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报业:面临重新洗牌
一、新贵元老抢吃北京报业大饼!
作为首都,北京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文化优势,在新闻资源的争夺中一直略占上风。北京市场是报业必争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最严肃的报纸、最市井的报纸、最前卫的报纸、最时尚的报纸都可以在这里安家。 但在今天越演越烈的报业大战中,各类报纸、杂志已厮打成一团,跨行跨类,报纸市场竞争在此最为激烈。
在去年全国都市报研讨会上,《北京晨报》提交了一份有关北京报业市场的材料:“统计表明,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分割’和抢占北京报业市场,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大战‘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三倍之多。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北京报业市场又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容期,数家新面孔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已十分激烈的报业竞争。竞争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报业规模化盘整时期的到来,新加盟的报纸已很难用填补大众传播领域空白的方式抢占一席之地,其读者定位、办报特色很难与现有报纸形成错位竞争。在读者资源、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新报纸的大量超速扩容,有可能导致无序、混乱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媒介市场的严重分割和媒体整体效益下降的局面。这一点也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加以考虑。”
北京报业市场的基本情形是:市民化报纸的当家花旦主要是《晚报》、《北青报》及《晨报》三家元老,而刚刚进场、来势凶猛的主要是《娱乐信报》、《京华时报》两家新贵。 近来也有其他报纸加入北京市场,但多是财经等专业类报纸或外埠报纸,“专业报纸的竞争对手并不是综合类报纸,而是同类杂志,外埠报纸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小”,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分析说,竞争主要在定位趋同的综合类报纸之间。老报、新报的竞争已经箭在弦上, 原本稍显平静的北京报业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
北京晚报: 焕发青春
北京晚报无疑是北京报业的大哥大。很多人认为北京晚报是一份以中老年读者服务的报纸,读者在40岁以上的比例相当大, 所以一些内容的选择比较保守,和其他报纸不具有可比性。实际上,北京晚报早已经成为面向多个读者群至少是力图面向多读者群的都市报,现在的晚报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青春的气息,甚至有些《北青报》、《精品购物指南》的影子。该报总编辑肖培说,《晚报》不介意别人形容它的市民化,因为它自己就定位为一份家庭首选报,一份北京地区的读者抽样调查也显示,在19-25岁、26-40岁、41-60岁三个主要年龄段,读者的媒体选择中,《北京晚报》都是有知名度的媒体。他强调:“中国社会在5年之内都不会出现明显的阶层化,《晚报》要走宽众路线,同时兼顾窄众。”
肖培是一个有新闻抱负和新闻使命感的报人,他认为报纸在一张宣传纸、新闻纸之外,还是一张文化纸。“报纸要引入人文关怀”,有过大学教书经历的肖培似乎有一种文化情结,“文化的吸引力在于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阅读需求。”《晚报》自1999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版面设置、印刷水平、人员结构都有了大幅提高。两年的时间,《晚报》发行量增长了20多万。
应该承认,晚报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品牌,保有了一大批养成了购买习惯、阅读习惯的忠实读者。美誉度、阅读习惯、首选品牌,这些对一份报纸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宝贵财富全部能安到《晚报》身上,其历史形成的品牌将长期保持。但是,《晚报》前景并非阳光灿烂,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内部机制掣肘。改革时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报两制,剪不断,理还乱;二是受众竞争激烈。由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新鲜读者血液补充不足,老读者加速丧失;三是资源相对不足。广告资源、相关产业开发方面如能加大力度,将更上一层楼。
北京青年报: 全面出击
“《北京晚报》广告几千万的时候,《北青报》才几十万,但是几年之后《北青报》已和《北京晚报》齐头并进、称兄道弟了。谁能抓住发展的机会,谁就能胜出。”原《北青报》社长崔恩卿的话似乎更能显出商战风云。上个世纪90年代, 《北京青年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在十来年的时间,从地下室走进了价值两个亿的大厦。目前,年收入在6亿元上下。《青年报》在广告取向型和读者取向型之间游移、徘徊,这是它目前的尴尬处境。
《北京青年报>立足于“新闻十服务”,突出真实性的新闻原则。在版式风格和新闻取向上,《青年报》都曾经领风气之先,如今北青报又是厚报的先行者。一报多刊,增加出版密度,增加时效性,扩大覆盖面。YNET. NET是北京青年报报业集团三报一刊在网络媒体上的延伸,作为北青报几大板块在网络上以新形式拓展的阵地,业务范围包括教育、新闻等方面,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模式。
2001年五月上旬,《北京青年报》不声不响地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办第一份北京市属的全英文报纸——《Beijing Today》,以满足在京外国人的阅读需要。座谈会上 《北京报业:面临重新洗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122.html
作为首都,北京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文化优势,在新闻资源的争夺中一直略占上风。北京市场是报业必争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最严肃的报纸、最市井的报纸、最前卫的报纸、最时尚的报纸都可以在这里安家。 但在今天越演越烈的报业大战中,各类报纸、杂志已厮打成一团,跨行跨类,报纸市场竞争在此最为激烈。
在去年全国都市报研讨会上,《北京晨报》提交了一份有关北京报业市场的材料:“统计表明,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分割’和抢占北京报业市场,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大战‘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三倍之多。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北京报业市场又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容期,数家新面孔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已十分激烈的报业竞争。竞争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报业规模化盘整时期的到来,新加盟的报纸已很难用填补大众传播领域空白的方式抢占一席之地,其读者定位、办报特色很难与现有报纸形成错位竞争。在读者资源、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新报纸的大量超速扩容,有可能导致无序、混乱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媒介市场的严重分割和媒体整体效益下降的局面。这一点也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加以考虑。”
北京报业市场的基本情形是:市民化报纸的当家花旦主要是《晚报》、《北青报》及《晨报》三家元老,而刚刚进场、来势凶猛的主要是《娱乐信报》、《京华时报》两家新贵。 近来也有其他报纸加入北京市场,但多是财经等专业类报纸或外埠报纸,“专业报纸的竞争对手并不是综合类报纸,而是同类杂志,外埠报纸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小”,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分析说,竞争主要在定位趋同的综合类报纸之间。老报、新报的竞争已经箭在弦上, 原本稍显平静的北京报业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
北京晚报: 焕发青春
北京晚报无疑是北京报业的大哥大。很多人认为北京晚报是一份以中老年读者服务的报纸,读者在40岁以上的比例相当大, 所以一些内容的选择比较保守,和其他报纸不具有可比性。实际上,北京晚报早已经成为面向多个读者群至少是力图面向多读者群的都市报,现在的晚报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青春的气息,甚至有些《北青报》、《精品购物指南》的影子。该报总编辑肖培说,《晚报》不介意别人形容它的市民化,因为它自己就定位为一份家庭首选报,一份北京地区的读者抽样调查也显示,在19-25岁、26-40岁、41-60岁三个主要年龄段,读者的媒体选择中,《北京晚报》都是有知名度的媒体。他强调:“中国社会在5年之内都不会出现明显的阶层化,《晚报》要走宽众路线,同时兼顾窄众。”
肖培是一个有新闻抱负和新闻使命感的报人,他认为报纸在一张宣传纸、新闻纸之外,还是一张文化纸。“报纸要引入人文关怀”,有过大学教书经历的肖培似乎有一种文化情结,“文化的吸引力在于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阅读需求。”《晚报》自1999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版面设置、印刷水平、人员结构都有了大幅提高。两年的时间,《晚报》发行量增长了20多万。
应该承认,晚报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品牌,保有了一大批养成了购买习惯、阅读习惯的忠实读者。美誉度、阅读习惯、首选品牌,这些对一份报纸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宝贵财富全部能安到《晚报》身上,其历史形成的品牌将长期保持。但是,《晚报》前景并非阳光灿烂,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内部机制掣肘。改革时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报两制,剪不断,理还乱;二是受众竞争激烈。由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新鲜读者血液补充不足,老读者加速丧失;三是资源相对不足。广告资源、相关产业开发方面如能加大力度,将更上一层楼。
北京青年报: 全面出击
“《北京晚报》广告几千万的时候,《北青报》才几十万,但是几年之后《北青报》已和《北京晚报》齐头并进、称兄道弟了。谁能抓住发展的机会,谁就能胜出。”原《北青报》社长崔恩卿的话似乎更能显出商战风云。上个世纪90年代, 《北京青年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在十来年的时间,从地下室走进了价值两个亿的大厦。目前,年收入在6亿元上下。《青年报》在广告取向型和读者取向型之间游移、徘徊,这是它目前的尴尬处境。
《北京青年报>立足于“新闻十服务”,突出真实性的新闻原则。在版式风格和新闻取向上,《青年报》都曾经领风气之先,如今北青报又是厚报的先行者。一报多刊,增加出版密度,增加时效性,扩大覆盖面。YNET. NET是北京青年报报业集团三报一刊在网络媒体上的延伸,作为北青报几大板块在网络上以新形式拓展的阵地,业务范围包括教育、新闻等方面,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模式。
2001年五月上旬,《北京青年报》不声不响地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办第一份北京市属的全英文报纸——《Beijing Today》,以满足在京外国人的阅读需要。座谈会上 《北京报业:面临重新洗牌》