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 2003-8-27  作者:秩名  
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导源于“求知意志(the will to know)”。人文精神导源于“意志”的自由。因此在技术的时代(即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时代),人容易沦为“求知意志”的奴隶;而在信仰的时代,人的自由意志被“无知”所蒙蔽。无视物质手段的进步,一味沉浸于精神自由的人,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将永远停留在如梦般的,实现不了的“自由”里。所以意志朝着“自由”迈出的第一步,总是放弃一部分可能的自由,为了实现另一部分自由。这里既包含了经济学家所说的“自由选择”(选择“自由”与为自由而“选择”),也意味着萨特所说的“自由选择”(被注定了要自由地选择)。自由选择于是不得不带有某种功利性质,因为它所选择的恰恰是通过使“物质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来实现精神自由。对“手段”的追求可以使手段异化为对“目的”的压抑。我同意<硅谷时代>的宗旨---立足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

网络(net),尤其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它的核心的技术特征(“多对多”的对话渠道)使它具有这样两个语言学特征:(1)以超文本(hypertext)的形式将思维“外化”为平面网络体。这一“思维”体系里的语词,陈述,判断,随着体系本身的扩张而倾向于在体系内部自足地,从体系所包含的其它语词,陈述,判断那里获得注解。在这一过程中,简单元素的复杂连接可以突现出高度复杂的“现象”,正如同无数简单神经元的复杂连接突现出“思维”现象一样。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正在被网络技术并入万维网成为外化的“思维”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一思维网络的能力将极大地超过任何单一大脑的思维能力。只不过,简单元素的复杂连接必须要复杂和庞大到一定程度(“critical mass”)才可能突现出高级事物来;(2)以网络记忆体逐渐取代大脑记忆体从而将思维“平面化”。正如同普遍使用“文字”使人们逐渐忘记了对生活的直接体验一样,普遍使用“万维网”会使人们失去思维的“深度”。文字的使用(符号记事)与万维网的使用都倾向于降低大脑记忆体在人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我想稍微深入地讨论一下这个“思维平面化”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里面对德文的两个关键语词做过这样的区分:(1)Verstand,按照康德和后来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解释就是“理解力”(英文通常译为“understanding”,不过阿娜.阿伦特坚持认为应当译做“intellect”,参见 Annah Arendt ),我以为译做“认知”更不易误导(但是“认知”的英文是“cognition”);(2)Vernunft,按照康德的解释是“理性”(英文的“reason”)。这两个语词之间的区分,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显得不十分重要,故王国维(<释理>)曾以“理由”一词概二者而括之。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由于“科学叙事”对人文精神的压抑---这一压抑在康德所处的启蒙时代已经初露倪端,康德特地要用这两个语词把“知识”与“信仰”当做两个独立领域区分开来。人类理解力的功用在于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技术性地改造世界;人类理性的功用在于思考世界,为生活世界提供“意义”,和对技术的运用提供思想指导。康德并且出语惊人:“...从而我得到结论,我们应当推拒知识,以便为信仰留出空间”。后来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等人呼吁“欧洲科学的危机”,“存在的被遗忘”,“人的单向度化”,可以视为是对康德此? 锏陌倌昊赜Α?/P> 

如果我们同意康德的看法:思想提供“意义”,理解提供“知识”。那么我们就不难接受这样的判断:在万维网上我们获得的是“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以突现为高度复杂的知识),而我们自己的头脑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意义”。我们生活的意义之所以必须要从我们自己的头脑里得来,根本原因在于生活的意义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可能被领悟。“意义”的意义在于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置认知主体于度外的“知识”;“意义”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它是心灵的激动,它是如同强烈的爱(或者恨)那样的“幸福感”(或者“使命感”)。当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是用心灵(而不是用大脑)在思考。所以任何思考都包含了对生活的感受,由此构成我所说的思维的“深度”。或者用我在另一篇文章里的提法,就是“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读书>1999年4月)。

万维网的这两个基本的“语言学”特征同时也就是它的“思想”特征,因为就如巴门尼德声称的:“思与说是一回事”。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的网络技术在中国社会或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里面意味着什么呢?我以为它意味着这样几件事情:(1)知识的民主,(2)交往的自由,(3)开放性的理解,(4)市场机会的扩展,(5)信仰危机。下面简要讨论这些可能性及与其相关的制度问题:

 

(1)知识的民主

我是在“权利平等”的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语词的。在分工条件下,也只有通过劳动分工这一制度安排,人们才可能获取并大量积累专业性的知识。但是专业知识的制度化与积累反过来把社会划分为“专业群体”,隔离了这些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这就是哈贝玛斯所担心的日渐取代了传统权威的“专家文化”。因为专家的知识权威并不提供生活的意义,一旦专家文化摧毁了传统的意义权威(上帝)之后,人的意义也将消失。(“上帝死后,人之若何?”)这一问题被称为“现代性危机”。就知识领域而言,现代性危机起源于专家对知识的切割与分离。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种技术可能性:在不破坏甚至有助于专业分工的前提下,以廉价手段为大众提供接近各种专业知识的机会。我把这一可能性定义为“知识的民主”。

在目前已经出现的免费网站里,我列举如下专业网站以说明知识的民主是怎样实现的:(a)医药。以英语为媒介,大约有五个普及性医药知识网站是免费的(包括最近上市的“Dr.Kooper”),这些网站设有针对各类疾病的医药咨询专页和进一步获得付费医药的咨询。对多数患者来说,他们在医生的诊室里待几分钟所能够学到的知识通常无法解答他们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方案或药品选择的无数疑问,而这些疑问通常可以从这些免费专页里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另外,还有一个高度专业的医疗网站,以几百名最好的医生为咨询网,为上网的专业医生提供疑难问题咨询,按照所咨询的项目收取费用(从5美元到500美元)。据说,那些刚刚毕业的外科实习医生可以一边上网咨询,一边进行手术,该网站保证提供高速实时对话以帮助手术顺利实施。(b)法律。至少已经有了三个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法律网站(以英语为媒介),这些网站通过聊天室或电子邮件对话方式免费评估潜在的立案可能性。在聊天室里,当事人可以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详细讲述给主持人听,然后由主

持人评估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胜诉,以及能够获得多少赔偿。这些重要的“首次咨询”在许多律师事务所都是必须付费的。(c)金融。中国境内已经有至少两个金融专业网站,而以英语为媒介的金融网站大约有二百个。除了专业金融网站以外,许多门户网站(例如“Yahoo!”,“Lycos”,“Excite”,“Microsoft Network”,“Netscape”)都设有免费金融与投资网页。专业网站的好处在于访问者在那里可以免费学习大量金融与投资知识(比较著名的,例如“smartmoney.com”,“day-trading international”,以及微软开设的“investor.com”)。许多网站的聊天室已经成为业余投资者学习金融知识的最佳场所,著名者如“Yahoo! Finance”,“Silicon Valley”,“CBS Finance”。而且,业余投资者还可以从这些网站获得免费提供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76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