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集中体现。在政策制定、执行和检验过程中,应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公开讨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等。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政治学视角: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在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下,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机制。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以下重要指标: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尽最大可能避免因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 第二,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确定有限政府的管理架构,为保障公民权利和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必要的政治基础。 第三,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原则下,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着力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逐步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为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奠定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 第四,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优良的生存空间,并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发展造成的破坏作用。 第五,以完善的教育系统和具有凝聚力、包容性的文化氛围,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准和道德修养,为人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六,建立和平共处机制,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国际关系,亦要注重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的协调,为社会发展寻求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并有效遏制来自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的威胁。 公共政策取向:科学、民主与和谐 上述这些重要指标,只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下,运用必要的政策手段,才能够逐步实现。应该看到,公共政策是公共领域里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在中国的政治和公共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所有重大改革措施都要通过公共政策来推动。因此,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帮助社会积极主动地接纳、认可、实施合理的公共政策,有效地应付、处理不当政策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已是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 2003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公共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点,以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作为政策目标,已经明确显示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并着手建立致力于社会安全、稳定、公平的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可列举要者于下: ———以“冷热兼治,不急刹车,不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机制,应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因“非典”疫情引发的政府危机管理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并能以快速、有效反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公共安全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包括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节约、节能措施,以及电、煤、油长远发展规划,应对能源紧张尤其是“电荒”问题,并明确长远的政策选择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033.html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