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精神,对于重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上,创立了“先进生产力理论”、“先进文化理论”、“人民根本利益理论”,把党的先进性奠定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形成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新形态。科学发展观在运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物质生产必然性领域与人的全面能力发展之自由领域相脱节这一根本矛盾的创造性实践方式和发展方式,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刻性和解决时代矛盾的实践性力量。
我国理论界在唯物史观创新的角度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创新上,提出了哪些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上的创新,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创新,是某些理论观点上的创新,还是形成唯物史观的新形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对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过程中创立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先进文化理论”、“人民根本利益理论”、“党的先进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四个基本理论观点,这四个基本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新形态。
一、先进生产力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科学论断及其包含的丰富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三个要点。只有把握这三个要点的相互联系,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①这个科学论断,才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联系及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变化上,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生产理论,完整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心在于揭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在于马克思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②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创立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讲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时,没有更多地对生产力自身作进一步地分析,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时,虽然提出过“生产力中包括科学”③的论断,但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他的这一思想未受到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并发展了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创造性开辟了从生产力自身形态上分析生产力的新境界,确立了科技生产力在生产力形态中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⑤的新论断,并且从广大劳动群众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劳动主体的现代化素质能力方面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创立了包括劳动者的现代化素质能力与物质生产力、人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的先进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和规律的原理,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变化过程,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过程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⑥这一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新原理,不仅对于克服把唯物史观等同于“阶级斗争史观”的片面性具有极强针对性,而且对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和意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七
《“三个代表”的精神,对于重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074.html
我国理论界在唯物史观创新的角度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创新上,提出了哪些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上的创新,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创新,是某些理论观点上的创新,还是形成唯物史观的新形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对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过程中创立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先进文化理论”、“人民根本利益理论”、“党的先进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四个基本理论观点,这四个基本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新形态。
一、先进生产力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科学论断及其包含的丰富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三个要点。只有把握这三个要点的相互联系,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①这个科学论断,才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联系及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变化上,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生产理论,完整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心在于揭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在于马克思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②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创立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讲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时,没有更多地对生产力自身作进一步地分析,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时,虽然提出过“生产力中包括科学”③的论断,但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他的这一思想未受到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并发展了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创造性开辟了从生产力自身形态上分析生产力的新境界,确立了科技生产力在生产力形态中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⑤的新论断,并且从广大劳动群众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劳动主体的现代化素质能力方面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创立了包括劳动者的现代化素质能力与物质生产力、人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的先进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和规律的原理,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变化过程,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过程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⑥这一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新原理,不仅对于克服把唯物史观等同于“阶级斗争史观”的片面性具有极强针对性,而且对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和意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七
《“三个代表”的精神,对于重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