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余华的“转型”与“祖先”哲学


世界的荒诞真相,中年/父辈充满了欲望与幻想,试图“掘藏”,而老年/祖辈则摒弃了世俗的欲望,正确确立了人与荒诞世界的关系。小说一首一尾的旧日歌谣,显然别有深意,它概括的正是小说“否定欲望”的主旨。这种经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生存智慧,福贵所唱歌谣的“旧日”性质暗示了这种联系。
与福贵的顿悟相比,小说中的龙二与春生显然存有欲望幻想,他们企图“掘藏”。龙二靠赌博赢得了福贵的财产,但紧接着全国解放了,龙二被当作地主枪毙了;与福贵一起打过仗的春生曾经贵为县委书记,却在文革中被迫自杀。他们只是享受了片时的财产、富贵与权势,转眼就不得好死。小说的尾声中,福贵总结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着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不少研究者对福贵的这段“庸人”语录不以为然,认为此为一大败笔,与小说主旨相脱节,最好删掉,但或许在作者余华看来,这不仅不是败笔,相反是“点睛”之笔;不仅不能删,相反要大书特书,以致于他忍不住要借福贵之口现身说法了。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欲望”的反面是“失去”,“否定欲望”的进一步发展便是“甘于失去”。《活着》中的福贵不断“失去”,失去财产与亲人,他最后对这种“失去”安之若素;而许三观“卖血”也是不断“失去”,在此意义上,《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但它比《活着》更“抽象”,更具有概括性与总结性,因为余华找到了一个能传达这种生存观念的极富意味的行为符号——“卖,血”。与主动向外索取的“欲望”不同,“卖血”是不断地从内部“失去”。由此,“卖血”这一意象就成为“否定欲望”,“甘于失去”的绝妙的、不可替代的形象表达。更有意味的是,如同《活着》一样,小说的开篇出现了“祖父”形象及其意味深长的告诫。小说开头是小说主人公许三观与爷爷的一段谈话。爷爷问他“身子骨”是否“结实”,许三观回答说“结实”。爷爷又问他,是否常去卖血,许三观回答说,他从来不卖血。爷爷据此认为(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许三观在骗他,因为他没有卖血就无法证明身子骨结实,因为根据传统,“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去卖血”。这段被研究者们忽视的对话显然表现了余华试图强调“好父亲”许三观以卖血维持生存的生活哲学正是来自祖辈口口相传的经验,而许三观每次卖完血,都会去饭店要“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的仪式性进一步表明了“卖血”与传统的联系。
再来看《兄弟》,它对欲望的展示与否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有意味的是,这部小说在诸多方面与《祖先》存在惊人的同构性。
我们知道,《兄弟》主要写欲望,尤其集中展示了“刘镇”群众“物欲”与“性欲”的狂欢。《祖先》同样主要写了这两种欲望。如前所述,货郎的出现引发了村民的物欲;与此同时,货郎的出现也引发了性欲。当女人们俯身去翻弄货郎“货担里的物品”时,“她们臀部结实的肉绷紧了裤子”,货郎便不断去抚摸那些正在翻弄物品的手,试图勾引她们,最后,他得逞了,与小说中叙述者“我”的“母亲”发生了通奸事件。物欲与性欲的结合构成了象征性社会“刘镇”或“村落”的欲望化的社会现实。两部小说在人物与情节设置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在《兄弟》中,最重要就是李光头、林红与宋钢三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与《祖先》中货郎、母亲与父亲的三角关系极为相似。对“山村”来说,货郎隐喻着商品、物质;而李光头赚取了巨额物质财富,他是刘镇的“货郎”。在物质基础上,他们都要释放性欲:货郎试图诱惑小说中的“母亲”,李光头设法勾引宋钢的妻子林红。“母亲”与林红都面临着对两个男人的相似抉择。在犹豫、挣扎之后,林红最终背叛了宋钢而选择李光头,根本原因在于在赚取物质财富上前者的懦弱无能与后者的大获成功;在《祖先》中,在货郎发出性的暗示后,“母亲”同样犹豫不决,然而接下来的事件让她最终选择了货郎而抛弃了丈夫。“母亲”惊慌地发现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祖先)正抱起了自己的儿子向树林走去,此刻,“货郎是最先表达自己勇敢的人”,他挥舞着扁担喊叫着冲向“祖先”。在此事件中,货郎向祖先挑战的行为让他成为了一个英雄,并最终获得了“母亲”的期许。“祖先”隐喻”否定欲望”的传统生存智慧,货郎向祖先挑战,以及他能自如地穿越“祖先”居住的那片让村民害怕的密林,表明他本质上与无任何信仰的李光头在精神气质上完全一样,他们都敢于蔑视传统,能轻易地越过传统阈限,从而成为欲望化的商品社会中的弄潮儿。而“父亲”,他的个性与尴尬处境都与宋钢极为相似。他与宋钢都是老实、木讷,生活“没有目的”的人。当货郎“勇敢地”向祖先举起扁担时,父亲却“茫然地注视着这突然出现的纷乱”,他的迷惑、胆小与手足无措引起了母亲的愤怒与村民的嘲笑。也就是说,在摒弃传统与投身欲望社会这一点上,他与宋钢一样,是时代的失败者。这让他们最终失去了妻子。为了证明自己,父亲决定深入密林,去杀死祖先,宋钢也试图投身商海;然而,父亲无法做到像货郎那样弃绝自我与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视中,他最终没有扣动火枪的扳机。宋钢虽然投身商海,然而却是违心的,他不能真正融入其间,在辛苦奔波的间隙他总在搜寻天空的海鸟。“父亲”最后消失在“祖先”出没的茫茫密林,这隐喻他向祖先的回归;宋钢最终自杀了,摒弃了这个欲火炎炎的社会,在临死的瞬间,他目睹了日落时无比绚烂的云霞——这让他最终获得了古老智慧的生命顿悟。
《祖先》与《兄弟》的同构性表明前者是后者的象征版与潜文本,后者则是前者的现实版与扩大版,也表明了《兄弟》是余华以“祖先”哲学观照当代欲望社会的结果,并由此表达了余华对欲望化的消费社会的忧虑与置疑。余华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在本雅明看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充满欲望的快节奏的生活会让蕴有人性的“经验”日渐萎缩。“经验”是本雅明在考察现代资本主义来临之际传统意味的消失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经验”是通过长期无意识记忆而沉潜于心灵的人生智慧,它产生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工业社会,产生于讲故事的群体氛围中,“经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而充盈,然而在充满欲望的现代社会,意味绵长的“经验”变成了平面化的、即时的“经历”与刺激。如果把“经验”比喻成绘画,“经历”就是照相:“眼睛对于一幅画永远不会觉得看够;相反,对

《余华的“转型”与“祖先”哲学(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29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