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道连·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


在这三者的多重观看关系的基础上,他们又能够建立起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系,即表达与接受、对话与沟通。通常,画家能通过设计自画像的背景、画中自己的动作、表情、穿着等因素来传达自己对镜中自我的理解,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定与建构。换言之,画家将无形的、抽象的自我转化为可视的、具象的画作,将“内”(主体意识、精神面貌等)用颜色、线条等方式“外化”,通过展示的方式进行自我阐述与表达。在这一意义上,自画像成为画家自我构建的表达载体,以图像的形式传达画家的思索与自白;而观画者在观看、欣赏画家“怀着感情画”的画作的同时也能够在精神上与画家产生共鸣和交流。藉此,画家便能够展开一种与外界(观画者)的主动的对话与沟通。此时的画家的自我是一种开放、主动、积极的自我——通过对于自我的审视、描绘与表达,获得一个更大意义上的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定位。基于自画像能提供的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的空间优势,王尔德才借用了这一视觉艺术形式,把它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自己既作“画家”,又作“画中人”,还兼作“观画者”,记录一个自己动态的,不断生成的“镜像”后,再换个角度仔细研究。这样,他便在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多重身份切换中审视着以他者形象呈现的自我,对自己的精神维度进行探究。正如拉康所言:“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在以他者的眼睛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他自己。”王尔德的这种创作真可谓是自我认知、自我审视和自我建构的另类实践经验。
以往的文学评论往往认为,《画像》中主人公道连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与浪荡子王尔德如出一辙,因此小说应属于自传性质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内心善与恶的斗争。然而,从本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认为,这种评论仅看到了表象,而没有着力去挖掘其创作的思想缘由:王尔德的创作并非明确地要“忠实呈现自己”,而是借用自画像的绘画手法把该小说当做一面镜子来审视灵魂深处的自我,通过与故事中人物的比对来询问自己——“我的本质是这样的吗”?这种创作手法实际上是他在成人阶段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的自我建构过程。/wenshi/List/List_116.html
在对道连悲剧的缘由和王尔德的创作思想根源的探寻中,我们都看到了自我建构的诉求这一原动力。掩卷而思,或许冥冥中掌控着人类行为和命运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数千年来认识自我的原始欲望。
[参考文献]
[1]Roditi, Edouard. Oscar Wilde [M]. Connecticut: New Direc-tions, 1947.
[2]Evans, Dylan.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 nalysis [D]. London: Routledge, 1996.
[3][英]王尔德.王尔德全集(1)[M].荣如德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4][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主小峰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M]. Minne- 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 1996.
[6]Lacan, Jacques. Ecrits:A Selection [M]. New York:W.W. Norton& company, 2002.
[7]Gallop, Jane. Reading Lacan[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
[8] Ellmann, Richard. Oscar Wilde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88.
[9][英]王尔德,王尔德全集(4)[M].杨东霞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10][法]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道连·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83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