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谁是苏南老大?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同出一门,血肉情深;也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明争暗斗,你追我赶。“他们”就是同位于江苏省南部,被人们俗称为“苏南模式”发源地的苏州和无锡。当全国范围的城市竞争拉开序幕的时候,过近的距离导致了两个城市对资源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又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可以竞争的方面。

江苏省自然不希望两颗“明珠”的内耗,他们想让这两颗明珠放出的光芒去掩盖其它省的城市,而不是遮住自己的眼睛。于是,专家们苦心孤诣的规划摆上了政治家的案头:2002年1月18日,《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经过了专家的论证,后又上报江苏省和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实施。“十年磨一剑”,人们盼望着苏锡常地区能够结束无序的竞争和结构的雷同,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但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长镜头下的苏、锡

历史上的无锡,几经辉煌。两次交通的大开发,确立了无锡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无锡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跻身中国城市领跑者的行列。

但无锡的光环在20世纪末期却逐渐开始消逝了。“富得流油,脏得要命”—国务院领导的批评似乎预言了这个城市的式微之像。先是牵涉中央神经的特大非法集资案的曝光,后是所谓“苏南模式”的日渐迷航,随后便是经济的停滞不前。虽然无锡在1998年GDP超过千亿,但一觉醒来,“领跑者”的地位已经被苏州、宁波等新兴城市替代。严峻的形势透过一组组资料摆在了人们的面前:1995年无锡和苏州的GDP只相差142亿元,而到了2001年, 差额已经扩大到400亿元;更要命的是,自1995年以来,无锡的外向型经济一蹶不振,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迟滞不前,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使得苏州在外向型经济上的相对优势转化为对无锡的绝对优势。无锡的城市实力产生衰退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城市之间的竞争,无锡市的定位和功能直到20世纪结束时还未能明确。无锡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所发挥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正在被周边其它城市蚕食。无锡的落后不单单存在于经济,而是凸显在城市的各个方面。

为什么一个先进的城市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后进的地区?一个城市的地位是多么脆弱,哪怕一点点的失误和迟滞就能使城市几年、十几年、甚至永远翻不过身来。1992年,当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被苏州市长章新胜流利的英语和深远的眼光征服的时候,便注定了这个城市将赶上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机遇—“西装打领带”的时代将完全代替“草鞋加烟袋”的时代。

苏州和无锡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苏州的第一个“撒手锏”。苏州紧邻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就好比广东的深圳和东莞紧邻香港一样。苏州正好落在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围内,当浦东开发和外资大举投资中国的浪潮掀起时,苏州当仁不让地成为外资投资上海的敲门砖和大后方。199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苏州洽谈工业园地址的时候,从上海乘汽车,居然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漫长的旅程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说是最大的忌讳。新加坡无法再把园区的地址往西迁了,更不要说距离还多40公里的无锡了。于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苏州城的东面扎下了根,并彻底改变了苏州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政策优势是苏州的第二个优势。不能否认,苏州先进的园区经验,凝聚着当地居民和官员的智慧。但没有国家全力的支持,苏州的工业园根本不可能发展得如此好。当李光耀在苏州建立了新加坡工业园之后,苏州的地位就不同于其它地区了。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却有了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经济权限,创建之初的新加坡工业园更是享有特区的待遇。苏州也成为少有的几个能牵动中央的城市。当众所周知的工业园矛盾激化的时候,中国高层毫不犹豫地向新加坡保证,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正因为当初有这样的政策扶持了苏州的起步,使得苏州终于能够“笑傲江湖”。

苏州和无锡比,比来比去就是园区经济的优势。人们戏谑地称:苏州是“一招先,吃遍天”。园区经济的优势得益于区位和政策的优势,可以说是环环相扣。

2001年据说是“全国学苏州”年。苏州的实力在短短的六年内,的确像一只浴火的凤凰,直冲云天。她那绚丽的“羽毛”,甚至让一向以老大自居的上海也平生几分嫉妒。2001年,苏州的GDP达到了1780亿元,名列全国第六。吸引外资达到72亿美元,只比上海少1个亿。但经济强市,并不意味着苏州已经是城市强人。一个城市的实力,还取决于她作为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在这方面,现在的苏州还在起步阶段。

人们也许忘了这样的事实:苏州所包括的那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指标,其实是包含了五个县级市的“大苏州”。昆山、吴江、常熟、张家港、太仓,这五个虎虎生威的城市,只要少了一个,苏州的排名就会大大地倒退。在苏州2002年的GDP、吸引外资、自营出口额三大指标中,分别有67%、60%、50%是代管的县级市创造的,而无锡相应的比例分别为42%、34%和25%。苏州并没有如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摆脱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而昆山、常熟和张家港似乎都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或是希望升格成为地级市,或是希望摆脱苏州的影响。未来的苏南,必将成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试点,究竟会采用哪种方式?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下属县级市实力的增强,苏州也好,无锡也罢,都无法阻止他们离心的步伐。这是又一次城市体系的蜕变,今后的苏南,必将产生和苏州、无锡、常州一样新的中心城市,而城市的竞争将不是“集团式”的竞争,而归结到中心城市的竞争。苏州能否在那时傲视群雄?还是未定的答案。

苏锡常都市圈:谁是中心?

在江苏省提出的三大都市圈中,其他两个都用中心城市的名称来命名,惟独苏锡常都市圈,让专家和官员们感到十分棘手。《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的出台,就是为了解决苏南地区的诸多问题。*[ 6&*xrqezMRbfyBW[=0 n#;EHk2*fA!bOt66wen.com]Q?K,ZY[ g|=`EaHVwImJ2

常州的市民对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不太关心,原因是常州在都市圈中地位最弱,只希望常州能稳定在第一梯队的位置;苏州对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也不做声,觉得苏州自然是都市圈的中心。倒是身处都市圈地理中心的无锡人,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多,谋划得多。无锡已经失去了不少机遇,如果再不抓住这次机会,就会彻底地落伍。

无锡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是苏南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又处在苏南“井”字形交通网的中心枢纽,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比苏州要强。无锡如何把自己的绝对优势保持下去、把相对优势做得更强、把薄弱的环节变得不弱,成为无锡能否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竞争中扭转劣势的关键。

无锡的绝对优势在于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近代以来,京杭运河和京沪铁路这“一纵一横”的骨架确立了无锡作为国内外商品在东南地区集散地的地位。“二传手”的作用日益明显:来自上海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从无锡流通到全国各地,而上海急需的原材料也是经由无锡运达上海。进入20世纪90年代,沪宁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和江阴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使得无锡成为中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结点。可以说,铁路、公路、水路,都在无锡交会了。但作为交通枢纽,无锡还有一个心病:那就是无锡的航空运输至今还是软肋。伴随着硕放机场收归南京军区,无锡这惟一的航空港即将失去功能。在江苏省报请国务院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中,专家们将远期干线机场的地址选择在无锡的北部。新机场落址无锡,绝对是无锡加快发展的新契机。论文谁是苏南老大?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新机场的消息一曝光,便让无锡周边的两个城市紧张起来。常州宣布将加紧对奔牛机场的现代化改造,苏州则婉约地在官方报道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宣称要造一个参与国内航线营运并兼顾新加坡航线的机场。方圆两百公里内就有三个国际机场,再多一个,岂不是重蹈珠江三角洲的覆辙?

当常州和苏州都显现出争夺机场的意图时,无锡建设机场的步伐就不可能再乖乖停留在江苏省的时间表上了。苏通长江大桥即将建设,无锡交通枢纽的功能势必会有所减弱,但无锡和苏州在交通方面的竞争就好比“第二代”和“第一代”的竞争,有了实力,无锡如何保持这个“绝对优势”,抢抓先机,从“第二代”进化到“第三代”,把大交通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物流业的基石,还取决于自己的眼光和魄力。

在《苏锡常都市圈规划》中,对于无锡的定位是“湖滨生态城市”,这是无锡未来的一大希望,也是无锡发展的一大变数。太湖周边的四个城市,没有哪个像无锡这样离太湖这么近,也没有哪个像无锡这样集中了太湖丰富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太湖,即将成为另一个战场,而这场战斗就在无锡和苏州之间展开,而常州即将告别太湖,因为《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已经清楚地说明将调整常州和无锡的行政区划,保障无锡沿太湖的发展。无锡在懵懵懂懂之后,总算重新认识城市的精髓所在;苏州则雄心勃勃地要把太湖变为和苏州园林一样的“私产”。

竞争:两个城市永恒的话题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发展的龙头,处理好和上海的关系必然是苏州和无锡得以加快发展的前提。苏州明确地指出将成为上海的副中心,不光要

《谁是苏南老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02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