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则启发了荀子。

    还有,《大学》以“明明德于天下”为“至善”,把最高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天下每个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内在化、精神化,这显然与思孟一派关系密切,而与荀子重视外在的制度礼仪,以“礼义法度”为最终的归宿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大学》的思想虽具有二元的倾向,对以后孟子、荀子均有所影响,但就其思想的主要性格而言,似与思孟一派关系更近,将其看作思孟学派的一个环节可能更为合适。

    注释:

    1、 李学勤先生最早注意到这一点。参见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 参见拙文《〈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3、 郭沂:《〈大学〉新论》,载《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4、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三册,台北中正书局1969年版,第369页。

    5、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九章《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棗大学之道》,第28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七年版。

    6、 又名《伊川先生改正大学》,收入《二程集》第四册《河南程氏经说》卷五。

    7、 朱熹:《大学或问》上,载《朱子四书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 郭店简“亲”字有两种写法,除写作“新”外,又作“ ”。(这个字写作“上四下辛”。)

    9、 徐复观先生对此曾有很好的论述,参见《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93—294页。

    10、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79—280页。

    11、 杨柳桥:《〈大学〉的“格物”即是〈论语〉的“正名”》,《哲学研究》1978年,12期。

    12、 参见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 冯友兰:《〈大学〉为荀学说》,《古史辨》第四册。又见《中国哲学史》上册,第十四章《秦汉之际儒家》,中华书局1961年版。

    14、 如郭沂认为“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为“格物致知”的传文,详见上引《〈大学〉新论》。

    15、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82—283页。

    16、 有学者指出,“心不在焉”的“在”当为“正”之误,因为“此章释‘正心’,所讨论的是心的‘正’与‘不正’,而不是心的‘在’与‘不在’”。见上引郭沂文。

    17、 收入《古史辨》第四册,中华书局1930年版。

    18、 冯友兰先生认为《大学》源于荀学,主要有以下根据:1,《大学》“止于至善”,是来自《荀子·解蔽》的“止诸至足”。2,《大学》“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及“此之谓挈矩之道也”,来自《荀子·不苟》“操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非相》“圣人者,以己度者也”。3,《大学》言“正心”,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自《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一段。4,《大学》言致知格物,来自《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一段。

    1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76页。

    20、 关于孟、荀对内圣外王的不同理解,参见蒋年丰《从思孟后学与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诠释论形气的角色与义涵》,收入杨儒宾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巨流图书公司,民国八十二年版。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85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