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周易》及其哲学


bsp;   ①象辞(殷周歌谣、原始史记)

    ②占辞(吉凶断语)

    2.《易传》(《周易》大传)——战国秦汉

    (1)《彖传》上下;(2)《象传》上下;

    (3)《文言传》; (4)《系辞传》上下;

    (5)《说卦传》; (6)《序卦传》;

    (7)《杂卦传》。

    下面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1.《周易》古经

    “古经”部分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即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

    (1)符号系统

    《周易》的符号系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体系。最基本的是两种符号,即“- -”(旧称阴爻)和“—”(旧称阳爻)。根据后来儒家学者的解释,这就是“阴阳”,叫“两仪”。将这两种符号“爻”重叠起来,就能构成各种层次的“卦”:两两相重,可得“四象”(后来邵雍称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三三相重,可得“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再将八卦两两相重,即得整个《周易》的六十四卦(另有一种解释,六十四卦不是八卦的重叠,而是直接由基本符号六六相重而得到的)。所以《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就是“易”,就是“道”,但是没有对应的符号,或者说就是“- -”和“—”的统一,亦即《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2)文字系统

    《周易》的文字系统即旧所谓“卦辞”“爻辞”,统称“筮辞”。据我的研究,卦辞和爻辞是一个整体,应是同时编纂的。它们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述”,是编者引用的当时流行的歌谣(以及少量原始史记),它们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所以往往属于所谓“象辞”;二是“作”,是编者加上的占断吉凶的辞语,如“吉”“凶”“悔”“吝”等,往往属于所谓“占辞”。例如涣卦: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如果我们剔除了其中的占辞,剩下的除去一句原始史记“王假有庙”(王至于庙)以外,就是一首歌谣:

    涣奔其机,

    涣其躬,

    涣其群。 (古韵冬或身部、文部合韵)

    涣有丘,

    匪夷所思。(古韵之部)

    涣汗,

    其大号,

    涣王居。 (古韵宵部、鱼部合韵)

    涣其血,

    去逖出。 (古韵质部、物部合韵)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利贞。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大雁。渐:进,登。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5)。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这可能与旧说“观象设卦”有关。《系辞传》对此作过一种解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等等。首先,符号本身是从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来的(6);其次,诗歌描写的也是一些形象;最后,这两类形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规律的东西不是逻辑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拟。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抽象”概括。

    2.《周易》大传

    “大传”古称“十翼”,意指十种对“经”具有附翼辅助作用的文献;事实上,它们是七篇文献。这些文献旧说乃是孔子所作;但比较可靠的理解是,它们应是孔子后学的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本人的许多关于《周易》的理解阐释(所以其中多有“子曰”字样)。分述如下:

    (1)《彖传》

   

《《周易》及其哲学(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77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