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析短篇小说《生日》的艺术风格
面对恋爱的挫折和父母的反对,华莱士在听到收音机里加利福尼亚兀鹫濒临灭绝的新闻,便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正在寻求配偶的兀鹫,眼盯着同类中的最后一批雌鹰,最后选择了一个有着良好基因、长着金黄色尾羽的雌鹰。华莱士不无心酸的幽默想象不仅表明了他期待在婚姻关系中掌握主动权,还表明了他与白人女性结婚的渴望。
三、后现代的叙事手法
在《生日》中,雷祖威借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将非线性的叙述、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彰显身处“第三空间”的华裔美国人华莱士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从而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小说现实与回忆交织,故事情节断断续续,充满不确定性。小说的开篇场景也颇为古怪:“门外有个人。他握紧拳头砰砰砰地捶门,捶得房间的这一面墙都震动了。他能捶到房屋倒塌。可我才不在乎呢,那是他的房子,他尽可以随心所欲。”叙事者“我”闯入他人的住宅,还拒不给敲门的房主开门,有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这段文字既没有交代“我”闯入他人住宅的动机,也没有说明“我”和敲门的房主之间的关系,这就增加了解读过程的不确定性。在小说的后续描述中,读者渐渐了解到“我”是一个名为华莱士的华裔男性,敲门人是白人剧作家弗兰克。华莱士爱上了弗兰克的前妻西尔维亚,与他们的儿子韦尔比也相处甚好。
另外,小说的题目虽名为《生日》,但作者却未对作为叙事中心的韦尔比做出任何直接描述,读者对韦尔比的了解都是源自华莱士的复杂内心活动。换句话说,正是华莱士的心理过程调控了小说的情节。后现代文本的不确定性诱使读者参与其中,追寻故事主人公的复杂心路历程,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焦虑不安的情绪。
四、结语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后起之秀,雷祖威文笔典雅,文风幽默,善于心理刻画。在《生日》中,雷祖威通过后现代的创作手法,用细腻的心理描述,以幽默、调侃的语调温和地反映了生活在非己非彼、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空间”的华裔美国人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剖析了种族歧视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哀而不伤,更具感染力,达到了直截了当的批评难以取得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标榜为“自由与平等国家”的美国的一种莫大的讽刺。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同时也给饱受文化焦虑的华裔美国人带来了启示,他们亦可利用“第三空间”的优势,促进多元文化与人权发展的和谐共处。正因为如此,在小说的结尾,华莱士把白色的蛋白、黄色的蛋黄和黑色的巧克力掺杂在一起,给韦尔比做了一个象征民族融合意象的蛋糕,他也终获内心的平静。
【参考文献】
[1]Bhabha H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4:28.
[2]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总序)[A].雷祖威,爱的痛苦[C].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
[3]雷祖威,爱的痛苦[M].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张子清。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族裔性的强化与软化——雷祖威访谈录[Al.雷祖威,爱的痛苦[C].昊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14.
[5] Fanon,F.Black skm,White Mashs[M].C.L.Mark-mann,Trans. New York:Grove, 1967:111.
【作者简介】
孙冬苗(1976-),女,河南尉氏人,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华裔文学。
《从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析短篇小说《生日》的艺术风格(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