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3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
逐渐发展出来的一个领域。广泛而言,每一个传播学枝干只要加入了“文化”这个概念,就可纳入文化间传播学这个领域。细分之下,则可大致上把广泛的文化间传播学,分成五个次领域 [9]﹕一是国际间传播学(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狭义地定义为研究来自不同国家代表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如联合国里面各国代表间的互动)。二是文化间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狭义地定义为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沟通的关系(如普通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互动)。三是种族间传播学(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定义为对一个国家内多数和少数民族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如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四是少数民族间传播学(Interethnic or Minority Communication),定义为研究一个国家内少数民族之间互动的关系(如华裔美国人与德裔美国人之间的互动)。最后是逆向传播(Co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定义为从种族间传播演进到文化间传播的过程(如当时哥伦布登陆美国时,一直发展到目前白种人与美国本土印第安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整个文化间传播学的研究里,一些共通的研究主题包括了沟通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认知、文化价值观、文化认同、文化与语言、文化间关系之演进、文化间冲突经营、文化适应、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间沟通训练等 [10]。在此我们看到人类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2000-2002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
虽然传播学者对传播学领域的归类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所涵盖的内容大致上与前面所列举的差别不大。从这些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传播学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受到其它不同学科的影响颇巨,可说是一门跨科际的既属人文又属社会科学的学科。主修传播学的学生,悠游涵咏在传播学花园,通常因自己的需求,可在共修主干的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科目之外,侧重攻读其中一个或多个枝干的领域。
从传播学领域的界定来审视华人社会传播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可做出一个结论﹕台湾、港澳、与中国大陆的传播学教育与研究,仍然偏重于传统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领域。虽然在两岸三地逐渐有拓宽到传播学其它领域的趋势,尤其是台湾近几年来在传播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努力与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的设立,但势力仍待加强,以便能够改变华人社会把传播学认为只是大众传播学的误解 [11]。海外华裔传播学者在教育与研究上的贡献,则因为在受教育的过程,历练过较完整传播学领域的训练,反而呈现出一个多元的取向,较能够能表现出传播学整个领域的面貌。为了了解台湾、港澳、与海外华人传播学的研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看看这些地区,较具规模的华人传播学组织。
叁、华人传播学组织
海内外华人社会三个较具规模的传播学组织,依年代区分,包括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CA),华人传播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ACCS),和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CCS)。虽然除了这三个组织之外,华人社会仍有不少与传播学有关的各种学会存在(如文化研究学会),但论规模、影响力、以及和传播学直接性的关系,则以这三个组织最具代表性 [12]。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是于一九九○年八月,在明尼苏达州首府召开的AEJMC年会上宣告成立的。与会传播学者包括李金铨、张赞国、祝建华、谷玲玲等人,并选李金铨为CCA首任会长。依此学会章程,创立此学会的宗旨在于﹕(1)推动在中华传播学不同领域学者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2)推动与其它专业学会的合作;以及(3)推动会员间的互动。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讯(CCA News)于一九九一年开始发行,每年两期,报导学会活动与会员教学研究等消息(于二000年改成电子会讯)。接着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在明尼苏达州正式注册;同年九月成为AEJMC与SCA(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CA前身)组织会员,一九九七又与IFC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s)结盟,会员并活跃于IC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年会活动。除了会讯,CCA并设有CCANET(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Listserv 《2000-2003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096.html
2000-2002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
虽然传播学者对传播学领域的归类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所涵盖的内容大致上与前面所列举的差别不大。从这些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传播学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受到其它不同学科的影响颇巨,可说是一门跨科际的既属人文又属社会科学的学科。主修传播学的学生,悠游涵咏在传播学花园,通常因自己的需求,可在共修主干的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科目之外,侧重攻读其中一个或多个枝干的领域。
从传播学领域的界定来审视华人社会传播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可做出一个结论﹕台湾、港澳、与中国大陆的传播学教育与研究,仍然偏重于传统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领域。虽然在两岸三地逐渐有拓宽到传播学其它领域的趋势,尤其是台湾近几年来在传播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努力与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的设立,但势力仍待加强,以便能够改变华人社会把传播学认为只是大众传播学的误解 [11]。海外华裔传播学者在教育与研究上的贡献,则因为在受教育的过程,历练过较完整传播学领域的训练,反而呈现出一个多元的取向,较能够能表现出传播学整个领域的面貌。为了了解台湾、港澳、与海外华人传播学的研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看看这些地区,较具规模的华人传播学组织。
叁、华人传播学组织
海内外华人社会三个较具规模的传播学组织,依年代区分,包括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CA),华人传播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ACCS),和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CCS)。虽然除了这三个组织之外,华人社会仍有不少与传播学有关的各种学会存在(如文化研究学会),但论规模、影响力、以及和传播学直接性的关系,则以这三个组织最具代表性 [12]。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是于一九九○年八月,在明尼苏达州首府召开的AEJMC年会上宣告成立的。与会传播学者包括李金铨、张赞国、祝建华、谷玲玲等人,并选李金铨为CCA首任会长。依此学会章程,创立此学会的宗旨在于﹕(1)推动在中华传播学不同领域学者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2)推动与其它专业学会的合作;以及(3)推动会员间的互动。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讯(CCA News)于一九九一年开始发行,每年两期,报导学会活动与会员教学研究等消息(于二000年改成电子会讯)。接着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在明尼苏达州正式注册;同年九月成为AEJMC与SCA(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CA前身)组织会员,一九九七又与IFC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s)结盟,会员并活跃于IC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年会活动。除了会讯,CCA并设有CCANET(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Listserv 《2000-2003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