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时政专栏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关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


是苏东国家没有把加快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从而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们才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以当时的东西德国为例,为什么高耸的柏林墙会倒塌?为什么东德会被西德所吞并?原因就在于,当时东德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只有西德的1/6,再高的柏林墙也挡不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个反面的例子,我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中国与印度,国情基本相似,发展起点基本相同。但不同的制度选择,却导致了今天巨大的发展差距。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3倍多。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而印度只有200多公里。大家可能看过最近正在热映的国际大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真实地反映了印度贫民窟触目惊心、让人绝望的状况。我国正是由于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才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展现,才使我国历经苏东巨变而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当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谷,无论愿意与否,中国都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假想敌”,在他们眼里,中国就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等于中国,搞垮了中国就等于赢得了制度较量的重大胜利。因此,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只有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最终赢得制度较量的胜利。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遵循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更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既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出来的,更是在复杂的发展局势中“逼”出来的。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层思考,才能真正明白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二、怎样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脉络(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任何理论创造,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都有产生、演化和发展的理论脉络。理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脉络,是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逻辑起点、历史方位和理论价值的根本前提。这里,我们可以梳理出国际国内两条脉络。
第一条理论脉络是: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发展理念的全面继承和历史飞跃,确立了在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发展问题,贯穿于当代中国整个社会进程和战略全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一切探索,都是围绕“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条主线展开的,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四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由于受到历史背景、时代任务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既各有侧重又逐步深化。毛泽东思想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发展的命题,着重解决了中国“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而在国家战略层面拉开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幕。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一系列著述,都涉及了对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都蕴含着“统筹兼顾”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因子。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是明确了发展的中心地位和动力源泉,着重解决了“怎样看待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一个根本观点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高度去认识,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改革开放动力论,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使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贡献,是确立了发展的检验标准,着重解决了“什么是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这一根本发展方向,明确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终极发展目标,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贡献,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第一次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并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和“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最终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严谨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引导中国发展步入科学轨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和历史飞跃。
第二条理论脉络是:纵观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社会各种发展理论的科学扬弃和集成创新,开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科学发展的普适道路。上世纪中叶以来,伴随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现代化浪潮,国际上各种发展理论、发展思潮层出不穷。这些发展观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流派。第一种是经济增长型发展观。这种发展观,重视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积极意义,但其弊端是单纯地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主要指标,忽视了发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造成了对资源的无序开采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结果。第二种是社会变革型发展观。这种发展观,重视社会变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其弊端是忽视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意义,忽视了经济建设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第三种是环保型发展观。这种发展观,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但其弊端是具有浓厚的“自然中心主义”倾向,把环境保护绝对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这些不同类型的发展观,虽各有偏颇,但都包含着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为科学发展观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批判对象和理论素材。科学发展观是在扬弃世界各国发展经验、集成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属性和最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是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普适真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展望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前景,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地迈向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勾划了清晰的“路线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但对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却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和清晰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第一次为我们指出了通向共产主义的明确路径。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描述,共产主义社会有两大特征。一个特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发展观为人类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这将为建设“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能。另一个特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标,这将为建设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培育社会主体。此外,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将为构建高度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治理结构提供雏形。

三、怎样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出的精辟概括。下面,我围绕这一论述,从发展目标、发展方法、发展类型和发展路径这四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一初步的解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人本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目标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为谁发展”,是任何一种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相呼应,“以物为本”的发展观长期占据着社会发展思潮的主流地位。物本发展观,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背离了“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这一基本立场,是一种“见物不见人”、“要物不要人”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最大错误,就是被发展的物质表象所迷惑,从而偏离了发展的初衷和本质,最终导致人的“异化”和主体地位的丧失。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以物为本”发展观的全面超越。这种超越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强调人是发展实践的“推动主体”,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二是强调人是发展成果的“享受主体”,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三是强调人是发展成效的“检验主体”,把人的发展作为衡量发展成败的根本标准。过去,我们把GDP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把“幸福指数”纳入了政绩考核体系。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发展理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我们应当认识到,发展绝不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增长,真正意义的发展应该带来人文意义上“幸福感”的增加!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一种“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能够大大增加人的“幸福感”的发展观。只有这样的发展观,才能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首创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发展观”,实现了发展方法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根本转变。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当前,世界许多国家之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固化和扩大化的共同趋势,一个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它们在发展理念上,忽视发展的系统性,没有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这里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拉美陷阱”。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普遍信奉经济增长型的传统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度出现了“经济起飞”的繁荣景象。但由于没有坚持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逐步积累,造成了动荡不安社会局面的出现,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大好势头很快夭折,陷入了经济长期滞胀的泥潭。下面我再举一个发达国家的例子。2007年,美国共有373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8个美国人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中。美国有3550万人挨饿,其中有1100万人生活在“极低的食品安全状态”。美国有4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75万人无家可归。通过这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号称“世界最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美国,其实也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差距明显、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对世界各国发展教训和我国特殊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才把统筹兼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为我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提供了根本的指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永续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类型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发展时,必须妥善处理好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确保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使我们的发展“后劲足、可持续”。但传统发展理念往往重视近期发展而忽视远期发展,甚至为谋求一时发展而不惜牺牲资源环境。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最终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英国伦敦之所以被称为“雾都”,就是因为工业化进程中煤烟的过度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952年,伦敦发生的“烟雾事件”,使12000多人失去了生命。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再不改变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那么地球承载人类发展的时空将变得非常有限。据国际能源组织估算,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分别只能供开采43年、63年和231年。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些能源被过早地消耗殆尽,我们还靠什么来发展,子孙后代还靠什么来生存?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构建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引,必将有力地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永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创新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路径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转变。发展有两种基本路径:外延式和内涵式。两者

《关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02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科学发展观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