毛泽东艰苦朴素、志存高远、处变不惊、无往不胜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久的人生启示意义。其次,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价值观念的调适造成新的心态失衡和价值重构,毛泽东所代表的价值倾向正好为人们的求解心理提供了必要的平衡点。最后,国际巨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时间,人们发现社会主义“由短变长”,共产主义“由近而远”。惊讶、惶惑之余,蓦然回首,认定毛泽东思想仍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之一。
“个性不会从一个人身上跑向另一个人身上,但文化却可以从一个社会传播到另一个社会”。(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存在,毛泽东现象具有大于个人、超越国界的人类意味。基于此,本文就毛泽东现象的本体、民族、国家、人类等渐次递进的世界的人类学意义略作诠释。
一、本体含蕴——自我实现的强人
毛泽东现象的文化意义,首先在于其本体价值。毛泽东深厚的本体含蕴在于,他是一位能够超越他人并自我超越的强人,一位影视明星写道:“在我的少女时代与青年时代,我最热爱、最崇拜的男性是毛泽东。我把所有纯真的爱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奉献给了他,他是我顶礼膜拜的偶像。”(注:刘晓庆:《我在毛泽东时代》,载《中国作家》,1992(5)。)毛泽东非凡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对毛泽东来说,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永不满足的超越意识,决定了他那具有激进色彩的社会主义发展观。60年代初,在认真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较全面地表述了这种进取与超越思想:
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单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七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不足以应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候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注:参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35~36页。)
这种追赶社会、把握现实、推进历史发展的开拓精神使毛泽东成为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强人,并直接启发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据雷洁琼回忆,1949年初,她与几位民主人士一同去西柏坡面见毛主席,“当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深谋远虑想到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问题,想到改善人民的生活问题,使我感到他学识渊博,高瞻远瞩,确是个伟大人物”(注:雷洁琼:《一次难忘的幸福会见》,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从未放弃过探索与奋斗。对此,胡耀邦有过中肯评价:“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注:胡耀邦:《最好的怀念》,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7页。)美国的施拉姆教授也称赞毛泽东是一位“不朽的造反者,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注:〔美〕施拉姆著、刘李胜等译:《毛泽东的思想》,305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是毛泽东现象本体含蕴的内在启示。
二、民族气度——中华民族利益的优秀代表
就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毛泽东堪称忠实而超拔的代表。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优越感和深沉的民族感情,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优秀代言人。
毛泽东的民族情结是明朗而一贯的。在他看来,“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61页。)。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号召“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能在长期的求生存、谋发展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东西方列强所吞噬,相反,而是异常坚强站立并成熟起来。
毛泽东惊人的洞悉力还在于,在大力张扬民族尊严与自信心的同时,始终告诫中华民族务必保持斗志与方向。此乃民族不败之关键。他多次指出,“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70页。)他辩证地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285页。)。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为世世代代人民所景仰的民族英雄,毫无疑问,其中最杰出的是毛泽东同志。”(注:《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载198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今天,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毛泽东高尚博大的民族精神,时刻反思数千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铸辉煌。
三、治国风范——国家航船的杰出舵手
毛泽东不卑不亢、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大智大勇,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国格的缩影。毛泽东所恪守的利益原则是: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且,从根本上讲,国家利益胜于民族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前途高度契合时,国家利益就成为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
基于此,毛泽东对内力主民族和睦,对外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他极为推崇陆游、张孝祥、张元干、洪皓等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诗作,称赞他们代表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事实表明,危亡关头,毛泽东总是挺身而出,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于首位,并为此多次冒险与国民党蒋介石合作,堪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之为“国魂”乃当之无愧。所以,日本学者大泽升说:“毛泽东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这一点没有错。而且,他将作为开创新中国的人物流芳千古。”(注:〔日〕大泽升:《中国向何处去》,载《国外党史研究》,1992(5)。)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
中国人民摆脱苦难和压迫的指南,没有这一点,中国人民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他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516页。)
“在足够的时间流逝后,大多数天才人物在原型无不被看出完全是他时代和国度中的人。他与同代人共享着比他或他的同代人更多的东西。”(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毛泽东时代”之所以成为一种内蕴丰厚的社会文化现象,正是因为他与他的国家、人民间的无限多样的血肉联系。甚至,他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信心与毅力,创造了比他预想的蓝图更加充满希望、更具解释性的未来。因此, 《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