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里,这种“朝向”或者表现为个人在“朝向死亡”中做出“先行决断”的体验,或者表现为对于那已消逝之“神”的“等待”姿态。在《易》和《黄帝内经》中,这种朝向却是更丰富和活泼得多的;既可以是准时准点的预测(“知几可以前知”),又可表现为“以德配天”的时机化智慧(“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和活生生的信仰。然而,古代中国的天时观缺少现象学那样的详审分析和追究,因而多为活灵活现的“体现”,而寡于反思境域中的“纯现”,以至往往被后来的思想家们所忽视遗忘。 
    注释: 
    [1] 参见《希腊哲学史》,汪子嵩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75-76页。又见W. K. C. 格思里(Guthrie):《奥菲斯和希腊宗教》(Orpheus and Greek Religion),London,1952年,80-95页。 
    [2]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b1。 
    [3] 此文引用中文古典文献时尽量在行文的括弧中给出出处。其中的加强符皆来自引者。 
    [4] 今人蒋庆从公羊学立场批评了终始五德说,将它与公羊学所讲的“通三统”、“张三世”之说区别了开来。见蒋著《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5年,310页以下。 
    [5]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70页。 
    [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Tuebingen: Neomarius,1949年,31页。 
    [7] 作者对于“象”的原义的讨论还见于另一篇文章:“观象”,见《读书》,1998年,4期。 [8] 《周易译注》,153页。 
    [9] 参考《周易译注》,406页,但有所变动。 
    [10] 参考《周易译注》,45页。 
    [11] 参考《周易译注》的译文,但有较大改动。 
    [12] 《国语·越语下》。以下言范蠡者皆出此处。 
    [1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卷,北京三联,1956年,119,132页。 
    [14] 可译为:“礼制以适应时机为最重要,再者才是要合乎顺序”。 
    [15] 此章最后一段依帛书本改动,即将王弼本的“执古之道”变为“执今之道”;“能知古始”变为“以知古始”。参见《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98页。 
    [16] 《周易译注》,56页。 
    [17] 《素问》和《灵枢》皆属《黄帝内经》,引用时不再标出《黄帝内经》字样。 
    [18]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歧伯曰:‘气用有多少 ,化洽有盛衰,盛衰多少,同其化也’。”“同化”意味着构成时机的各种因子(比如“气”、“运”)的叠合化洽。 
    [19] 公羊《春秋》派或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认人类历史由或将由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组成),似乎有目的论之嫌。但对三世说的解释往往含糊不清,既可以是“希望哲学”,又可以是“复古慕古”而含“循环”之义。不过,可以肯定,《礼运》中“大同书”所描述的大同世界(相当于太平世)比较近于西方思路中的“理想社会”的模式,而少天时智慧。我对三世说的评价与蒋庆君所说者(见蒋著《公羊学引论》,第5章,9节)不同,尽管我在阅读其书时受益良多。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104.html

  • 上一篇范文: 何为儒家之道(二)
  • 下一篇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